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本身就是供给侧,本文在分析“供给侧改革”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其在职业教育中的适用性,并进一步探索供给侧改革下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实现路径
一、前言
供给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十三五”时期提出的,为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由原来的单纯靠拉动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转为以供给为核心,全面提升经济整体体系中的质量和效率政策。学校本身就是供给侧,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是供给侧最重要的部分,担当着向经济社会发展供给合格劳动力与人才的重任。
二、供给侧改革在职业教育中的适用性
供给侧改革虽然最初是针对经济发展改革提出的理念,但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当中。职业院校作为大学生人力资本生产要素的供给源,直接决定了供给品在综合能力、专业素质以及与市场对接上的精准性。因此,必须在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得手”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调整供给结构,优化供给侧内涵,增加有效供给,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力资本输出质量。在教育大众化阶段,就职业教育来讲,其人才供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目前,从质量、数量、结构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无法跟上供给侧改革的主旋律。
三、供给侧改革下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引导下,应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以职业道德为要领给予学生“立世之本”,以职业知识和技术为手足给予他们“谋生之术”,以做事的方法、办事的能力为血液给予他们 “处世之道”,以开拓和创新能力为心给予他们“成业之策”。为此,本文建议职业教育实施五大战略工程,实现全体性、多方位、全程化的素质教育环境,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水平。
1.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文化育人战略”
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闭门造车式”的教育培养不出现代“鲁班”。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社会属性与教育环境,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促使职业教育供给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产生偏差,无法实现零对接。企业缺人,招不到人,学校育人,但毕业意味失业。种种迹象表明,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学生营造技术技能训练的环境和成长土壤,才能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永恒课题。职业教育自创始以来,一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应该在借助文化的影响力,充分挖掘专业文化内涵,在培养文化的高度自觉自省中,结合企业需要,用现代产业文化引领校企合作,实现产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学校应积极开展产业文化教育,实施以“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战略”,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学生素质与社会、企业的对接。
2. 引导鼓励创业思路,实施“能力提升战略”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流涌动,动手能力更强、与产业结合更紧的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造“饭碗”的工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专业技术、技能为主,基础文化知识为辅,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而创业也绝不是闭门造车,它是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并且要被市场接受,所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创业者的素质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创业更需要参与者与人交流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的多方位提升,它瞄准的是 “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
3. 整合优化区域文化,实施“课程开发战略”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是职场与课堂的沟通纽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服务区域经济,就要研究区域文化,這是因为区域文化资源是创建校本课程必不可缺的重要外部环境。校本课程与区域文化相辅相成,区域文化自身拥有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生命力旺盛,具有独有的地方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实施课程开发战略,将区域文化与校本课程融合一起,将区域文化特质融入到课堂教育教学中,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融职业精神于教育教学中的校本课程,既丰富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区域文化协同育人的理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内涵的提升。
4.优化提升师资队伍,实施“人文教育战略”
“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也就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的内心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人文的重点在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注重对人的培养和塑造。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存在“重理轻文”、“技能本位”现象,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与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完整人”的目标偏离,要改变人文素质教育零散的状态,唤醒学生潜藏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突破专业与人文分离、做人与做事脱节的阻碍,将专业和人文素质教育合而为一,形成职业教育的两翼。大力推行“知行合一”的人文素质体验式教学,孕育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重构。
5. 探索构建素养标准,实施“质量检测战略”
近年来,职业教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谓前所未有,既有资金投入保障,也有优惠政策颁布,全社会都在积极营造尊重技术技工的氛围。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要求职业院校应“以质量求生存,以检验求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不仅仅是阶段性学历教育,更重要的是技术技能的真金火炼。“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探索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质量检测指标体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满足国家、企业、百姓等三方面的需求,职业教育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才能体现它的位置所需,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刘进,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和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8(7):18-20.
[2]李海霞,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路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07-110.
作者简介:
何颖(1985—),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实现路径
一、前言
供给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十三五”时期提出的,为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由原来的单纯靠拉动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转为以供给为核心,全面提升经济整体体系中的质量和效率政策。学校本身就是供给侧,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是供给侧最重要的部分,担当着向经济社会发展供给合格劳动力与人才的重任。
二、供给侧改革在职业教育中的适用性
供给侧改革虽然最初是针对经济发展改革提出的理念,但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当中。职业院校作为大学生人力资本生产要素的供给源,直接决定了供给品在综合能力、专业素质以及与市场对接上的精准性。因此,必须在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得手”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调整供给结构,优化供给侧内涵,增加有效供给,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力资本输出质量。在教育大众化阶段,就职业教育来讲,其人才供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目前,从质量、数量、结构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无法跟上供给侧改革的主旋律。
三、供给侧改革下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引导下,应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以职业道德为要领给予学生“立世之本”,以职业知识和技术为手足给予他们“谋生之术”,以做事的方法、办事的能力为血液给予他们 “处世之道”,以开拓和创新能力为心给予他们“成业之策”。为此,本文建议职业教育实施五大战略工程,实现全体性、多方位、全程化的素质教育环境,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水平。
1.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文化育人战略”
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闭门造车式”的教育培养不出现代“鲁班”。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社会属性与教育环境,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促使职业教育供给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产生偏差,无法实现零对接。企业缺人,招不到人,学校育人,但毕业意味失业。种种迹象表明,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学生营造技术技能训练的环境和成长土壤,才能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永恒课题。职业教育自创始以来,一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应该在借助文化的影响力,充分挖掘专业文化内涵,在培养文化的高度自觉自省中,结合企业需要,用现代产业文化引领校企合作,实现产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学校应积极开展产业文化教育,实施以“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战略”,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学生素质与社会、企业的对接。
2. 引导鼓励创业思路,实施“能力提升战略”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流涌动,动手能力更强、与产业结合更紧的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造“饭碗”的工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专业技术、技能为主,基础文化知识为辅,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而创业也绝不是闭门造车,它是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并且要被市场接受,所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创业者的素质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创业更需要参与者与人交流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的多方位提升,它瞄准的是 “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
3. 整合优化区域文化,实施“课程开发战略”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是职场与课堂的沟通纽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服务区域经济,就要研究区域文化,這是因为区域文化资源是创建校本课程必不可缺的重要外部环境。校本课程与区域文化相辅相成,区域文化自身拥有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生命力旺盛,具有独有的地方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实施课程开发战略,将区域文化与校本课程融合一起,将区域文化特质融入到课堂教育教学中,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融职业精神于教育教学中的校本课程,既丰富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区域文化协同育人的理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内涵的提升。
4.优化提升师资队伍,实施“人文教育战略”
“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也就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的内心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人文的重点在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注重对人的培养和塑造。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存在“重理轻文”、“技能本位”现象,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与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完整人”的目标偏离,要改变人文素质教育零散的状态,唤醒学生潜藏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突破专业与人文分离、做人与做事脱节的阻碍,将专业和人文素质教育合而为一,形成职业教育的两翼。大力推行“知行合一”的人文素质体验式教学,孕育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重构。
5. 探索构建素养标准,实施“质量检测战略”
近年来,职业教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谓前所未有,既有资金投入保障,也有优惠政策颁布,全社会都在积极营造尊重技术技工的氛围。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要求职业院校应“以质量求生存,以检验求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不仅仅是阶段性学历教育,更重要的是技术技能的真金火炼。“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探索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质量检测指标体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满足国家、企业、百姓等三方面的需求,职业教育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才能体现它的位置所需,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刘进,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和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8(7):18-20.
[2]李海霞,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路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07-110.
作者简介:
何颖(1985—),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