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月7日,教育部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举行新闻发布会,其中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月6日,开展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此言一出,在全社会引起一片热议。问题公布很短的时间里,就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腾讯网曾经就“是否赞同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举行过网民投票,有26万余名网民投票,赞同取消分科的比例接近54%,认同文理分科的比例接近40%。从以上比例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数的人都赞成取消文理分科。他们认为高中文理分科是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产物,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大学人才的培养,甚至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
针对以上高中文理分科的“罪状”,笔者承认有一些道理,但是不敢苟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下自己的浅见。
中学文理分科,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百年来的选择
就中国教育史来说,中学实现文理分科教学,最早可以上溯到1902年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也是中国参照西方制定的第一个学制,规定中学分文科与实科。具体来说,“经科、法政、文学科皆文科也,格致科、农科、工科、医科皆实科也”。当时的分科,可以简单类比为今天的文科大综合、理科大综合。这个学制没实行,1904年又出台了《癸卯学制》,反对文实分科;1909年,受德国学制的影响,又提出《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实行文实分科。
可以说,中学文理分科,在历史上,也是比较矛盾的。这之中有一个重要经验需要吸取,那就是1912年,蔡元培领导的教育部,规定中学为普通教育,反对文实分科。结果中学课程过于集中统一,忽略了学生的喜好、个性以及未来志向,最终宣告失败。自此以后,文理分科,尽管有反复,在一些细节上有变化,但基本延续至今。换句话说,中学文理分科,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百年来的选择,以适应专业化知识与社会的发展。
高中文理分科与民族素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观察中学生的素质,我们一直有个误区,以为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就是文理皆通,且不说这个判断在逻辑上有没有道理,在事实上,这个判断其实合理性并不高。文理皆通对于开发人的全面素质和人的思维确有极大帮助,主要指的是在思维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类的一切知识皆有相通之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则必须把握知识分类的特点。在一般的人类生活中,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这样的事实:在相当广泛的人类生活中,人类依靠的是某一方面单一的知识,而不是全面的知识,所谓专业和通才,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恐怕高中教育也担待不起、装载不下这么大的意义。
再者,有国人把无缘诺贝尔奖的“罪过”都推给文理分科的论调,除了让人看到那种浓得化不开、近乎病态的诺奖情结外,还有本末倒置之嫌疑。很明显,把中国人无缘诺奖归罪于文理分科是严重不靠谱的事情,甚至把民族整体素质下降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的缺失,算在文理分科的头上,更是本末倒置的。因为明眼人都知道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祸根主要在于应试教育体制,而不是文理分科这些细枝末节。
文理分科适应现代社会专业划分
在事实和经验中,文理皆通只是一个想象性的判断,高中教育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文武兼修的全才,这一点毋庸置疑。在今后人类知识分工、专业化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中学较早的文理分科,倒不失为一种良性的选择。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在高中这三年,而在个人的今后社会实践。比如对有语言天分的人,让他们把这方面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有文史和艺术特长的人,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增长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全面素质提高是个人今后发展的事情。高中文理分科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人性化措施。术业有专攻,分科让学生依据兴趣学习,使学习易见成效。
保留文理分科,减免学生的学习负担
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在《新闻1+1》中同样表示不赞同取消文理分科。白岩松在节目中称,我们离了很远之后都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换到具体的高中的学生和老师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很复杂。如果取消了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而高考依然不变的话,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南方周末》上有一篇学生的文章叫《我快被逼疯了》,是一个高三的学生写的,看完之后,好多人会有这样的共鸣,那么六科就已经把学生逼疯了,现在变成九科,那不更得逼死。所以取消文理分科说来容易,在操作的时候会非常悬,高考必须得改,如果高考不改,取消了文理分科,学生会只会更加不堪重负。
文理分科,偏科学生的出路
“分科教育”是否一无是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呼吁取消文理分科的人,同时又津津乐道于下面几个“破格
选偏才”的典故:其一,历史学家吴晗,数学考了6分而被清华大学历史系破格录取;其二,大学者钱钟书,数学考15分被清华大学外语系破格录取;其三,导弹专家钱伟长,当年考清华大学时物理只考了5分,中文和历史却考了两个100分,先进了文科,后转攻理科而大器“晚”成。试想,当初如果大学坚持“通才”标准,这些大师们早就被“扼杀于摇篮”了。相反,正是当年的大学本着“术业有专攻”的理念,善于发现和挖掘不同学生的禀赋,方成就了一段教育界的佳话。
准确地说,导致我们不能“全面发展”的原因不是文理分科,而是个体偏科的后果。高中文理分科实际上解除了相当多学生的厌学感,重新认识了学习的必要性,进而“术业有专攻”。正是对文科与理科的正确认识,有的学生很早就放弃了自己不想学又学不好的科目,而更有利于自身特长的发展。如果强制性地不分科,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难而退,中辍学业。
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替罪羊”
明眼人都知道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祸根主要在于应试教育体制。众所周知,以高考为代表的选拔式精英教育,几乎成了教育发展的惟一趋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创新精神,在某些人看来,早已让位于升学率。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像加工厂流水作业,层出不穷地生产出一个品种的产品。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力在这种强大的模具的挤压之下固锁和消失了。
可以断言,如果应试教育不死,仅仅取消文理分科,这种浅表化的小手术自然于事无补。现在,一些人谈起那些远去的文理兼修的大师,不妨作一假设,如果这些大师生活在这个时代,终日为应试教育奴役,他们还会在少年时,有时间和闲心钻研其他兴趣爱好吗?钱学森曾忧心现在为何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当然不能怪文理分科,要怪就该应试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总体战略研究组咨询专家王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们谈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依然实行应试教育”。这是实情。因此,如果应试教育不死,文理合科又有何益?要想实现取消文理分科后的愿景,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祛除应试教育,施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否则单纯取消文理分科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重学生负担,客观上助长应试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理分科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是否取消仍需深思熟虑。早在2002年,江苏就积极推进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2002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而且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而宣告失败。因此想要取消文理分科难度很大,在实际的教学中与之紧密相关的因素很多,文理分科的取消必然会带来教育上的大变动。
首先,取消文理分科,势必要对高考制度大改革,必须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应改革现在的高考学科考试为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并使考试成绩能更具通用性,比如TOEFL、GRE考试,一次考试可以管多年,具有与其他考试同等的效力。而我们目前的高考制度改革和相应的评价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其次,从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来看,取消文理分科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福音。高考没有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还在继续。比如像学生学习比较吃力的物理、数学等科目,课时量大大减少,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没有降低和减少,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如果现在就取消文理分科,学生由主要学习6门课变成9门课,负担太重,容易形成学习障碍,产生心理疾病。
再者,由于长期以来的文理分科,造成了教师的分流。有的教师可能已经不适应取消文理分科后的教育教学。由于高考的原因,文科学生不重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学习,理科学生不重视历史、政治和地理的学习,使得任教这些学科的教师也随波逐流,反正也不参加高考,教好教差都一样。长此以往,这些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急剧下降,已经不适应取消文理分科后的教学需要。
最后,如果取消了文理分科,现行的高校录取制度就会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课业负担,会在所有学科的学习上集中用力,不敢有所偏废,不敢把精力集中在感兴趣的学科上,也就不会在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创造比赛中脱颖而出,从而不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人才。
腾讯网曾经就“是否赞同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举行过网民投票,有26万余名网民投票,赞同取消分科的比例接近54%,认同文理分科的比例接近40%。从以上比例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数的人都赞成取消文理分科。他们认为高中文理分科是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产物,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大学人才的培养,甚至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
针对以上高中文理分科的“罪状”,笔者承认有一些道理,但是不敢苟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下自己的浅见。
中学文理分科,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百年来的选择
就中国教育史来说,中学实现文理分科教学,最早可以上溯到1902年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也是中国参照西方制定的第一个学制,规定中学分文科与实科。具体来说,“经科、法政、文学科皆文科也,格致科、农科、工科、医科皆实科也”。当时的分科,可以简单类比为今天的文科大综合、理科大综合。这个学制没实行,1904年又出台了《癸卯学制》,反对文实分科;1909年,受德国学制的影响,又提出《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实行文实分科。
可以说,中学文理分科,在历史上,也是比较矛盾的。这之中有一个重要经验需要吸取,那就是1912年,蔡元培领导的教育部,规定中学为普通教育,反对文实分科。结果中学课程过于集中统一,忽略了学生的喜好、个性以及未来志向,最终宣告失败。自此以后,文理分科,尽管有反复,在一些细节上有变化,但基本延续至今。换句话说,中学文理分科,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百年来的选择,以适应专业化知识与社会的发展。
高中文理分科与民族素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观察中学生的素质,我们一直有个误区,以为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就是文理皆通,且不说这个判断在逻辑上有没有道理,在事实上,这个判断其实合理性并不高。文理皆通对于开发人的全面素质和人的思维确有极大帮助,主要指的是在思维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类的一切知识皆有相通之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则必须把握知识分类的特点。在一般的人类生活中,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这样的事实:在相当广泛的人类生活中,人类依靠的是某一方面单一的知识,而不是全面的知识,所谓专业和通才,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恐怕高中教育也担待不起、装载不下这么大的意义。
再者,有国人把无缘诺贝尔奖的“罪过”都推给文理分科的论调,除了让人看到那种浓得化不开、近乎病态的诺奖情结外,还有本末倒置之嫌疑。很明显,把中国人无缘诺奖归罪于文理分科是严重不靠谱的事情,甚至把民族整体素质下降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的缺失,算在文理分科的头上,更是本末倒置的。因为明眼人都知道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祸根主要在于应试教育体制,而不是文理分科这些细枝末节。
文理分科适应现代社会专业划分
在事实和经验中,文理皆通只是一个想象性的判断,高中教育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文武兼修的全才,这一点毋庸置疑。在今后人类知识分工、专业化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中学较早的文理分科,倒不失为一种良性的选择。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在高中这三年,而在个人的今后社会实践。比如对有语言天分的人,让他们把这方面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有文史和艺术特长的人,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增长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全面素质提高是个人今后发展的事情。高中文理分科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人性化措施。术业有专攻,分科让学生依据兴趣学习,使学习易见成效。
保留文理分科,减免学生的学习负担
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在《新闻1+1》中同样表示不赞同取消文理分科。白岩松在节目中称,我们离了很远之后都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换到具体的高中的学生和老师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很复杂。如果取消了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而高考依然不变的话,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南方周末》上有一篇学生的文章叫《我快被逼疯了》,是一个高三的学生写的,看完之后,好多人会有这样的共鸣,那么六科就已经把学生逼疯了,现在变成九科,那不更得逼死。所以取消文理分科说来容易,在操作的时候会非常悬,高考必须得改,如果高考不改,取消了文理分科,学生会只会更加不堪重负。
文理分科,偏科学生的出路
“分科教育”是否一无是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呼吁取消文理分科的人,同时又津津乐道于下面几个“破格
选偏才”的典故:其一,历史学家吴晗,数学考了6分而被清华大学历史系破格录取;其二,大学者钱钟书,数学考15分被清华大学外语系破格录取;其三,导弹专家钱伟长,当年考清华大学时物理只考了5分,中文和历史却考了两个100分,先进了文科,后转攻理科而大器“晚”成。试想,当初如果大学坚持“通才”标准,这些大师们早就被“扼杀于摇篮”了。相反,正是当年的大学本着“术业有专攻”的理念,善于发现和挖掘不同学生的禀赋,方成就了一段教育界的佳话。
准确地说,导致我们不能“全面发展”的原因不是文理分科,而是个体偏科的后果。高中文理分科实际上解除了相当多学生的厌学感,重新认识了学习的必要性,进而“术业有专攻”。正是对文科与理科的正确认识,有的学生很早就放弃了自己不想学又学不好的科目,而更有利于自身特长的发展。如果强制性地不分科,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难而退,中辍学业。
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替罪羊”
明眼人都知道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祸根主要在于应试教育体制。众所周知,以高考为代表的选拔式精英教育,几乎成了教育发展的惟一趋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创新精神,在某些人看来,早已让位于升学率。中国的教育似乎就像加工厂流水作业,层出不穷地生产出一个品种的产品。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力在这种强大的模具的挤压之下固锁和消失了。
可以断言,如果应试教育不死,仅仅取消文理分科,这种浅表化的小手术自然于事无补。现在,一些人谈起那些远去的文理兼修的大师,不妨作一假设,如果这些大师生活在这个时代,终日为应试教育奴役,他们还会在少年时,有时间和闲心钻研其他兴趣爱好吗?钱学森曾忧心现在为何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当然不能怪文理分科,要怪就该应试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总体战略研究组咨询专家王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们谈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依然实行应试教育”。这是实情。因此,如果应试教育不死,文理合科又有何益?要想实现取消文理分科后的愿景,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祛除应试教育,施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否则单纯取消文理分科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重学生负担,客观上助长应试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理分科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是否取消仍需深思熟虑。早在2002年,江苏就积极推进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2002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而且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而宣告失败。因此想要取消文理分科难度很大,在实际的教学中与之紧密相关的因素很多,文理分科的取消必然会带来教育上的大变动。
首先,取消文理分科,势必要对高考制度大改革,必须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应改革现在的高考学科考试为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并使考试成绩能更具通用性,比如TOEFL、GRE考试,一次考试可以管多年,具有与其他考试同等的效力。而我们目前的高考制度改革和相应的评价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其次,从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来看,取消文理分科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福音。高考没有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还在继续。比如像学生学习比较吃力的物理、数学等科目,课时量大大减少,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没有降低和减少,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如果现在就取消文理分科,学生由主要学习6门课变成9门课,负担太重,容易形成学习障碍,产生心理疾病。
再者,由于长期以来的文理分科,造成了教师的分流。有的教师可能已经不适应取消文理分科后的教育教学。由于高考的原因,文科学生不重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学习,理科学生不重视历史、政治和地理的学习,使得任教这些学科的教师也随波逐流,反正也不参加高考,教好教差都一样。长此以往,这些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急剧下降,已经不适应取消文理分科后的教学需要。
最后,如果取消了文理分科,现行的高校录取制度就会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课业负担,会在所有学科的学习上集中用力,不敢有所偏废,不敢把精力集中在感兴趣的学科上,也就不会在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创造比赛中脱颖而出,从而不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