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皮肤创面模型,研究多聚合复糖医用胶液材料(MCPGL)在动物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选取Wistar大鼠20只,于每只大鼠背部脊柱旁两侧制备4个相同大小的圆形创面,直径均为1.5 cm,并将每只大鼠4个创面依据给药方法分组:模型组(伤后不给药)、透明质酸钠组(给予透明质酸钠溶液)、MCPGL低剂量组(给予MCPGL 200 μL)及MCPGL高剂量组(给予MCPGL 300 μL),每组20个创面。伤后首次给药后每天固定时间分别在其患处给药2次,连续给药至伤后第21天。观察大鼠创面愈合情况,记录并计算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速率;取创面皮肤组织,利用RT-PCR检测相关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表达量;创面皮肤组织固定后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伤口局部组织病理学变化。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检验。
结果伤后当天各创面患处深达筋膜层,部分创面渗血;伤后第3天MCPGL低剂量组、MCPGL高剂量组创面收缩,并且MCPGL高剂量组出现结痂;伤后第7天,各组创面出现不同程度肉芽组织增生,其中MCPGL高剂量组尤为显著;伤后第14、21天各组创面均基本上皮化。伤后第3天,4组间创面愈合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36,P<0.05);与模型组相比,MCPGL高剂量组创面愈合速率显著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第7天,4组间创面愈合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69,P<0.05);与模型组(48.9±13.5)%相比,透明质酸钠组、MCPGL高剂量组愈合速率(71.4±10.8)、(75.4±4.8)%均显著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14天,4组间创面愈合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85,P<0.05);与模型组相比,MCPGL高剂量组创面愈合速率显著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第21天,4组间创面愈合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55,P=0.07);与模型组相比,其他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4组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31,P=0.228)。MCPGL高剂量组愈合时间(18.2±3.2) d,与模型组、透明质酸钠组(20.9±2.3)、(20.5±4.0)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MCPGL低剂量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0.7±1.3)d,与模型组、透明质酸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7天,4组间IGF的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925,P<0.05);与模型组0.73±0.04比较,MCPGL低剂量组和MCPGL高剂量组的IGF的mRNA表达量1.04±0.09、1.08±0.03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7天,4组间VEGF的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976,P<0.05);与模型组0.93±0.06比较,MCPGL低剂量组和MCPGL高剂量VEGF的mRNA表达含量1.23±0.03、1.14±0.08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7天,大鼠创面组织病理观察,模型组中肉芽组织数量较少,成纤维细胞排列散乱,内含大量炎性细胞,无完整表皮覆盖创面;与模型组对比,MCPGL低剂量组肉芽组织已填满整个创面区域、表皮已完全覆盖伤口表面,内含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MCPGL高剂量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多,形成了大量新生肉芽组织,并伴有新生毛细血管生成,表皮完全覆盖伤口表面,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结果表明,在伤后14 d内,MCPGL可加速伤口愈合,MCPGL明确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推测其作用机制为MCPGL通过促进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