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如,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人文性倾向,在教学中过分演绎“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背哪段就背那段”;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策略,在教学中忽略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忽略思维的激发与引导,学生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由此引来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些诟病。
“误读”,是不能正确理解文本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阅读。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 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 投射到文本上,误读就是难以避免的。误读有“正误”与“反误”之分。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牾, 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从而使得这种'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 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对正误,老师不仅不能批评,还要鼓励。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有的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试想,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再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大家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可是有个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位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新思维,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真正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个性化阅读指导,必须正确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必须体现以文本为本,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本,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文本。
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反误,或者是对时代背景的不理解,或者是已有知识经验不足于理解文本的意义,或者是阅读方法的掌握还不足于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对学生的反误,一是要宽容但不纵容。宽容,要允许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发生的错误;不纵容,就是对阅读中的错误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无原则的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如,《落花生》文本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做一个对人们有用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人。教学中对学生的“要学习桃子和石榴,善于包装自己,表现自己,让人们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的错误的解读,要引导学生从本文的言语形式去认识,文中的石榴、桃子是作为花生的反衬存在的,借物喻理的文章,所借之物都是取其一点,花生取其外表不美却很实用,桃子、石榴取其外表好看而不实用,读书时要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而不能离开文本去自由发挥。二是要引导。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课前要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上要组织交流,教师适当补充;需要调动知识与生活经验积累的,要引导学生联想;缺少相应阅读方法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引导。
收稿日期:2010-05-19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如,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人文性倾向,在教学中过分演绎“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背哪段就背那段”;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策略,在教学中忽略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忽略思维的激发与引导,学生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由此引来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些诟病。
“误读”,是不能正确理解文本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阅读。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 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 投射到文本上,误读就是难以避免的。误读有“正误”与“反误”之分。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牾, 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从而使得这种'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 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对正误,老师不仅不能批评,还要鼓励。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有的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试想,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再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大家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可是有个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位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创新思维,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真正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个性化阅读指导,必须正确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必须体现以文本为本,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本,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文本。
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反误,或者是对时代背景的不理解,或者是已有知识经验不足于理解文本的意义,或者是阅读方法的掌握还不足于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对学生的反误,一是要宽容但不纵容。宽容,要允许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发生的错误;不纵容,就是对阅读中的错误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无原则的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如,《落花生》文本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做一个对人们有用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人。教学中对学生的“要学习桃子和石榴,善于包装自己,表现自己,让人们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的错误的解读,要引导学生从本文的言语形式去认识,文中的石榴、桃子是作为花生的反衬存在的,借物喻理的文章,所借之物都是取其一点,花生取其外表不美却很实用,桃子、石榴取其外表好看而不实用,读书时要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而不能离开文本去自由发挥。二是要引导。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课前要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上要组织交流,教师适当补充;需要调动知识与生活经验积累的,要引导学生联想;缺少相应阅读方法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引导。
收稿日期:201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