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任务,首先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是现代科学文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知识的传授又多数是通过每日的课堂教学来传授。那么每节课的效果如何呢?教师是怎样上好这一节课的呢?
【关键词】素质;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个性差异;激励教育;效果反馈
学生学到的知识、学会触类旁通、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可贯穿于整个知识链,其精髓主要在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教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教学质量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到知识的多与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挖掘学生课堂学习知识能力?这是当前课改背景下每位学科教师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首先,教师所应具备的一些素质。
1、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与“育”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个好的教师,就要把教书与育人两者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方针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就要对社会有爱心,要真挚地、深情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生。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如何能配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赞誉?
2、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钻研精神反映出教师业务素质如何。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全部内容,胜任循环教学。教师必需努力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课堂上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经过精心挑选和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的个人素质:知识渊博,语言表达能力强;工作认真的态度 ,严谨的作风,负责的精神决定了教师的个人素质。每一个教师实际上所承担的角色范围和程度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就由教师的个人素质所决定。在课堂上这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次,教师钻研教材的要求。
1、掌握和了解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区分出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材料。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过渡性练习或者是更好地领会所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只有区分不同性质的材料,才便于确定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
2、确定教材的重点:是教材的核心。学懂了重点内容才能理解其它内容,具有触类旁通的效果。任何学科的教材重点都是从已知的旧知识中引伸出的新知识,是着重讲解的部分。因此,确定教材的重点,首先要找出哪些是已学过的旧知识,或以旧知识做基础的,这部分知识学生容易接受。然后,找出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的,甚至一点也不了解的全新知识,即是教学的重点。
3、确定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学习困难所在。学习上的困难经常是对问题不理解。产生难点的原因是教材科学体系与学生接受水平、智力发展的差距造成的。具体表现是:(1)难点是与已有的知识不一致。一些概念是学生难以接受的。(2)难点是与实际经验不一致或难以观察得到的。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没有过的经验体会,学生很难理解。(3)难点也与知识水平有直接关系。有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体会才能理解和灵活运用。有些难教、难学的内容,要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加以多次处理。
4、解析教材的疑点:教学中的疑点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不解的问题,构成影响继续学习的障碍,表现为疑问。另一类是教师有意设疑,在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学习可以动员学生的情绪和全部智力。
再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选择适当的教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即使同一内容,同一课型,由于不同教师的不同风格、不同习惯,方法也各异。但无论采用何种教法,都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教法,应当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符合学科的特点,注意其逻辑性和条理性,做到层次清楚,深浅适度;第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青少年的情趣;第三,符合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1、引导迁移:新知识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并且是旧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只有以已知概念为基础,才可能理解新概念。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经验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开拓知识面和思路,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省时省力地完成学习任务。
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学生听讲的能力。能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变换讲授的具体方法并与其它多种教学方法配合。
3、直观感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如果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就深刻。以数学教学为例: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关键是要直观感知,手脑并用,动手操作和观察活动是最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他们强烈的精神追求,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此,在概念的提出与形成,法则、公式、性质和计算与推导,以及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中,都要尽可能地借助直观教具或幻灯、多媒体、电化教学仪器,或者引导学生摆一摆、量一量、做一做、画一画,然后组织他们讨论,造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使全体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从而理解和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4、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是检查教学效果、强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要提倡:明要求、多层次、小坡度、形式多样、讲究兴趣。题目宁可少一些,也不要单调、重复。并且要把当堂练习从时间上加以保证。课堂练习可按照:用基本练习巩固新知;用重点练习保证关键;用变式练习开拓提高的方法安排。
那么在短短四十分钟的一节课中,教师如何安排才能得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呢? 首先,制定确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的目的、任务展开。只有目标明确,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一般各学科的系统性都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深钻细研,真正做到熟悉《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直至各个知识点,确切地把握住每一具体要求的区分度。然后再就知识的完整性,制定出每一课时明确、具体的目标。这样就能有效地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使课堂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中。较确切的教学目标,一是要适度,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班级基础出发,既不盲目求多,也不过于松散;二是要清晰,对要达到的要求指向明确,具备可测性;三是要兼顾,不仅考虑知识能力达到的程度,还要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其次,优选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教学内容的优选是教学中最关键也是最花力气的部分。教材中某一例题或某一方面的知识,都是静态的、概括的。如果在教学中纯粹按照教材顺序照本宣讲,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必定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影响智力的发展及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选,把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使之化为动态的、具体的东西。我们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仔细把握教材的实质。一堂课要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教师必须通过认真备课,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认准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不仅要知道教学内容是什么,而且要清楚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去。把握了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只有真正把握住教材的实质,把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教给学生,学生智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2、紧紧抓住重点。每一节课都有知识的重点与教学的难点,因此复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都应紧紧围绕重点进行。且各个环节都应精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3、认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这一段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找出这一内容的铺垫知识是什么,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什么,后继知识是什么,尽量使知识结构整体出现,促使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开拓思维。
再次,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因此,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做到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尊重学习人格,严格但不严厉,师生情感交融,心理同步。并且要对每个学生都深入研究,采取不同的对策,使其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发展提高,从而达到共同的质量要求。尤其对中差生,教师更要注意帮助,要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学生答错了,要帮助他们学懂,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学生答对了,要给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欢乐,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缩小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缩小接受知识能力的快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从而使课堂效率降低。所以,他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种种关系,使其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有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法有:(1)给学生以自由。即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不能硬性将学生思维纳入自己思维轨道,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2)讲求民主教学作风。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学生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说出自己的不解,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错误,讨论问题,师生平等。(3)提倡融洽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形成融洽和谐氛围。教师不能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高高在上,要态度和蔼可亲,微笑面对学生,保持适度的幽默。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有压抑感,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3、充分发挥激励教育。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教育,促使他们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的学习,进而不断鞭策自己,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其具体有如下三方面:(1)情感激励:教师要热爱学生,以情激励,以情育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好”字,一只大拇指,一点关怀,都对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唤起学生对科学学科的热爱,鞭策学生努力探求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神饱满,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体会到老师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并且希望他们成功,激励他们读好书,做好人。(2)期望激励:皮克马利翁效应也表明了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肯定学生的进步,最终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用期望理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们并期望他们成功。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对学生分层次教学,通过与学生谈心、暗示学生一定行、给学生提出希望等,促进学生实现目标。(3)成功激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应该奖励学生的努力与进步,适当的给予他们表扬,使他们感觉到学习的甜头,成功的欢乐,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全面走向成功。
最后,抓好课堂效果反馈。
1、观察:高中生感情丰富,善于表露而不加掩饰,喜怒哀乐表现得比较充分和外在,对学习知识时所产生的情绪,大都会通过动作、语言、表情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观色,注意每一位学生的眼神、表情,以此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和学习的竞技状态,及时采取与之相应的反映行为(如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的火候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分析过程:要求学生把问题分析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使各类学生各抒己见,才可较全面地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得到各方面的信息反馈。
3、质疑: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主动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好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提出问题说明其肯于思考、会学习。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质疑的条件,促使学生自己解疑,从而加深理解,开拓思路。
4、作业:作业既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手段,又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学生做作业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
【关键词】素质;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个性差异;激励教育;效果反馈
学生学到的知识、学会触类旁通、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可贯穿于整个知识链,其精髓主要在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教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教学质量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到知识的多与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挖掘学生课堂学习知识能力?这是当前课改背景下每位学科教师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首先,教师所应具备的一些素质。
1、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与“育”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个好的教师,就要把教书与育人两者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方针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就要对社会有爱心,要真挚地、深情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生。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如何能配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赞誉?
2、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钻研精神反映出教师业务素质如何。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全部内容,胜任循环教学。教师必需努力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课堂上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经过精心挑选和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的个人素质:知识渊博,语言表达能力强;工作认真的态度 ,严谨的作风,负责的精神决定了教师的个人素质。每一个教师实际上所承担的角色范围和程度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就由教师的个人素质所决定。在课堂上这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次,教师钻研教材的要求。
1、掌握和了解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区分出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材料。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过渡性练习或者是更好地领会所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只有区分不同性质的材料,才便于确定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
2、确定教材的重点:是教材的核心。学懂了重点内容才能理解其它内容,具有触类旁通的效果。任何学科的教材重点都是从已知的旧知识中引伸出的新知识,是着重讲解的部分。因此,确定教材的重点,首先要找出哪些是已学过的旧知识,或以旧知识做基础的,这部分知识学生容易接受。然后,找出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的,甚至一点也不了解的全新知识,即是教学的重点。
3、确定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学习困难所在。学习上的困难经常是对问题不理解。产生难点的原因是教材科学体系与学生接受水平、智力发展的差距造成的。具体表现是:(1)难点是与已有的知识不一致。一些概念是学生难以接受的。(2)难点是与实际经验不一致或难以观察得到的。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没有过的经验体会,学生很难理解。(3)难点也与知识水平有直接关系。有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体会才能理解和灵活运用。有些难教、难学的内容,要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加以多次处理。
4、解析教材的疑点:教学中的疑点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不解的问题,构成影响继续学习的障碍,表现为疑问。另一类是教师有意设疑,在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学习可以动员学生的情绪和全部智力。
再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选择适当的教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即使同一内容,同一课型,由于不同教师的不同风格、不同习惯,方法也各异。但无论采用何种教法,都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教法,应当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符合学科的特点,注意其逻辑性和条理性,做到层次清楚,深浅适度;第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青少年的情趣;第三,符合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
1、引导迁移:新知识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并且是旧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只有以已知概念为基础,才可能理解新概念。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经验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开拓知识面和思路,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省时省力地完成学习任务。
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学生听讲的能力。能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变换讲授的具体方法并与其它多种教学方法配合。
3、直观感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如果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就深刻。以数学教学为例: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关键是要直观感知,手脑并用,动手操作和观察活动是最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他们强烈的精神追求,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此,在概念的提出与形成,法则、公式、性质和计算与推导,以及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中,都要尽可能地借助直观教具或幻灯、多媒体、电化教学仪器,或者引导学生摆一摆、量一量、做一做、画一画,然后组织他们讨论,造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使全体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从而理解和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4、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是检查教学效果、强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要提倡:明要求、多层次、小坡度、形式多样、讲究兴趣。题目宁可少一些,也不要单调、重复。并且要把当堂练习从时间上加以保证。课堂练习可按照:用基本练习巩固新知;用重点练习保证关键;用变式练习开拓提高的方法安排。
那么在短短四十分钟的一节课中,教师如何安排才能得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呢? 首先,制定确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的目的、任务展开。只有目标明确,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一般各学科的系统性都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深钻细研,真正做到熟悉《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直至各个知识点,确切地把握住每一具体要求的区分度。然后再就知识的完整性,制定出每一课时明确、具体的目标。这样就能有效地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使课堂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中。较确切的教学目标,一是要适度,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班级基础出发,既不盲目求多,也不过于松散;二是要清晰,对要达到的要求指向明确,具备可测性;三是要兼顾,不仅考虑知识能力达到的程度,还要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其次,优选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教学内容的优选是教学中最关键也是最花力气的部分。教材中某一例题或某一方面的知识,都是静态的、概括的。如果在教学中纯粹按照教材顺序照本宣讲,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必定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影响智力的发展及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选,把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使之化为动态的、具体的东西。我们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仔细把握教材的实质。一堂课要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教师必须通过认真备课,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认准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不仅要知道教学内容是什么,而且要清楚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去。把握了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只有真正把握住教材的实质,把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教给学生,学生智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2、紧紧抓住重点。每一节课都有知识的重点与教学的难点,因此复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都应紧紧围绕重点进行。且各个环节都应精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3、认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这一段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找出这一内容的铺垫知识是什么,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什么,后继知识是什么,尽量使知识结构整体出现,促使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开拓思维。
再次,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因此,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做到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尊重学习人格,严格但不严厉,师生情感交融,心理同步。并且要对每个学生都深入研究,采取不同的对策,使其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发展提高,从而达到共同的质量要求。尤其对中差生,教师更要注意帮助,要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学生答错了,要帮助他们学懂,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学生答对了,要给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欢乐,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缩小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缩小接受知识能力的快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从而使课堂效率降低。所以,他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种种关系,使其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有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法有:(1)给学生以自由。即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不能硬性将学生思维纳入自己思维轨道,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2)讲求民主教学作风。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学生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说出自己的不解,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错误,讨论问题,师生平等。(3)提倡融洽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形成融洽和谐氛围。教师不能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高高在上,要态度和蔼可亲,微笑面对学生,保持适度的幽默。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有压抑感,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3、充分发挥激励教育。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教育,促使他们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的学习,进而不断鞭策自己,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其具体有如下三方面:(1)情感激励:教师要热爱学生,以情激励,以情育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好”字,一只大拇指,一点关怀,都对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唤起学生对科学学科的热爱,鞭策学生努力探求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神饱满,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体会到老师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并且希望他们成功,激励他们读好书,做好人。(2)期望激励:皮克马利翁效应也表明了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肯定学生的进步,最终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用期望理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们并期望他们成功。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对学生分层次教学,通过与学生谈心、暗示学生一定行、给学生提出希望等,促进学生实现目标。(3)成功激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应该奖励学生的努力与进步,适当的给予他们表扬,使他们感觉到学习的甜头,成功的欢乐,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全面走向成功。
最后,抓好课堂效果反馈。
1、观察:高中生感情丰富,善于表露而不加掩饰,喜怒哀乐表现得比较充分和外在,对学习知识时所产生的情绪,大都会通过动作、语言、表情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观色,注意每一位学生的眼神、表情,以此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和学习的竞技状态,及时采取与之相应的反映行为(如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的火候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分析过程:要求学生把问题分析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使各类学生各抒己见,才可较全面地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得到各方面的信息反馈。
3、质疑: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主动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好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提出问题说明其肯于思考、会学习。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质疑的条件,促使学生自己解疑,从而加深理解,开拓思路。
4、作业:作业既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手段,又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学生做作业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