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语言问题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显然,这个句子是欧化句子,按汉语的表述习惯,是绝不会说什么“我的不远千里”的。另外,“的理由”三个字也显多余,去掉它,前后分句的因果关系同样存在,还较含蓄。比如,按汉语的习惯,是不说“我的到这里来的理由,也不过想看看你”。如果硬要保留“的理由”三字,我们则习惯说“我到这里来的理由,是想看看你”,而不大说“我到这里来的理由,也不过想看看你”。由此,文中的句子可改为: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例二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这个句子逻辑性不到位。“味”对应的是“尝”,“色”对应的是“看”,“意境与姿态”对应的是“赏玩”,如果把这个句子复原,该是“秋的味,总尝不透;秋的色,总看不饱;秋的意境与姿态,总赏玩不到十足”。显然,这种说法精炼不够,而合并说就该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尝不透,看不饱,赏玩不到十足。”这样的照应才合逻辑。我们不是说“味道十足”“秀色可餐”吗?其实,这种合说是一种修辞手法,由来已久。比如《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句中的“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就是“桀暴乱而汤征伐”和“纣暴乱而武征伐”二语的合说,这种缩略后的语句的意义其正确表达就由相关语词的对应关系来保证。所以,“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就不可以说成“桀纣暴乱,而武汤征伐”。再如,“君父至尊亲”(杨恽《报孙会宗书》),是“君至尊父至亲”的合说,不能说成“君父至亲尊”。又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刊刑赏”(《出师表》),分说就是:“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若有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赏”,反之,那就颠倒黑白了。这种合说的句子还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典说·论文》),“夫自衔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求自试表》),“冀以尘露之微补益山海”(同上),“轮匠执其规矩”(《墨子·天志上》),等等。
  例三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看到这个句子,你知道作者到底有多少年“不逢北国之秋”了?恐怕回答不上。问题出在“将近”和“余”两词的并列出现。“将近”的意思是“(数量等)快要接近”(《现代汉语词典》),如“将近掌灯时分”,“中国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它相当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中的“且”。而“余”指的是“大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现代汉语词典》),如“一丈余”。在这个意义上,“余”与“多”相等,我们也说“五百多斤”、“一丈多”。从“十一年”到“十九年”都属“十余年”的范筹。“将近”一词如果接数字,应该接具数,不能接概数。所以,我们可以说“将近五点钟”、“将近两千字”,或是“五点过钟”“两千余(或多)字”,而不能说“将近五点过钟”、“将近两千多(或余)字”。回到文中,如果是几年不逢北国之秋,就得说成“将近十年了”;如果是十多年,就要说“将近二十年了”或“十余(或多)年了”。
  例四: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在这个句子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最好是在牵牛花底,有秋草作陪衬。可是,由于句中出现了“叫”“使”两个使令性动词,导致句子表述的实际意思成了:最好在牵牛花底,叫秋草使作陪衬。这怎么理解呢?“叫”作为使令性动词,是“致使”的意思,它“必带兼语”(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句中“秋草”是兼语,既作“叫”的宾语,又作“陪衬”的主语。因此,“使作陪衬”的“使”就是多余的了,应该删去。
  例五: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这个句子简直太哕唆。既然是“家虫”,那当然是“养”的了;既然是“养在家里”,那还不是“家虫”还能是什么呢?难道有“养”在“家”里的“野”虫?根据意思,这个句子可以表述为:“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着的一样。”也可表述为:“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着的虫子。”
  例六: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众所周知,“所以”是关联词,在因果关系的语句中表示结果或结论,常常用在后一小句的开头(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可是,句中“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和“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因果联系。那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该段下文的句子“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以及作者所举欧阳修和苏东坡写的有关秋的作品例子来看,两个分句所讲的都是事实,也就是说,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才对。
  因此,“所以”应该删去。该句可表述为:“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又特别的多。”
  例七: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但”在用法上跟“但是”基本相同,它表示转折,引出同上文相对立的意思,连接小句或句子,也连接词、短语、段落,要表达的重点在“但是”之后(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首先,既然说“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意思是说“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那它与上文就构不成对立的意思,语意间就并不是转折关系。
  其次,作者也不是要强调外国诗人对秋的感受,只是说中外诗人对秋的感觉都差不多,强调的是对秋的感觉的共同性。所以下文才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因此,“但”应该去掉。
  例八: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句中将“欧阳子的秋声”和“苏东坡的赤壁赋”并列就不够妥当。如果都是指文章,那就应该说“秋声赋”而不能只说“秋声”,这里不可以蒙后省。另外,如果指的是他们写的作品,当然该用上书名号才是。教材在解释“欧阳子的秋声”时说:“指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也正是这个意思。
  那么,作者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呢?笔者认为是肯定的。既然先认定了“文字”里有什么样的“成语”,那么接下来说“读本”里该有什么呢?当然是有什么样的作品了。也就是说,如果“文字”对应“读本”,那么,“成语”就该对应作品。
  综上所述,该句可以表述为:“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赋》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在语言交际中,格里斯(Grice)曾提出著名的“合作原则”。他认为,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应该遵守以下原则:最高的质量(讲真话),最大的数量(信息性强),最大的相关性(紧扣话题),最好的语言行为(简洁\明了)。人们进行语言交际尚且如此,选入教材的作品就更不用说了。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的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等能力。总目标指出:“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小学生主要练习写好记叙文,做到叙事具体、用词较准确、表达较流畅、情感较真挚。  今天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写一件充满趣味或感人至深的事情深感困难,习作有的三言两语,言之无物,有的逻辑混乱,索
期刊
摘要:本文从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更新观念、联系生活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情感教育实施等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教育;学习体验;联系生活;教育实施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些都是
期刊
看图说话是低年级语言表达训练的重点,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是对低年级学生提前作文训练的好方法。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看见图,有的无话可说,有的想说又不知怎样表达。为适应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的掌握特点,发掘教学中的乐学因素,寓教于乐,教师应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看图说话的兴趣。  一、教会学生观察图画  低年级学生对周围事
期刊
去年九月,我接手三年级一个有55名学生的大班,当时令人堪忧的是:学生语文成绩普遍较差,学生学习习惯也不好。我归结有以下不良习惯:1、缺少预习:90%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上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上课时临阵磨枪,往往与知识擦肩而过。2、学生基本没有复习的习惯。3、作业质量整体相对较低。(1)作业态度不端正,字迹潦草,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2)、作业时不专注,马虎,做完后不检查,作业正确率不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时乐在其中,通过快乐的学习提高语文成绩。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快乐学习    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们抱怨:语文太难学了,做了很多习题,参加了几个补课班,语文成绩却还是忽上忽下的。学语文的味道越来越苦,语文似乎跟沉重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语文学作品、看报纸杂志都是使人愉悦的事,那么,怎样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时乐在其中呢?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天地方面进行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地位,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教与学是一项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定位师生的“导”与“学”的角色,才能营造出师生融洽与共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不仅是让学生对时下学习内容的把握,更是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形成终身受益的重要基础。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该去怎样面对呢?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作了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有效的数学交流作为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数学合作能力也是通过数学语言,利用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来传递信息、情感和观念的能力。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
期刊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去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    一、变“请进来”为“走出去”    近年来,受社会影响,教师家访逐渐减少了。有些教师无论对谁讲话都用教育人的口气,对家长也不例外。居高临下的训斥、埋怨的作风,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打个电话把家长传到学
期刊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文阅读分值大,占40分左右,即占卷面总分的30%左右。许多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不足,造成失分很大。因而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花了许多时间来上现代文阅读,有时效果并不佳。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呢?下面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