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说过,我家有族亲在辰州,尽管山高水远,每年都要去看看免得生疏。
我12岁那年,他便讲,又有好几年了,该去了。为了让后辈不能忘记,叫我也随他去,而且说我已不小了。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亲戚们是1921年遭天灾逃到那里去谋生的。
那年月没有公路,交通很是不便。五更时分我们就点着火把上路了。走了几个时辰才走出树荫蔽日的山间小路,来到一条开阔的河边。在这杳无人烟的野水滩头,我们要走的路被水隔断了。蒿草丛中,只有一条不大的破船静静地躺在那里与戏水的野鸭作伴。看到我有些着急的样子,父亲就说,船上有缆索拴在两岸的老树上,平时船缆是沉在水里的,只有拉起才浮出来,渡船就过去了。于是,我第一次拉动了竹缆,船在固定的一条线上悠悠地去了彼岸。在我后来人生的长河里,每逢“野水无人舟自横”的描述或境况,总是想起这儿时初遇的情景,定格在这野水滩头。
一路上,我们父子都是沿着这条河顺水而走的,只是枯水船不能行。父亲说,我家门前的那小溪也是流进这河里的。看看那幽蓝的流水,我顿感几分亲近,少了些旅途上的孤独和倦意,似与那一河清波同在匆匆地赶路、一道去百里外的辰州探亲。
不知走了多久,河面逐渐宽阔,舟楫往来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从未见过世面的我,心里涌动着新奇的愉悦,明白了只有大河的水能载舟、行舟,而小溪的水则不能的事理。
太阳偏西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庐坪的地方。俯眼,几幢旧时大户人家独有的砖瓦房前是一汪深潭碧水,几棵横伸着沧桑虬枝的柳枝下,泊着几只乌篷船,像是远行的归舟在休眠。炊烟也开始在屋顶上缓缓地流动,河上生起了似轻纱般的薄暮;夜色已悄然地来临了。这番景致,在我这个游人的心里,萌动着一种淡淡的莫名的情绪,默想着不知还有多远的前路。
父亲原来读过几年私塾,这时的身子骨还硬朗,看到我开始疲惫的样子,以他对这条河流的阅历,便给我讲起了那孤厘庵上美丽的故事。随着他的指引,举目望去,那高高的青山之上,悠悠的白云之下,绿树掩映中露出庵宇飞檐斗拱金色琉璃的一角,在夕阳的照耀下闪动着光彩。父亲说,前面不远处的乌宿镇,从前有一大家闺秀厌弃红尘立志出家,其父母久劝无功,便在那二酉山上建一尼庵。庵宇落成之时,此才女于大门上写下了一副均无后半句的残联,广告天下文人续对上下联后半句以示圆满。一连两日,无数墨客云集,均为此残句冥思苦想煞费心机,然而,都是乘兴而来悻悻而去,无人能将“中间一条”、“两边两块”的下半句准确工整地对出。时至第三天,有一落魄书生而至,竟以“中间一条诵经路”“两边两块天堂门”脱颖而出,领走了一千两酬银尽兴而归。日后,此庵名声鹤起,两州八县的香客终日不绝。
转过长长的河湾,前面出现一片天光亮色,另一条大河从天际奔涌而来,白浪滔滔、浩浩荡荡,就如东坡笔下卷起的千堆雪,亦如韩愈慨叹的“雪拥蓝关”的情状。惶惑中不知两条河交融后流向哪里。走了不到半个时辰便峰回路转,只见两岸青峰壁立间如一扇敞开的大门,大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神工鬼斧,使两河一体形成箭似的激流射向二酉山下的龙颈岩上。随之构成环状天坑般的漩涡逶迤夺路而去。忍看此状,诚如传言中“走遍天下都有路,只是难过乌宿渡”的凶险并非虚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顺山麓沿河而下才免遭一场惊魂之险。听父亲说,这就是流过不知多少岁月的白河,跟随我们而来的河只是它的一支。
随着父亲的手望去,那千仞的绝壁之上有一岩洞,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有一儒生乘一小船满载书简溯沅江而上进入白河,来此洞中藏匿直到终老。因此,便有后来传闻天下的二酉藏书的典故。
一日路上,已是夜色迷蒙的时分了。夹岸的青山是一抹的黛色,河中的流水已开始融入似柔缦的青纱里。我的双腿像灌满铅似的沉重,不时地问父亲还有多远。父亲说,看见有灯光的地方也就到了。于是,拖着千斤般的腿,慢慢地前往。时而听见涧的泉响,时而隐约看见一只只逐水匆匆而去的归舟。此刻,夜色挟裹着晚暮的怅惘上了心头。
慢慢地,天完全的黑了,在摸索中走了一段路后,才看见不远的地方有如繁星般的点点光耀,是在天上还是在水中都分不清了。
终于到了亲戚的家了,随之便是倒头即睡。第二天父亲讲我在梦里还在说着昨天经历过的那些物事,且说我懂事了。
翌日,我独自来到门外,看见我们走过的长河仍在前面流过,开阔的河上不时地响着与昨日不同的轮船汽笛声。回头看看亲戚家的瓦房。心里想着,他们已是地道的白河人家了。再往前一箭之地,从西边滚滚而来的沅水与白河交汇于此。看着沅江那浑黄的水色和碧澄的白河则是那样的泾渭分明。
我长大后,也就一直与白河有着不解的缘分。那时,我正弱冠之年,生产队无人敢在这条河上放木排,因为都是在洪水季节里赶水风险太大,惟我略识水性请缨而去。父母亦为此百般地焦虑和不安。
那阵的白河,却不像先前那样的温柔和诗意,它势如一条出山的猛龙桀骜不驯,每次放排都是整日里在波峰浪谷里摔打,在漩涡如环中搏击;穿行乌宿的险恶、逾越与沅江交汇处的排空巨浪,经历着无数的凶险。多少次了,那些令人心悸的日子,在那条没有航标的白河上感受着我对人生的历练。
白驹过隙,一晃便是30余年,在这段人生旅程里,我领略过华夏千里河山的峻美。然而,萦绕在我心际的那条白河,它有着漓江的秀丽和三峡的雄奇。在它的波光激浪里映照、珍藏着我儿时、青年的足影。是父亲,以其情其影诠释希望的诱惑、走过这山道弯弯和水路迢迢,启迪着我走向往后的人生。
而今,大型梯级电站的崛起,已使白河成为高峡平湖天光水色的世界。那一河的风景,一河往昔的故事已随水而逝。父亲也在去年西归离我而去。
回望人生的来路,每忆及此,多了一些悲哀和苍凉,于是在怅然中写了这些文字,怀想难以忘却的父亲,忆念那条烙在足下、刻在手上、流过心里的白河。
风水魂
老家的村子是由树而得名的。
老家的人都把风景树叫做风水树,在他们的眼里,风水树是村子的标志、是心中的旗帜、是村子的精魂。
听长辈们讲,老祖宗们在连年大旱五谷绝收的灾荒情形下逃生到这里,在一片隐天蔽日的白杨树中发现了可以食用的木钩才居留下来,与白杨树为伍以木钩为食才躲过饥荒的劫难。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断繁衍生生不息,在那地老天荒的时候,“白杨坪”这个因树而名的称呼便悄然地行世了。虽然无从考证,只有村前那些古老的白杨树和那条蓝蓝的白杨溪以饱经沧桑的神态和流年送远的诉说为之作证。
不知是哪朝哪代,这里已繁居五名杂姓的村民,他们在白杨和木钩之间建起了村落,二者间虽距一箭之遥,却也形成了村前白杨村后木钩的呼应之状。外乡的过客,迷路彷徨的时候,无论是走到村前村后,只要看见那一片高大苍翠的绿树,便知不远处就有人家,就有驻足、投宿的地方。
还在我不知事的时候就听大人讲,村前大路旁的白杨树是主出息的。它高大挺拔,是远去的飞鸿倦旅栖息的驿站。村里的后人也会象它的飞絮一样顺着风儿飘过不远处的大河白杨滩,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后来,乡民们便在树下设置了祭祀的土地庙堂,寄托着子孙成龙成凤的夙愿。村后的木钩树是一对夫妻, 呈富态慈祥之状,为村里的人化解妖孽不祥的歌声,世代护育着村子的平安。在赤地千里的岁月里,以其自身的给予救济着乡民。后来,人们同样地在树下立一神庙,每逢婚丧喜庆和节日,供奉的香火不绝。
蓦然回道,在时光倒流四十余年的缩影里,聚焦镜的碧云上,浮现自己和一村童于秋日下终日守望着挂在大树上的木钩,只待风一吹来,熟透了的木钩便从高处落下,大家一拥而上哄抢的情状。此是在苦日子那段艰难的年代里留下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在八十年代山林包干到户的激流中,村里的人没有随波逐流将所有的山林分划给个人,而是将临近村子前后左右的数百亩山林确立为风水区。在这飞籽成林的地方,村民们以杀猪宰羊为种古老的形式,共同盟誓成村规民约,实行集体统一有效的封禁。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就走完了把封山育林确权为风景林,又把风景林作为不容损毁的风水树这样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升华的历程。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村里的人们恪守一个再穷要让儿女不辍学、再穷不卖风水树的信条,自主地兴起取读书和护林的风尚。
三年五载后,在这一脚踏三县的地方,树木葱笼、流水幽蓝,成了让世人惹眼的绿色王国。福有双至,在这个仅有30余户人家的村落里不断的涌现一拨又一拨的大中专学生在树前那古老白杨树下向他们的亲人告别,象杨絮般地顺着风与瑰丽的云霞飞向了远天的世界。后来,十里八乡的人把这种现象归纳为风水情结。
不久,听老家来人说,村后的两棵木钩树倒掉了,在先前那冠盖如云的地方只留下一大片空旷的野地,也给了人们更多的是怕和不安。我默想,也许是其岁月到了极限,也许是以其生命透支的承诺而走向一个圆满。百里之外,我只能为此唱着寂寞的挽歌。
去年,又听说村前的白杨树中蝼蚁猖獗,蜜蜂作穴,已呈腐败之象,部分枝叶已开始萎黄。闻此音讯如落崖惊风,便立即想到村后木钩树掉倒的因果。随即从城里买了石灰、敌敌畏等灭虫剂赶回老家和村里的人一道对蜂蚁进行了灭治。时过半年春天又来,那百年沧桑的虬枝上又绽出新绿的树下,看着随风飘飞的杨絮,有的如瑞雪在翻飞,它们尽情地飘在空中飘在云里,有的如粉蝶在翔舞,和着树叶发出音响的律动吟诵着春天匆匆归来的舞曲。我凝思,老家的风水树在历史的长河里往复地演绎着人树依存的可歌故事,映照着村子荣辱兴衰多元命运的缩影,在岁月的长卷上刻下时代的苍凉和对希冀的渴望。我祈祷着人们珍爱祖宗留下这份无价的产业,不再受蛀虫的侵袭,不再一棵棵地沧然倒掉,使这一方水土永聚风水的灵气,才会使历史不成一条肮脏的河而成一首久远的歌。
(张朝远,古丈县人,苗族,退休干部。)
我12岁那年,他便讲,又有好几年了,该去了。为了让后辈不能忘记,叫我也随他去,而且说我已不小了。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亲戚们是1921年遭天灾逃到那里去谋生的。
那年月没有公路,交通很是不便。五更时分我们就点着火把上路了。走了几个时辰才走出树荫蔽日的山间小路,来到一条开阔的河边。在这杳无人烟的野水滩头,我们要走的路被水隔断了。蒿草丛中,只有一条不大的破船静静地躺在那里与戏水的野鸭作伴。看到我有些着急的样子,父亲就说,船上有缆索拴在两岸的老树上,平时船缆是沉在水里的,只有拉起才浮出来,渡船就过去了。于是,我第一次拉动了竹缆,船在固定的一条线上悠悠地去了彼岸。在我后来人生的长河里,每逢“野水无人舟自横”的描述或境况,总是想起这儿时初遇的情景,定格在这野水滩头。
一路上,我们父子都是沿着这条河顺水而走的,只是枯水船不能行。父亲说,我家门前的那小溪也是流进这河里的。看看那幽蓝的流水,我顿感几分亲近,少了些旅途上的孤独和倦意,似与那一河清波同在匆匆地赶路、一道去百里外的辰州探亲。
不知走了多久,河面逐渐宽阔,舟楫往来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从未见过世面的我,心里涌动着新奇的愉悦,明白了只有大河的水能载舟、行舟,而小溪的水则不能的事理。
太阳偏西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庐坪的地方。俯眼,几幢旧时大户人家独有的砖瓦房前是一汪深潭碧水,几棵横伸着沧桑虬枝的柳枝下,泊着几只乌篷船,像是远行的归舟在休眠。炊烟也开始在屋顶上缓缓地流动,河上生起了似轻纱般的薄暮;夜色已悄然地来临了。这番景致,在我这个游人的心里,萌动着一种淡淡的莫名的情绪,默想着不知还有多远的前路。
父亲原来读过几年私塾,这时的身子骨还硬朗,看到我开始疲惫的样子,以他对这条河流的阅历,便给我讲起了那孤厘庵上美丽的故事。随着他的指引,举目望去,那高高的青山之上,悠悠的白云之下,绿树掩映中露出庵宇飞檐斗拱金色琉璃的一角,在夕阳的照耀下闪动着光彩。父亲说,前面不远处的乌宿镇,从前有一大家闺秀厌弃红尘立志出家,其父母久劝无功,便在那二酉山上建一尼庵。庵宇落成之时,此才女于大门上写下了一副均无后半句的残联,广告天下文人续对上下联后半句以示圆满。一连两日,无数墨客云集,均为此残句冥思苦想煞费心机,然而,都是乘兴而来悻悻而去,无人能将“中间一条”、“两边两块”的下半句准确工整地对出。时至第三天,有一落魄书生而至,竟以“中间一条诵经路”“两边两块天堂门”脱颖而出,领走了一千两酬银尽兴而归。日后,此庵名声鹤起,两州八县的香客终日不绝。
转过长长的河湾,前面出现一片天光亮色,另一条大河从天际奔涌而来,白浪滔滔、浩浩荡荡,就如东坡笔下卷起的千堆雪,亦如韩愈慨叹的“雪拥蓝关”的情状。惶惑中不知两条河交融后流向哪里。走了不到半个时辰便峰回路转,只见两岸青峰壁立间如一扇敞开的大门,大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神工鬼斧,使两河一体形成箭似的激流射向二酉山下的龙颈岩上。随之构成环状天坑般的漩涡逶迤夺路而去。忍看此状,诚如传言中“走遍天下都有路,只是难过乌宿渡”的凶险并非虚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顺山麓沿河而下才免遭一场惊魂之险。听父亲说,这就是流过不知多少岁月的白河,跟随我们而来的河只是它的一支。
随着父亲的手望去,那千仞的绝壁之上有一岩洞,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有一儒生乘一小船满载书简溯沅江而上进入白河,来此洞中藏匿直到终老。因此,便有后来传闻天下的二酉藏书的典故。
一日路上,已是夜色迷蒙的时分了。夹岸的青山是一抹的黛色,河中的流水已开始融入似柔缦的青纱里。我的双腿像灌满铅似的沉重,不时地问父亲还有多远。父亲说,看见有灯光的地方也就到了。于是,拖着千斤般的腿,慢慢地前往。时而听见涧的泉响,时而隐约看见一只只逐水匆匆而去的归舟。此刻,夜色挟裹着晚暮的怅惘上了心头。
慢慢地,天完全的黑了,在摸索中走了一段路后,才看见不远的地方有如繁星般的点点光耀,是在天上还是在水中都分不清了。
终于到了亲戚的家了,随之便是倒头即睡。第二天父亲讲我在梦里还在说着昨天经历过的那些物事,且说我懂事了。
翌日,我独自来到门外,看见我们走过的长河仍在前面流过,开阔的河上不时地响着与昨日不同的轮船汽笛声。回头看看亲戚家的瓦房。心里想着,他们已是地道的白河人家了。再往前一箭之地,从西边滚滚而来的沅水与白河交汇于此。看着沅江那浑黄的水色和碧澄的白河则是那样的泾渭分明。
我长大后,也就一直与白河有着不解的缘分。那时,我正弱冠之年,生产队无人敢在这条河上放木排,因为都是在洪水季节里赶水风险太大,惟我略识水性请缨而去。父母亦为此百般地焦虑和不安。
那阵的白河,却不像先前那样的温柔和诗意,它势如一条出山的猛龙桀骜不驯,每次放排都是整日里在波峰浪谷里摔打,在漩涡如环中搏击;穿行乌宿的险恶、逾越与沅江交汇处的排空巨浪,经历着无数的凶险。多少次了,那些令人心悸的日子,在那条没有航标的白河上感受着我对人生的历练。
白驹过隙,一晃便是30余年,在这段人生旅程里,我领略过华夏千里河山的峻美。然而,萦绕在我心际的那条白河,它有着漓江的秀丽和三峡的雄奇。在它的波光激浪里映照、珍藏着我儿时、青年的足影。是父亲,以其情其影诠释希望的诱惑、走过这山道弯弯和水路迢迢,启迪着我走向往后的人生。
而今,大型梯级电站的崛起,已使白河成为高峡平湖天光水色的世界。那一河的风景,一河往昔的故事已随水而逝。父亲也在去年西归离我而去。
回望人生的来路,每忆及此,多了一些悲哀和苍凉,于是在怅然中写了这些文字,怀想难以忘却的父亲,忆念那条烙在足下、刻在手上、流过心里的白河。
风水魂
老家的村子是由树而得名的。
老家的人都把风景树叫做风水树,在他们的眼里,风水树是村子的标志、是心中的旗帜、是村子的精魂。
听长辈们讲,老祖宗们在连年大旱五谷绝收的灾荒情形下逃生到这里,在一片隐天蔽日的白杨树中发现了可以食用的木钩才居留下来,与白杨树为伍以木钩为食才躲过饥荒的劫难。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断繁衍生生不息,在那地老天荒的时候,“白杨坪”这个因树而名的称呼便悄然地行世了。虽然无从考证,只有村前那些古老的白杨树和那条蓝蓝的白杨溪以饱经沧桑的神态和流年送远的诉说为之作证。
不知是哪朝哪代,这里已繁居五名杂姓的村民,他们在白杨和木钩之间建起了村落,二者间虽距一箭之遥,却也形成了村前白杨村后木钩的呼应之状。外乡的过客,迷路彷徨的时候,无论是走到村前村后,只要看见那一片高大苍翠的绿树,便知不远处就有人家,就有驻足、投宿的地方。
还在我不知事的时候就听大人讲,村前大路旁的白杨树是主出息的。它高大挺拔,是远去的飞鸿倦旅栖息的驿站。村里的后人也会象它的飞絮一样顺着风儿飘过不远处的大河白杨滩,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后来,乡民们便在树下设置了祭祀的土地庙堂,寄托着子孙成龙成凤的夙愿。村后的木钩树是一对夫妻, 呈富态慈祥之状,为村里的人化解妖孽不祥的歌声,世代护育着村子的平安。在赤地千里的岁月里,以其自身的给予救济着乡民。后来,人们同样地在树下立一神庙,每逢婚丧喜庆和节日,供奉的香火不绝。
蓦然回道,在时光倒流四十余年的缩影里,聚焦镜的碧云上,浮现自己和一村童于秋日下终日守望着挂在大树上的木钩,只待风一吹来,熟透了的木钩便从高处落下,大家一拥而上哄抢的情状。此是在苦日子那段艰难的年代里留下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在八十年代山林包干到户的激流中,村里的人没有随波逐流将所有的山林分划给个人,而是将临近村子前后左右的数百亩山林确立为风水区。在这飞籽成林的地方,村民们以杀猪宰羊为种古老的形式,共同盟誓成村规民约,实行集体统一有效的封禁。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就走完了把封山育林确权为风景林,又把风景林作为不容损毁的风水树这样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升华的历程。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村里的人们恪守一个再穷要让儿女不辍学、再穷不卖风水树的信条,自主地兴起取读书和护林的风尚。
三年五载后,在这一脚踏三县的地方,树木葱笼、流水幽蓝,成了让世人惹眼的绿色王国。福有双至,在这个仅有30余户人家的村落里不断的涌现一拨又一拨的大中专学生在树前那古老白杨树下向他们的亲人告别,象杨絮般地顺着风与瑰丽的云霞飞向了远天的世界。后来,十里八乡的人把这种现象归纳为风水情结。
不久,听老家来人说,村后的两棵木钩树倒掉了,在先前那冠盖如云的地方只留下一大片空旷的野地,也给了人们更多的是怕和不安。我默想,也许是其岁月到了极限,也许是以其生命透支的承诺而走向一个圆满。百里之外,我只能为此唱着寂寞的挽歌。
去年,又听说村前的白杨树中蝼蚁猖獗,蜜蜂作穴,已呈腐败之象,部分枝叶已开始萎黄。闻此音讯如落崖惊风,便立即想到村后木钩树掉倒的因果。随即从城里买了石灰、敌敌畏等灭虫剂赶回老家和村里的人一道对蜂蚁进行了灭治。时过半年春天又来,那百年沧桑的虬枝上又绽出新绿的树下,看着随风飘飞的杨絮,有的如瑞雪在翻飞,它们尽情地飘在空中飘在云里,有的如粉蝶在翔舞,和着树叶发出音响的律动吟诵着春天匆匆归来的舞曲。我凝思,老家的风水树在历史的长河里往复地演绎着人树依存的可歌故事,映照着村子荣辱兴衰多元命运的缩影,在岁月的长卷上刻下时代的苍凉和对希冀的渴望。我祈祷着人们珍爱祖宗留下这份无价的产业,不再受蛀虫的侵袭,不再一棵棵地沧然倒掉,使这一方水土永聚风水的灵气,才会使历史不成一条肮脏的河而成一首久远的歌。
(张朝远,古丈县人,苗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