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校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开发实施《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校本课程,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引领学生走进传统、亲近经典,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实现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
立春草木知——课程开发循序渐进
文化选择是教育所承担的一项重要文化功能,而课程是学校教育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我校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凝练并发展清泉文化,精心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清泉学校文化体系。作为培育清泉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立足学校实际,突出实践特色,大胆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和完善清雅课程体系。为此,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把《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相关研究作为重要抓手,将教育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纳入到清雅课程体系,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历经春生、夏长、秋收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生——社团启活动,活动显问题。校本课程研发之初,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依托“汉语言文化”校本社团,“妄图”将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东西拿来即用,导致内容泛滥,形式单一,思维零散,讲解也是泛泛而谈,没有集中的一个点,完全没有体系。
第二阶段:夏长——问题变课题,课题生课程。问题的出现直接让我们萌发要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因此申报了省级课题研究项目,紧扣“经典”二字激发学生的研究正式确定。结合学生阅读兴趣,打印经典诗词让学生诵背,学生自制经典诗词课件共享,内容主要聚焦于课内外古诗词,时间主要集中于课间诵读,形式主要体现为齐诵。实践之后又出现新的问题:学生所读诗词比较零散,没有串成线,不成体系。因此,构建课程的想法由此而来。我们的课程目标为:基于清泉文化,培养具有清雅气质的学生,全面构建学生的阅读体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第三阶段,秋收——教师编教材,教材成体系。为了让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我们决定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应运而生。结合这个选点,最初我们汇集整理相关资料,发现二十四节气涵盖庞大的知识体系,相关内容十分丰富,但并不都能契合目标、为生所用,于是我们化繁求简,从“由来、三候、字源、诗词、对联、农谚民谣、农事歌、文化风俗、趣闻轶事、推荐阅读”十个方面入手搭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做到厚积薄发,校本教材《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初具雏形。
小满动三候——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处处为学生搭建品味经典、沉淀思考、审视自我的平台,力图让学生时时与经典同行,让阅读为生命奠基。
学时精细化。早上诵读农谚、民谣、农事歌;大课间诵读对联、古诗词;中午校园广播讲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三候、趣闻轶事;每周专设阅读课,组织学生观看《二十四节气的秘密》《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等节目,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风俗等内容。成立有“汉语言文化”和“朗诵社团”,追溯二十四节气的字源,推荐阅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章。
内容系列化。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将《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细化为四大系列:节气专题、节日专题、季节专题、人物专题。
活动常态化。我们围绕“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①读书活动常态化。经典诵读天天进行,“朗读者”周周推送,读书交流月月开展,“你诵我唱”年年举办。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更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②研学活动常态化。在研学火热的当下,定期组织文化研学活动。结合清明踏青祭祖、重阳登高望远等传统习俗,带学生走进九凤谷、步入三峡人家,引领学生走向自然,感受傳统文化,体会节日魅力。③农事活动常态化。我们开发了校内农事生态基地,每到相应节气,学生根据节气“农事歌”播种、浇水、锄草、采摘。让一花一草替二十四节气说话,让一砖一瓦为校本课程代言。④节日活动常态化。端午时节包粽子、中秋时节尝月饼、元宵佳节品汤圆、正月十五猜灯谜……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包裹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⑤成果展示常态化。阅读报告会,朗读者推送,千人诵读经典,传统节日献礼,汉语言文化大赛等成果展示形式多样,有趣的课程孕育多元的成果。
秋分桂子香——校本课程硕果累累
阅读滋养生命,文化丰盈内心,正如课程目标所言,经典诗词的学习积淀了学生的文化涵养,学生的清雅气质处处显露,清泉文化深入人心。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汉语言文化大赛夺第一,朗诵比赛获金奖,“你诵我唱”展风采,万人吟诗显风姿,这一切都是校本课程这片土壤上滋养的丰硕成果。经典诵读,延伸课堂,传承文化。学生开展了“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朗读者活动,朗诵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作品,在家长群里推送;很多学生用微视频介绍宜昌本土的春节习俗、节气活动,并在学校微信群用英语进行全程解说,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
配合校本课程的学习,学校还开展了系列化的扩展阅读和常态化的文化活动,给学生营造了全面立体的学习空间,浸润在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中,滋养了学生的“清雅”气质,提升了他们体察自然的能力,让紧张繁忙的生命诗意地栖居在农历的天空下。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
立春草木知——课程开发循序渐进
文化选择是教育所承担的一项重要文化功能,而课程是学校教育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我校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凝练并发展清泉文化,精心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清泉学校文化体系。作为培育清泉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立足学校实际,突出实践特色,大胆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和完善清雅课程体系。为此,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把《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相关研究作为重要抓手,将教育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纳入到清雅课程体系,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历经春生、夏长、秋收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生——社团启活动,活动显问题。校本课程研发之初,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依托“汉语言文化”校本社团,“妄图”将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东西拿来即用,导致内容泛滥,形式单一,思维零散,讲解也是泛泛而谈,没有集中的一个点,完全没有体系。
第二阶段:夏长——问题变课题,课题生课程。问题的出现直接让我们萌发要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因此申报了省级课题研究项目,紧扣“经典”二字激发学生的研究正式确定。结合学生阅读兴趣,打印经典诗词让学生诵背,学生自制经典诗词课件共享,内容主要聚焦于课内外古诗词,时间主要集中于课间诵读,形式主要体现为齐诵。实践之后又出现新的问题:学生所读诗词比较零散,没有串成线,不成体系。因此,构建课程的想法由此而来。我们的课程目标为:基于清泉文化,培养具有清雅气质的学生,全面构建学生的阅读体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第三阶段,秋收——教师编教材,教材成体系。为了让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我们决定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应运而生。结合这个选点,最初我们汇集整理相关资料,发现二十四节气涵盖庞大的知识体系,相关内容十分丰富,但并不都能契合目标、为生所用,于是我们化繁求简,从“由来、三候、字源、诗词、对联、农谚民谣、农事歌、文化风俗、趣闻轶事、推荐阅读”十个方面入手搭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做到厚积薄发,校本教材《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初具雏形。
小满动三候——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处处为学生搭建品味经典、沉淀思考、审视自我的平台,力图让学生时时与经典同行,让阅读为生命奠基。
学时精细化。早上诵读农谚、民谣、农事歌;大课间诵读对联、古诗词;中午校园广播讲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三候、趣闻轶事;每周专设阅读课,组织学生观看《二十四节气的秘密》《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等节目,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风俗等内容。成立有“汉语言文化”和“朗诵社团”,追溯二十四节气的字源,推荐阅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章。
内容系列化。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将《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细化为四大系列:节气专题、节日专题、季节专题、人物专题。
活动常态化。我们围绕“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①读书活动常态化。经典诵读天天进行,“朗读者”周周推送,读书交流月月开展,“你诵我唱”年年举办。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更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②研学活动常态化。在研学火热的当下,定期组织文化研学活动。结合清明踏青祭祖、重阳登高望远等传统习俗,带学生走进九凤谷、步入三峡人家,引领学生走向自然,感受傳统文化,体会节日魅力。③农事活动常态化。我们开发了校内农事生态基地,每到相应节气,学生根据节气“农事歌”播种、浇水、锄草、采摘。让一花一草替二十四节气说话,让一砖一瓦为校本课程代言。④节日活动常态化。端午时节包粽子、中秋时节尝月饼、元宵佳节品汤圆、正月十五猜灯谜……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包裹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⑤成果展示常态化。阅读报告会,朗读者推送,千人诵读经典,传统节日献礼,汉语言文化大赛等成果展示形式多样,有趣的课程孕育多元的成果。
秋分桂子香——校本课程硕果累累
阅读滋养生命,文化丰盈内心,正如课程目标所言,经典诗词的学习积淀了学生的文化涵养,学生的清雅气质处处显露,清泉文化深入人心。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汉语言文化大赛夺第一,朗诵比赛获金奖,“你诵我唱”展风采,万人吟诗显风姿,这一切都是校本课程这片土壤上滋养的丰硕成果。经典诵读,延伸课堂,传承文化。学生开展了“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朗读者活动,朗诵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作品,在家长群里推送;很多学生用微视频介绍宜昌本土的春节习俗、节气活动,并在学校微信群用英语进行全程解说,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
配合校本课程的学习,学校还开展了系列化的扩展阅读和常态化的文化活动,给学生营造了全面立体的学习空间,浸润在传统文化浓郁的氛围中,滋养了学生的“清雅”气质,提升了他们体察自然的能力,让紧张繁忙的生命诗意地栖居在农历的天空下。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