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诵读中悟“三美”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一单元都会有大量的古诗文,而这些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古诗文中有古代文人的绝世名篇,也有耳熟能详的文学佳作。为增强当下青少年的文化底蕴,应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古诗文,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其赏诗、懂诗的能力,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古诗文中的意境美。因此,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文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朗读中感知古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悟、理解、感知以及情感的熏陶,都要靠学生在“读、说、写”中慢慢体会。尤其是针对文章中一些值得学生加深理解记忆的词句,更是要通过“读”来感受。《三国志》中写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书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多读并且大声的朗诵出来。读得多,读的熟才能理解诗中真正的含义。而课上老师也应适当的渲染气氛,让学生可以在意境中感受诗词带来的美好情感,深入其中。并引导孩子认真正确朗读,不可错字,这样让孩子在熟读中感受文章的真正含义,也增加孩子对诗词的印象,达到深层记忆的效果。
  曾在网上看过某教授的公开课《夏日如花》,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读课文的环节让我印象深刻,老师擅长假设来创造读的情境,让学生除了“读”以外还有“感知”,教授通过丰富的情感语言表达,让学生文章中感知画面、情感。读出身临其境的画面感,在朗读中领会出花与草,鸟儿与玉树之间的浓厚感情色彩。教授的意境教学如沐春风,就像“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样为语文课本增添風采。
  让孩子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乐不思蜀。这一教学方式也值得众多教师采纳、效仿。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中先对山峰具体描绘,随即讲到人生哲理。而习近平总书记也在2017年春节拜年时讲到:“最后,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以此来激进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构建美好新篇章。这就是所谓的师眼所在,景色与哲理跃然纸上。从理性的角度感悟出多方面正确的事物哲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书本中的情感,丰富人生体验,扩充生命空间。而语文中如此经典的诗词数不胜数,值得学生多读多理解,反复体会和感悟。
  二、构建语文课堂诗意平台
  上课时,教师应多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到互动中,并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甚至可以师生互换位置,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吸收所学习的知识,打破以往课堂枯燥生活的概念,让学习变成一种享受,从而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利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上开启互问互答的环节。老师出题后,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其在学习中不断探索、独立思考、开阔思绪,对学生给予的回答及时反馈,对新颖的观点及时肯定,加强学生自主思维的理念。而老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古诗,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应抓住关键词来讲解诗句的意思。
  例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诗人只有勉强宽慰自己。到了重九,兴致来了,一定要和友人尽欢而散。这里“老去”一层,“悲欢”一层,“强自欢”又一层;“兴来”一层,“今日”一层,“尽君欢”又一层,层层变化,转折翻腾。我们通过分析理解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
  三、提升阅读能力技巧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更进一步培养、加强孩子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热爱,要求小学生丰富阅读课程,加强对浅易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所以,老师不仅要学生学好教材中的古诗文,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扩展练习,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以及理解能力。第一,建议在课外时间开展诵读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诗词进行诵读,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从中体会竞技带来的快乐;第二,要想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课外古诗文阅读能力,先要做好课内阅读,只有让学生对课内的古诗文阅读做到充分了解,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探索、发掘、归纳古诗文中语言的规律,领悟其中的意思,总结解读的方法,把握中心思想内容。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语言风格、情景模式、作者个性来对古诗词进行整理,摸索规律,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提升古诗文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大量古诗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诵读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留下的传承文化,它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无法取代的。而小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为初中、高中、大学奠定基础,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至关重要了,因此要加强古诗文的积累,为日后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266300)
其他文献
李海林先生在其著作《言语教学论》中曾提到:“作为语文课程的对象——言语,本是人的主观产物,一旦被人创造出来,就转化为一种客观存在,由内容存在转化为一种形式存在。”从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进行文字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随着课文进行的言语体验过程。这一过程,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内化,也有与自己体验的碰撞与融合。如何把握语文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关联,使得学生真正实现“言语
期刊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是比较常见的题材。比如朱自清的《匆匆》、鲁迅的《少年闰土》,李汉容的《山中访友》等等,都是结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散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以及对语言的感知度。然而,纵观如今的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教师任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散文分析停留在识字、解词、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阶段,并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
期刊
“同课异构”是由不同教师施教同一课题内容,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老师们通过评课、议课,探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交流各自的经验;在分享成功的喜悦时,可以发现哪种教学结构更有效,剖析其不足之处。每位教师在比较中看到了各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优秀教师合作备课、听课、评课,
期刊
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意思是教和学是有一定的规则的,教学要有方向和目标,但也没有什么必须遵守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才是最好的方法。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能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效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是更好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并能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笔者以《把我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课标强调了当代教育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就让中华好诗词走进校园,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那就要切实把中华好诗词引入课堂,让学生做好诗词积累。  一、兴趣引领,美中悟情,自撷瑰宝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
期刊
心理学家朱智贤提出:大约在四年级,小学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基于此,使用简单的图形和符号,使得学生抽象、不可捉摸的思维过程以简明的视觉形象呈现出来,且易于操作,保证每个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增强,提升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系统性,并逐步掌握阅读技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崔峦老师认为对低年级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一方面,要落实“识字、写字为重点”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全面夯实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我认为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的重要一环。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我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一、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期刊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一路走来,有过激情澎湃,有过茫然无措,而今逐渐走向冷静,回归语文本体。2011版语文新课标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揣摩、品味、诵咏、感悟,披文入情,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语用,实现从“学课文”到“学语文”的华丽转身。下面以苏教版五年
期刊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的专题,本组围绕这一专题编写教学内容并对以前所学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且有新的内涵。而《自然之道》则通过讲述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2.教学目标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教时有限,课堂教学形式需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因此,相对以往无效、繁杂的满堂提问,教师设计提纲挈领、统领教学的主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主问题的思索、交流、碰撞、梳理、整合和总结,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真正正地经历深入有效的学习过程,扎扎实实地培养阅读能力。那么,略读课文主问题设计的路径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