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一点的单位经常会在晚上公演电影,算作给职工的一种福利。公演电影的前一天,这个消息就不胫而走。
小城不大,有点什么事不到半天所有的人都知晓了。
那时我不到十岁,听到公演电影的消息,和几个小伙伴兴奋得像一群猴子,大声地吼叫着到处乱窜影响了大人们干活,惹得他们的一阵阵地叫骂。我们的行为无意之中平添出一种欢快的氛围。
離电影放映还有几个小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搬着小凳子三五里地“长途跋涉”向演出地点出发。半个小时后,就坐在了已经挂起的银幕下,调整到银幕最佳位置开始焦急地等待,寸步不离。等待电影放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大声说着一些现在看来完全不着边际的傻话,快乐地打发漫长的等待时光。
来迟了的人只能站在人群外围踮着脚尖从人缝里看,因为有些大人的肩膀上架着一个孩子,有的站在凳子上,再后来的人干脆跑到影幕的背面去看。这样看不但声音听不清楚,而且镜头和字幕都是反的。
有时,公演电影是为了完成上面派下来的任务,因为怕来的人太少,故意不告诉人们演什么电影。这就给看电影带来了一个悬念,猜演什么电影成了开演前的主要话题,爱争辩的人经常为了这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
那个时代总共也没有多少电影,而且我们那个年龄段都有一种英雄情结,最爱看战争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奇袭白虎团》《董存瑞》《南征北战》《林海雪原》……这些电影的每一个情节直到现在我历历在目。我们最怕上映戏曲电影。
通常电影开演前有一两段不长的新闻摘要,这时我们就开始心中默念“肯定是打仗电影”。当正片开演的刹间,我们的心情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是打仗电影,我们会心情激动地一致拍手叫好,然后小脸憋的通红、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盯着银幕,恐怕遗漏了一丝情节。哪怕是已经看了多遍电影,情节也非常熟悉,部分精典语句都能跟着不由自主地说出来,还会一致地跟着情节的起伏发出阵阵惊呼。电影中的英雄拿着冲锋枪一阵猛扫,拿着爆破筒和手榴弹扔向敌群。那敌人一片片倒下去的痛快,那探照灯扫过战士隐蔽的地方紧张,那喷着火舌的碉堡被炸上天场面,那硝烟弥漫厮杀的战场都让我们有着莫名的兴奋。
如果开演后是一阵漫长的锣鼓点,我们就会集体发出一声叹息。然后抱着这场戏演完还有打仗电影的希望忍着往下看。但长时间拉着长音的唱段和无止尽的锣鼓点像催眠曲一样让我忍不住哈欠连天。比我大一点的伙伴一个劲地推我说:不要睡了,马上打仗了!当散场人开始陆续向外走,我迷迷糊糊听见大人们在骂骂咧咧:这个小子又睡得像死狗一样了,一路骂着一边背着我提着小板凳把我送回家。
由于受打仗电影的影响,我和小伙伴们会经常模仿一下战争的场面。将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用麻绳将绵衣和裤角扎住,将自制的像手枪一样的东西插在腰间,肩上扛着一根木棍组成一支游击队绕着居民区列队前进,引得大人们哄堂大笑。我们也不理,一本正经地喊着口号迈着正步继续向前走。有时,我们会将半砖扔进垃圾的灰堆里制造出一种类似爆炸的场景,然后快速穿过飞起的烟尘,落个灰头土脸。三十晚上,我们用鞭炮炸堆起的旺火,用弹弓打灯笼。大年初一,受了害的邻居来家告状,老爸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地一个劲给人家赔不是,然后,转过黑脸冲着我就是一顿臭骂加两脚飞踢。经过这么一惊吓,我再也不敢随意模仿英雄,更不敢损坏人家的东西。但有时在离家较远的地方看见灰堆还是忍不住要往里面扔两块砖头。
几年后,公演电影变成了工人俱乐部售票。此后,看了很多爱情电影、武打电影、恐怖电影、悬疑电影、科幻电影,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电视机普及后,便很少再去影院看电影了。
前几天,女儿邀请我在小剧场看了一场4D电影。我们跟着电影中的情境上下翻飞、上天入海,看完后我只有晕车一般的不舒服,却再也没有童年那种期盼、激动和快乐的感觉了。
小城不大,有点什么事不到半天所有的人都知晓了。
那时我不到十岁,听到公演电影的消息,和几个小伙伴兴奋得像一群猴子,大声地吼叫着到处乱窜影响了大人们干活,惹得他们的一阵阵地叫骂。我们的行为无意之中平添出一种欢快的氛围。
離电影放映还有几个小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搬着小凳子三五里地“长途跋涉”向演出地点出发。半个小时后,就坐在了已经挂起的银幕下,调整到银幕最佳位置开始焦急地等待,寸步不离。等待电影放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大声说着一些现在看来完全不着边际的傻话,快乐地打发漫长的等待时光。
来迟了的人只能站在人群外围踮着脚尖从人缝里看,因为有些大人的肩膀上架着一个孩子,有的站在凳子上,再后来的人干脆跑到影幕的背面去看。这样看不但声音听不清楚,而且镜头和字幕都是反的。
有时,公演电影是为了完成上面派下来的任务,因为怕来的人太少,故意不告诉人们演什么电影。这就给看电影带来了一个悬念,猜演什么电影成了开演前的主要话题,爱争辩的人经常为了这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
那个时代总共也没有多少电影,而且我们那个年龄段都有一种英雄情结,最爱看战争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奇袭白虎团》《董存瑞》《南征北战》《林海雪原》……这些电影的每一个情节直到现在我历历在目。我们最怕上映戏曲电影。
通常电影开演前有一两段不长的新闻摘要,这时我们就开始心中默念“肯定是打仗电影”。当正片开演的刹间,我们的心情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是打仗电影,我们会心情激动地一致拍手叫好,然后小脸憋的通红、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盯着银幕,恐怕遗漏了一丝情节。哪怕是已经看了多遍电影,情节也非常熟悉,部分精典语句都能跟着不由自主地说出来,还会一致地跟着情节的起伏发出阵阵惊呼。电影中的英雄拿着冲锋枪一阵猛扫,拿着爆破筒和手榴弹扔向敌群。那敌人一片片倒下去的痛快,那探照灯扫过战士隐蔽的地方紧张,那喷着火舌的碉堡被炸上天场面,那硝烟弥漫厮杀的战场都让我们有着莫名的兴奋。
如果开演后是一阵漫长的锣鼓点,我们就会集体发出一声叹息。然后抱着这场戏演完还有打仗电影的希望忍着往下看。但长时间拉着长音的唱段和无止尽的锣鼓点像催眠曲一样让我忍不住哈欠连天。比我大一点的伙伴一个劲地推我说:不要睡了,马上打仗了!当散场人开始陆续向外走,我迷迷糊糊听见大人们在骂骂咧咧:这个小子又睡得像死狗一样了,一路骂着一边背着我提着小板凳把我送回家。
由于受打仗电影的影响,我和小伙伴们会经常模仿一下战争的场面。将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用麻绳将绵衣和裤角扎住,将自制的像手枪一样的东西插在腰间,肩上扛着一根木棍组成一支游击队绕着居民区列队前进,引得大人们哄堂大笑。我们也不理,一本正经地喊着口号迈着正步继续向前走。有时,我们会将半砖扔进垃圾的灰堆里制造出一种类似爆炸的场景,然后快速穿过飞起的烟尘,落个灰头土脸。三十晚上,我们用鞭炮炸堆起的旺火,用弹弓打灯笼。大年初一,受了害的邻居来家告状,老爸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地一个劲给人家赔不是,然后,转过黑脸冲着我就是一顿臭骂加两脚飞踢。经过这么一惊吓,我再也不敢随意模仿英雄,更不敢损坏人家的东西。但有时在离家较远的地方看见灰堆还是忍不住要往里面扔两块砖头。
几年后,公演电影变成了工人俱乐部售票。此后,看了很多爱情电影、武打电影、恐怖电影、悬疑电影、科幻电影,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电视机普及后,便很少再去影院看电影了。
前几天,女儿邀请我在小剧场看了一场4D电影。我们跟着电影中的情境上下翻飞、上天入海,看完后我只有晕车一般的不舒服,却再也没有童年那种期盼、激动和快乐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