犹记儿时看电影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一点的单位经常会在晚上公演电影,算作给职工的一种福利。公演电影的前一天,这个消息就不胫而走。
  小城不大,有点什么事不到半天所有的人都知晓了。
  那时我不到十岁,听到公演电影的消息,和几个小伙伴兴奋得像一群猴子,大声地吼叫着到处乱窜影响了大人们干活,惹得他们的一阵阵地叫骂。我们的行为无意之中平添出一种欢快的氛围。
  離电影放映还有几个小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搬着小凳子三五里地“长途跋涉”向演出地点出发。半个小时后,就坐在了已经挂起的银幕下,调整到银幕最佳位置开始焦急地等待,寸步不离。等待电影放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大声说着一些现在看来完全不着边际的傻话,快乐地打发漫长的等待时光。
  来迟了的人只能站在人群外围踮着脚尖从人缝里看,因为有些大人的肩膀上架着一个孩子,有的站在凳子上,再后来的人干脆跑到影幕的背面去看。这样看不但声音听不清楚,而且镜头和字幕都是反的。
  有时,公演电影是为了完成上面派下来的任务,因为怕来的人太少,故意不告诉人们演什么电影。这就给看电影带来了一个悬念,猜演什么电影成了开演前的主要话题,爱争辩的人经常为了这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
  那个时代总共也没有多少电影,而且我们那个年龄段都有一种英雄情结,最爱看战争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奇袭白虎团》《董存瑞》《南征北战》《林海雪原》……这些电影的每一个情节直到现在我历历在目。我们最怕上映戏曲电影。
  通常电影开演前有一两段不长的新闻摘要,这时我们就开始心中默念“肯定是打仗电影”。当正片开演的刹间,我们的心情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是打仗电影,我们会心情激动地一致拍手叫好,然后小脸憋的通红、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盯着银幕,恐怕遗漏了一丝情节。哪怕是已经看了多遍电影,情节也非常熟悉,部分精典语句都能跟着不由自主地说出来,还会一致地跟着情节的起伏发出阵阵惊呼。电影中的英雄拿着冲锋枪一阵猛扫,拿着爆破筒和手榴弹扔向敌群。那敌人一片片倒下去的痛快,那探照灯扫过战士隐蔽的地方紧张,那喷着火舌的碉堡被炸上天场面,那硝烟弥漫厮杀的战场都让我们有着莫名的兴奋。
  如果开演后是一阵漫长的锣鼓点,我们就会集体发出一声叹息。然后抱着这场戏演完还有打仗电影的希望忍着往下看。但长时间拉着长音的唱段和无止尽的锣鼓点像催眠曲一样让我忍不住哈欠连天。比我大一点的伙伴一个劲地推我说:不要睡了,马上打仗了!当散场人开始陆续向外走,我迷迷糊糊听见大人们在骂骂咧咧:这个小子又睡得像死狗一样了,一路骂着一边背着我提着小板凳把我送回家。
  由于受打仗电影的影响,我和小伙伴们会经常模仿一下战争的场面。将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用麻绳将绵衣和裤角扎住,将自制的像手枪一样的东西插在腰间,肩上扛着一根木棍组成一支游击队绕着居民区列队前进,引得大人们哄堂大笑。我们也不理,一本正经地喊着口号迈着正步继续向前走。有时,我们会将半砖扔进垃圾的灰堆里制造出一种类似爆炸的场景,然后快速穿过飞起的烟尘,落个灰头土脸。三十晚上,我们用鞭炮炸堆起的旺火,用弹弓打灯笼。大年初一,受了害的邻居来家告状,老爸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地一个劲给人家赔不是,然后,转过黑脸冲着我就是一顿臭骂加两脚飞踢。经过这么一惊吓,我再也不敢随意模仿英雄,更不敢损坏人家的东西。但有时在离家较远的地方看见灰堆还是忍不住要往里面扔两块砖头。
  几年后,公演电影变成了工人俱乐部售票。此后,看了很多爱情电影、武打电影、恐怖电影、悬疑电影、科幻电影,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电视机普及后,便很少再去影院看电影了。
  前几天,女儿邀请我在小剧场看了一场4D电影。我们跟着电影中的情境上下翻飞、上天入海,看完后我只有晕车一般的不舒服,却再也没有童年那种期盼、激动和快乐的感觉了。
其他文献
嫂子十几年前娶进了五婶家,是五婶的小儿媳妇。  老家有个习俗,说是新娘下马煞气重,有“妨”的属相要回避。嫂子下马那天正好“妨”我,我不能面对面看她。婚车驶进院子,我躲在帐篷一角偷视。那是我第一次看新娘子,感觉很新鲜。  车子刚停稳,哥哥从副驾驶室里将披着红盖头的嫂子抱下来走进新房。过了会儿,嫂子在二嫂搀扶下走出新房。她大红卡腰短棉袄,大红毛领子,大红直筒裤,大红绣花鞋,浑身上下一通红,像一朵美丽的
期刊
小时候,水果糖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吃的。母亲有时下班会带回来几颗,给我们每人分一、两颗。在外地上班的大哥每次回来都带几颗。但心软的大哥看不了邻居家的小孩可怜兮兮的眼神,每个人都得给分一颗,分到我手里也就一颗,最多两颗,而且他回家的次数少的让我失去等待的耐心。  听到邻家娶媳妇,我就会提前站上一个好位置等着。感觉每次都要等上好长时间,也不知道大人们在嘻笑吵闹在干什么。但总会有一个向空中撒糖的过程,这就是
期刊
一个年过五十的男人会捏面人,这是他保持了多年一个小小的爱好,这个爱好来源于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母亲跟随着父亲,领着儿女,离开了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家乡,定居在了一个叫鄂尔多斯的高原小城。  母亲一生没有改变乡音,一直保留着老家的风俗和生活习惯,经常用家乡话给她的儿女们讲一些民间故事和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和禁忌,而且,母亲特别注重在什么时节做什么,在什么节日吃什
期刊
一张泛黄的照片,在岁月的流转中悠然地记录着姥爷在世时的时光。照片里的姥爷,身材高大,身体偏瘦,颧骨突出,两只黄浊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两腮缩回两个坑,嘴上两道八字胡,下巴上一撮花白山羊胡。  我记事后,姥爷来过几次东胜。  母亲经常带着崇拜的神情给我讲她父亲的故事,这更加深了我对姥爷的印象。姥爷几次踏着朝露和烈日,步行二百多里山路从府谷专程赶来,用独特的方法给我的家人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在这期间,他
期刊
长寿湖,由狮子滩更名而来。因姑父曾是狮子滩水力发电站的第一代建设者,打小就听到父亲、母亲及姑母经常提及狮子滩。便在幼小的心灵里对“狮子滩”注入了较为特殊的情怀。2003年,为开发狮子滩水库的旅游资源,长寿区人民政府便以长寿区名将狮子滩更名为长寿湖。由于对狮子滩有着特殊的情感,赓即也对长寿湖产生了难于言表的别样情感。当然,也不排除我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狮子滩镇工作过的缘故。  抗疫宅家两个多月后,我
期刊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父亲带着全家离开陕北老家来到鄂尔多斯时,还没有通电。狭仄的屋内还点着父亲从家乡带上的一盏破旧的油灯。  那盏油灯有一拃多高,通身油腻黝黑,灯身很沉,外观上已辨不出是什么木质。油灯的底部为方型,顶端镶着一只带豁口的小碗。黑红色的油中浸泡着一根粗绵线,在小碗的豁口探出一段黑色的灯芯。  小时候怕黑,黄昏时就催母亲快快点亮油灯,母亲总是轻柔地摸着我的头轻声地说:“现在还用不着点灯,油也
期刊
我想不起哪天养成了散步的好习惯,每天早晚总要到环县环江畔溜达一圈。溜达久了,身体好了,心情爽了,见识广了,捡到的文字碎片也串到了一起。  黎明的曙光揭走了夜幕的轻纱,吐出了万道霞光。灿烂的朝霞穿透卧室的窗口,唤醒了睡梦中的我。  我走出大门,迎着晨光,踏着微风,在环江畔悠闲信步。  朝阳褪去了缭绕在环江畔的薄雾,蓝蓝的天空洁净如洗,淡淡的白云飘逸悠扬,清新的空气沁人肺脾。  我放眼四周,和熙轻柔的
期刊
父亲有一辆二手“28飞鸽”自行车,在当时,那是我家最值钱的物件。  这辆自行车的利用率相当高。父亲除了骑着它上班,还整天用它驮水,驮粮食、饲料、皮张,甚至驮一些建筑材料,可以说,只要自行车能胜任的,它无所不驮。  听大哥讲,他和父亲骑着这辆自行车回离东胜二百多里地的老家,遇到平缓路和下坡路,一个骑一个人坐在后座上;遇到坑洼路和上坡路,一个人骑出去约一里路,把自行车放在路边后继续往前走,后面一个人赶
期刊
银川下一个坡,走过二毛路……西安上一个坡,走过二毛路……脚步越来越轻,距离越来越近,快到家了。  二毛路?对,二毛路!地图上弯弯曲曲是不好找的,但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生命中,就有一条从二十里沟口到毛井的道路,大家亲切地叫它“二毛路”。  我是从这里走出了大山,上学,工作,成家,立业……  我是从这里走进了大山。大山里有我童年美好的记忆,有我窑洞里土炕上离奇的梦想,有我喝不够的罐罐茶,有我吃不腻的手
期刊
春分时节好景致。从这天起,世间万物开始等待燕子归来、春雷乍响、春雨降临;带着生命的希望,踩着蓬勃的鼓点,春,来了!  正是一年最美时。昨天,接到驰援武汉的小弟电话,一切安好,今日离鄂返黔;刹那间,一家人心理上如释重负,心情的放松、快乐就如这春天的花草树木一般生动、蓬勃起来了。  2020新年伊始,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全国14亿人口全部隔离在家,除非因工作需要并经过相关部门批准,所有人一律不许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