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样子就知道茶的好坏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_0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茶友要我为六种茶的品质排序,给我一张表格,上面有六种茶样的编号与每种茶的五个“品质项目”,这五种品质项目分别为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外观,要我依这些品质项目打分数。每个品质项目还有在总分100上的占比,如香气占30%、汤色占10%、滋味占30%、叶底占10%、干茶外观占20%。
  我将这六种同一类型的茶叶依“评鉴泡茶法”(即同样的茶水比例、同样的水温、同样的浸泡时间)把茶汤泡出,随之打开冲泡盅闻了茶渣香气(浸泡过,并已倒出茶汤)、看了茶碗上的汤色、拿汤匙喝了茶汤的滋味、将浸泡过的茶叶倒到叶底盘,审看了叶底、最后再看看干茶的外形与色泽。最后在总分栏上打了一个分数,一种茶接一种茶地把六种茶的分数都填上了。
  我的这位茶友说还要分别为六种茶样的五个品质项目打分数,我就将已经填妥的总分,依比例分解到各个品质项目去。茶友说我这样的做法不合乎常规,应该要闻了香气打一个分数,看了汤色再打一个分数,分别打完五个项目的分数,然后再加总。
  本篇文章就是要讨论这个“评茶”的问题。先说分别依五种品质项目打分数,这样的评茶方式容易就个别的品质项目单独思考,例如外观非常整齐,采摘标准也很划一,单芽就都是单芽,一心两叶就都是一心两叶,色泽也很一致,于是外观打了满分;但闻茶叶的香气并不怎么样,喝茶汤的滋味也没有让人惊喜,于是这两项都只给了保守的分数,但是这款茶的总分并不低。再说刚开始的那种打分数的方式,将每个茶样的五种品质特性看完后再综合给个分数。假设茶况依1日,这样打出来的分数一定会比个别给分后再加总者要低,因为茶的品质是以喝的为主,香气与滋味才重要,综合打分数时会以香味为主导,外观的分数自然不会给到满分。
  你或许会说:我不会受到外观好坏的迷惑,他制作得漂亮,但我可以从条索紧结的状况与色泽上判断它的不足。同样地,另一款茶的外观不怎样漂亮,我也可以发觉那只是因为拣枝、筛分的问题,从色泽、条索、老嫩上判断,可以知道它的品质不错,甚至优于外观漂亮的那一款,所以我会给予相当的分数。他的这个给分方法是“综合给分法”,是偏向茶的香与味,是倾向于茶的“饮用质量”。
  有些人会持反对的意见,他说茶叶的外表直观非常重要,整齐、美观、精细就可以占领市场的先机,毕竟懂喝的人没有懂看的人多,所以即使外观的分数占比不高于香、味(外观仅占20%,香气与滋味却各占30%),但还是要依它的实际状况给分,不可以因为香味的逊色而不给它应有的分数,也不可以因为你看得出它在漂亮的外表上曝露了香味的缺点而特意扣了它的分数。
  但是我还是会给综合性的分数,因为看在眼里,明明知道他的茶汤不怎么样,却要因为它长得漂亮而给它加分,总是违背心意。
  市场的需要是要考虑,但是只能酌量加分,不能超越比它的“飲用质量”较佳者的分数,所以我老是习惯使用综合性的给分方法。
其他文献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熟悉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北京前门的一碗大碗茶已然成为了醇厚京味儿的象征。  也许就是这一股浓浓的北京味儿,让这一碗大碗茶从一个街边小摊演变成了今天的蜚声海外的老舍茶馆,曲艺、杂技、相声、小吃……和老北京相关的一切,都可以在老舍茶馆里找到踪迹,游客们如“朝圣”般来到这里,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一
期刊
享受一个人的孤独行走,也乐于将我感知到的,与懂得的你分享。  初入敦煌这片土地时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冬季来敦煌确实别有一番滋味,体会到大自然那无比的伟大。这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都令人们充满了向往。  大美敦煌,不止于壁画艺术之美,更在于这里最直接无碍地呈现了自然界毫无修饰和遮挡的生命自由状态,那是我们所有美的开始,是力量的源头。  初雪在期待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夜间,沙丘上金
期刊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l。打开手机,Al技术成为很多应用程序的核心驱动力。苹果siri、百度度秘、微软小冰等智能助理和应用正颠覆你和手机的交流方式;新闻APP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推送对你“胃口”的新闻;美图软件自动对照片进行美化,甚至是在使用滴滴或优步出行时,人工智能算法都会帮助司机选择优化路线……人工智能会否重塑茶世界的未来
期刊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有文字记载的徽州茶始于唐,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至共和国时期,共历6个朝代,时近2000年。事业为人所创造,徽州茶业道路坎坷曲折,历史波澜壮阔,成就辉煌灿烂,其中打造者徽州茶商功不可没,可歌可泣。  关山苍苍,岁月泱泱。回望徽州茶业的跌宕历程,撇开唐宋饼茶的贵族化时期不说,明以后散茶的平民化时期,当为内销动力,缘此形成鼎盛。清末国门洞开,当为外销际遇,推动徽州茶业达到顶峰。再
期刊
在诸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中,许多装饰是对其实用功能的补充和完善,釦器即是很好一例。釦器是指在器物口沿、腹部或底部用金属箍镶固,以此达到加固和装饰器物的目的。  《说文·金部》曾载:“釦,金饰器口。”注“釦,音扣,以金银缘器也。”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卸器,是西周时期西安张家坡出土的几件附在漆盨上的青铜做成的釦。东汉以后,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为瓷器所替代,釦漆器就渐渐消失,但是“釦”作为一种工艺,仍
期刊
福建的地貌形似一片肥硕的茶叶,境内多山。一面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武夷山脉,另一面是沿闽江顺流而下,到达闽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势。曾经,一群来自北方的商人,在闽北的崇山峻岭间打通了通向内陆的万里茶路,把福建的茶叶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俄罗斯乃至更远的地方。  与此同时,福建早在唐代就开辟的泉州刺桐港,明初辟漳州月港,明末清初辟厦门港;清中期,福州、厦门等成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清代光绪后期,福州“
期刊
—次我参加茶会,有位泡茶师把茶泡得难喝极了,席上—位长辈马上为这位泡茶师說情要求我们几位品茗者—起赞赏他,说:“他还是很敬谨、很恭敬的,茶泡得差一点不要紧,别太斤斤计较茶汤的美味程度,茶道不是在达到口腹之欲;茶道在乎的是包容、忍耐、和谐、和平、互相尊重的修养,我们应一起修行这种禅意境界。如果只是求茶汤的好坏,是物质的追求而已,不是茶道的追求。”不过这种所谓茶道的追求,是弃掉了茶来讲的道,它并不属于
期刊
在我的日常饮茶中,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一样,是我味觉寻猎里的探索。闽南乌龙茶顾名思义,属于福建南部茶叶,主要阵营分布在安溪、永春、诏安、平和等地,整体风味以滋味清醇甘鲜为特点。  由于常年身在福州,闽南乌龙茶中除了铁观音和白芽奇兰外,其他品类鲜有接触。但茶缘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201 6年春季的时候,我因有事前往漳州,在古玩收藏家,同时也是茶友的老郭茶室里偶遇一款特级诏安八仙陈茶。开汤的时候,
期刊
初冬的武夷…,其实更像早春。如织的绵绵细雨,氤氲着清烟淡雾,丹山碧水间,仿佛笼上了一层轻纱,更添几许婉丽多情。“幔亭二仪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陆游初入武夷时,也是在这样一个雨天。晴好固然令人炊喜,而有雨亦有可观可乐之处。  对于闲逸洒脱的明人来说,雨天也是一种品茶佳境。在许次纾的宜茶之时中,就有“轻阴微雨”。故武夷暮雨,…水空漾,雖分外清寒,却最宜清赏。焚香鼓琴,饮何雅也!琴可怡情,茶可润身,
期刊
舉办地点:福建·厦门·墨问素简生活空间  茶会茶品:老六堡茶、老枞水仙、正山小种、铁观音、熟普洱茶、肉桂  事茶者:伴庭芳茶学堂第十六期学员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立冬之后,气温下降,花藏不见。三秋接近尾声,忍冬沐浴,银杏流金。一场素简茶约,清净、祥和,手里的一杯茶汤,泛起淡淡的人间烟火。  立冬当日,南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