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童年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y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水果糖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吃的。母亲有时下班会带回来几颗,给我们每人分一、两颗。在外地上班的大哥每次回来都带几颗。但心软的大哥看不了邻居家的小孩可怜兮兮的眼神,每个人都得给分一颗,分到我手里也就一颗,最多两颗,而且他回家的次数少的让我失去等待的耐心。
  听到邻家娶媳妇,我就会提前站上一个好位置等着。感觉每次都要等上好长时间,也不知道大人们在嘻笑吵闹在干什么。但总会有一个向空中撒糖的过程,这就是我要等待的结果。多数会抢到一、两颗糖,运气最好的一次我竟然抢到了五颗,那次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回家的路上走路都一颠儿一颠儿的,嘴里胡乱地吹着口哨,别提有多神气了。
  控制好的话,一颗糖能吃一天。吃的方法是在嘴里抿几口后再原样用糖纸包起来,甜味还能在嘴里停留一段时间,过一会儿馋了就再抿一口。这样到睡觉前一颗糖已经被抿得薄薄的,依依不舍的让它经过喉咙咽到肚子里,圆满完成了它带给我最长时间味觉享受的使命,但总还是觉得有些怅然若失。
  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刚把糖含在嘴里,突然听见同学在后面叫我,我一答应,水果糖竟然一下子溜进了肚子里,这让我非常懊恼。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情非常郁闷,耷拉着脸,一句话也不说,也没有正眼看他一眼。同学莫名其妙地问我:“刚才还好好的,谁招你惹你了?”
  小时候,吃水果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冬天,把萝卜放在窗台或凉房顶上冻一晚上,第二天带到学校就是最好的水果,好多同学都这么做,脆生生、甜滋滋的挺好吃,同学之间互相比较着谁的萝卜更甜、更漂亮。但如果有同学带着苹果来到教室,教室里就会充满了苹果那勾人的香气,大家就会条件反射似的离他远远的,各自吃着自己冻得铁硬的“水果”,但都遮掩不住羡慕的神情,嘴里的冻萝卜也突然没有了滋味。
  当路过供销社,看见别人提着饼干、点心、莎其玛或橘子、香蕉等人间佳品,弟兄三个馋得直流口水。我强忍着口水,把控制力最差的最小的弟弟挡在身后,以防他做出不雅的举动。心里却想着,迟早我会买来自己吃一次。
  一天,撒谎说老师让买书,向母亲要了两毛钱,瞒着两个弟弟直奔供销社。也许是天气太热,紧紧地攥着两毛钱的手里湿湿的。到了水果店,我怯生生地对天生就有着一副冷若冰霜面孔的女售货员要了一棵黄橙橙的橘子。当她张口说出价钱后,我后悔的要命,因为这个橘子的价钱几乎是我全部的“财产”。不过后悔也没用了,我也不想再看女售货员那一脸鄙夷的、让人极不舒服的神态,赶紧付了钱转身逃离了供销社。
  一路上,手里的橘子湿湿凉凉的,让我有一种说不出不的兴奋,还有一点像做贼后的惊慌。走进一个小巷后,强制自己放慢脚步,以免让别人看出我的慌张和不自然。当走到小巷的中间时,看见周围没有几个人,也没有人在注意我,我把橘子放到嘴边狠狠地舔了一下,没什么味道,于是我张嘴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嘴里的味道让我大吃一惊:不但酸,而且苦、涩。这难道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橘子的味道吗?不对,也许和香瓜一样,有的地方是苦的。我把橘子转了九十度,比刚才小地慢慢地又咬了一口,还是刚才的味道。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我被售货员骗了吗?是她给了我一颗坏橘子吗?但我哪敢回去和她理论,只能拖着疲惫的身心繼续往前走了一段,把那颗被我咬得破烂不堪的橘子快速地埋在了小巷出口的黄土下。
  这件事让我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以至于后来虽然知道吃橘子是要剥皮的,但还是对橘子类的水果产生了“免疫”,直到现在还是不太喜欢这一类的水果。
其他文献
高晓松说:“曾经以为四十不惑,就是人到了四十歲,没有疑惑了,什么都能懂能得透彻了。但真到了不惑之年,才发现其意思是那些不懂的事,都不愿去探究了,也就不去疑惑了。”  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坦然和敞亮的豁达,也许就我所理解的“不惑”之惑吧?!  如今,我也是刚刚跨越不惑之年的门槛儿,看他人曾经的风景,回顾和展望自己的人生路。  一  在尚无中年阅历的生活里,开启沉甸甸的中年生活,总是从品咂父辈们曾经的光阴
期刊
喜欢上荷花,源自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种意境,那种韵味和那种至纯至真的感情,仿佛看见了那浸润在荷花中透明的傲骨。  喜欢上荷花,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说的也是这一池荷花。百花之中,独有她驻颜有术,永葆青春之姿,绽放时清丽空灵,毫无凡俗之气,凋谢了也淡然风雅,不染尘埃,只是随波而去,有着无法形容的清爽和唯美。  喜欢上荷花,还
期刊
自小恋家,结了婚生了孩子好像还没有长大,一直想待在父母身边,睡梦里也经常围着他们转悠。  周五放了学,我归心似箭,急不可待,草草收拾行囊,匆匆登上了开往娘家的車子上。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把山坳染得彤红,清风悄悄穿过车窗玻璃缝隙爬上脸颊,一阵清凉,好不惬意。梯田多了,农庄也密了,亲切熟悉的小路越来越近……  上中学时,每个周日都要步行回家背干粮,一回到家,母亲总会做一顿臊子
期刊
家乡环县是一块瘠薄的土地,它凄楚的身影在我深邃的记忆中一直坚毅地耸立着。自小,我在它怀抱中茁长,沐浴着它的温暖,轻嗅着它的荒寒。它的形象,如一座高大的丰碑,照耀着我前行的坦途或泥泞。  三岁小孙女最爱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有一天,她看着看着,便嘟哝着小嘴说:“要是喜羊羊和我能做邻居就好了。”一句童言勾起了我对少年“羊倌”生活满满地回忆。  我家祖辈以种田养羊为生,父亲亦是如此。生产队那时,父
期刊
我的老家在大山里,山里有好多窑洞,有的铁将军把门,有的坍塌只剩下一眼窗户,有的已面目全非……但哪孔是谁家的,谁都能说个清楚。而我家连一个烂窟窿都没有。  这幾年政策好,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农村的家修得有模有样。但留守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出门打拼去了。  父亲自小出外谋生。爷爷4个儿子,另家时父亲在外,没有分到土地,自然也没分到窑洞。不觉他过了天命之年,每每念叨老家连一孔窑
期刊
大千世界,植物万种,风情万种,而我独钟情于开着紫色花儿的苜蓿。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看似平凡的紫花苜蓿,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茁壮成长,它要把顽强的根系伸往广袤深厚的黄土地。  我结缘苜蓿,是感恩苜蓿。在黄土地挣扎时,它曾维持过家人的生活;在人生旅途徜徉时,它成全过我的劳作;在珍惜生命感悟里,它启迪过我的思想。  越冬植
期刊
在沟壑纵深莽莽苍苍的陕北高原,一直在民间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男人一生有三大事业,生儿子、盖房子、娶媳妇。我认为,我憨厚敦实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陕北男人,盖房就是他最主要的人生理想之一。  静卧在高原上那处齐整的老窑洞是否是父亲的功劳我不太清楚,但年轻时帮助乡亲们箍窑应是父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全家从陕北老家一路向北来到鄂尔多斯前,父亲已在外探了二十多年的路。1959年腊月,寒风刺骨,我们全家人
期刊
写在前头  透过纱窗过来的阳光,在这个初秋的上午,暖暖的,痒痒的。大街上依旧是车水马龙,喧嚣与静怡交替上演,我望着梧桐树上硕大的树叶在风中摇曳,心里的思潮不知不觉汹涌而至。年过半百的人总是容易陷入回忆的,无论是哀伤的,凄婉的,喜悦的,感动的,哪怕一个火石电闪的念头也会勾起对过往的搜寻和追忆。把一些记忆串起来,晾晒在广袤的想象中,让秋风吹干它,秋雨湿润它,雷电抚摸它,我依然坚定地擰干记忆的水分,整理
期刊
漫步在校园小路,总会有芬芳萦绕四周,将早春淡墨的绿别在心里,柳枝嫩芽羞羞答答地藏在树荫下,默默地绽放着,等待着一鸣惊人。同在树荫下还有一群孩子,肃穆的神情专注地读着一本书,像个朝圣的使者,虔诚地匍匐在信仰路上。  冲破自卑的孩子  他叫杨建国,一个农村孩子,刚进这个班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他。他浓眉大眼透着胆怯,衣着朴素却很干净,第一印象让我有了让他当班长的意向。我与他交谈,他脸憋得通红,小声对我说
期刊
嫂子十几年前娶进了五婶家,是五婶的小儿媳妇。  老家有个习俗,说是新娘下马煞气重,有“妨”的属相要回避。嫂子下马那天正好“妨”我,我不能面对面看她。婚车驶进院子,我躲在帐篷一角偷视。那是我第一次看新娘子,感觉很新鲜。  车子刚停稳,哥哥从副驾驶室里将披着红盖头的嫂子抱下来走进新房。过了会儿,嫂子在二嫂搀扶下走出新房。她大红卡腰短棉袄,大红毛领子,大红直筒裤,大红绣花鞋,浑身上下一通红,像一朵美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