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两种途径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e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和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而这两个生源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有优劣,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生源的心理,教育,知识基础等特性分析,提出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方式,可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培养模式,走自主创新人才培养道路。
  关键词:职校生源;普高生源;培养模式; 比较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有了巨大的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是在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的教育产业,二十一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的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两个系列就是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三个层次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之
  一,规模和生源都大约占到高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生源长期以来一般都是普通高中的学生经过全国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通称的普通高考)后进入高等院校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因此对普通高中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尤其成熟。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运用型人才,现在各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由普通高中(参加普通高考)毕业生和职业高中(参加特殊高考)毕业生(“3+2”五年一贯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等几部分构成,在招生人数上也差不多平分秋色,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计划招收新生1788名,其中普高类毕业生1038名,职校类毕业生(包括“3+2”五年一贯制)750名,由于职校生在高中阶段与普高生在课程设置和教育重点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如何建立两套适合不同生源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最好的资源配置和教学目的,实行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生源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模式的实施对象。由于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毕业生(下简称:普高类)没有任何的职业教育知识渗透,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源(下简称:职校类)的入学又没有经过全面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起点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对这两类学生实施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分析两类学生特点和优劣势,合理设置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摸索一条适合不同基础知识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教育更好的迎合市场经济需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普通高中毕业生源的特点和优劣势
  
  我国普高类学生总体来说在基础文化知识方面的掌握要远优于职校类学生,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在高中三年接受的是基础文化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与初中的基础知识具有很大连贯性,而且进入普高类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说在初中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基础就优于后来就读职校类的学生,从杭州市2006年中考后的一组录取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中考录取分数线为:普高的最低分数线是436分,职校和“3+2”高职班的分数线是405分,普通中专是300分,而技校只有200分,从这里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到,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后来升入普高的学生文化成绩就已经优于职校学生,加上高中三年全部接受的也是文化课知识,因此在基础文化方面,他们比职校生要扎实和丰富的多,这一方面使的他们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像理科生在学习机械类,计算机类等需要很多数学,物理基础知识的专业课时,比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就表现出很强的理解力,而文科生在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中也表现出很强的文字功底,在回答一些案例分析的问题时,分析起来很有条理,因此在课堂理论学习方面,老师普遍反映普高毕业生在理解力和掌握方面的素质要优于职校毕业生。
  1、优势分析: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比较踏实的学习态度,尤其是经过高考的考验,高中阶段的知识扎实牢固,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概括力,对专业课的学习掌握基础原理和理解概括能力较强。比较的刻苦自律,认真严谨,在精神文明,敬业爱岗,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等素质教育等方面相比有一定优势。
  2、劣势分析:专业知识方面几乎空白,由于高中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造成不少同学的社交能力,公关能力,合作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协调能力较差;由于一直以来,学习成绩还算不错,表扬多于批评,进入高职院校后有一定的心理落差,心理较脆弱,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方面相对较弱。对承担技术操作型等实践类工作的心理准备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源的特点和优劣势
  
  现阶段的职校生源其实主要分三类: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包括3+2模式),中等技术学校(技校),这三类学校毕业生中,中专和职高的学生略优于技校学生,职校类学生在基础文化知识如数、理、化或语、历、地等方面虽不及普高学生学的多和深,但他们一般在高中阶段都已经接受了与高职教育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过汽车构造,汽车修理,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等专业课,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前,不少同学已经取得了汽车修理,汽车电工的中级的等级证书,比起普高生进入高职院校时的在专业知识方面上的一穷二白,他们已经可以说是不但入了门并已小有成效了,职校类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三年学习中,还非常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一般会有近半年的工厂实习和操作,动手能力强。像“3+2”电子商务专业在高中三年内对电子商务的主要程序,ERP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支付等课程都有接触和掌握,具有初步的电子商务知识和动手能力。由于职校类学生的最初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技术类工人,所以学生一般都能胜任中级技术工作,但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的欠缺,造成他们的很多知识点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理论进一步提高有一定的障碍。
  1、优势分析: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基础实践,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都是职校生中的佼佼者,因此,这些人的综合能力较强,如公关能力,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合作协调,由于高中阶段接触社会的机会多于普高生,学习压力小于普高生,因此在社会实践和社交能力,社团活动中表现较为活跃。
  2、劣势分析:基础文化知识相对薄弱,造成在高深理论课程方面理解的困难,对问题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较差,另外刻苦钻研精神相比较弱,比较容易满足现状,在学业上进取精神不强,活泼有余而严肃不足,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困难造成课堂纪律松懈和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尤其对逻辑思考和综合概括等方面弱势明显,概括能力和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
  高深理论理解方面表现尤为后劲不足。
  
  三、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实行的一般是职校类学生的二年制高职教育,即所谓的“3+2”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和普高学生的三年制教育,即大专学历教育。但这两者在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上并没有完全按照职校生和普高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培养目标上也没有充分体现两者的区别,除了在课程的衔接方面职校生源的在专业课方面采用的是延续性和加深性外,普高类学生的培养模式基本沿用了过去较为成熟的本科教学的方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是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是既不同于本科类的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职校类的熟练技术工人的培养方向在教学方面并没加以体现,也没有体现社会需求对不同人才构成的满意度,造成“两难”局面(社会需求满足难和毕业生就业难)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的因材施教,形成自己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在职校生源的培养方面没有抓住他们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好的特点,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在实践中鼓励大胆创新和吸收,多实践少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摸索和完善。而还是采用多课堂理论讲解,少实际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而这恰好是职校生的软肋,很多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感到困难和难消化。
  2、在普高生源的培养方面现采用的是浓缩版的本科教学,但学制只有三年,这就造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生吞活剥,在专业知识上的一知半解,看起来是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都面面俱到,但实际却是不求甚解,以“专升本”为目标造成教学目标误差,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也存在问题,实训课程时间不够,重视不够,使学生认为实训课程不重要。
  四、不同生源培养模式的比较思考
  作为高职教育的两大生源的状况在今后的高职教育中应该在相当时期内基本维持目前的状况,因此一味的抱怨现在的生源质量不如以前是不明智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举措,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制定适合不同生源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这里有几种模式可以值得借鉴:
  1、是借鉴国外的高职教育模式:国外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他们的经验中有不少是我们可以加以学习和利用的,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采用企业和学校双向教育的方法,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职校类生源学生的培养,能根据他们的特点扬长避短。而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和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则比较适合普高类生源学生的培养模式,“技术准备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相关人员的技能以迎接高技术的挑战。其课程目标要求学校内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在学校与工作现场之间整合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工读交替制”在课程方式上普遍都采用了工读交替制的形式。这种“三明治”的课程形式,加强了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联系与合作,也能使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增强很多工作中的感性认识。
  2、是研究探讨有特色的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摸索中前进,各校在实际中总结了不少有特色的有成效的培养模式,如“项目带动式”培养模式就是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操作流程来实施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就比较适合职校类生源学生的特点,强调项目和实用性,讲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二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同时在完成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和理论,是一个切实可行也有效的方法,比空洞的理论更能迎合职校类学生的兴趣,对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而“T”字型的培养模式则比较的适合普高类生源学生的培养模式,“T”上面的“一”表示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人一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横向拓宽,以增强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T”下面的“|”表示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且特别强调专业实践能力,以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针对性。“T”型模式的“一”与“|”是密切联系、互为支撑的,而且在知识的拓宽面上和专业知识的纵深上强调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结合性,在扎实的基础上便于在将来知识更新时及时学习和补充新鲜知识。
   3、是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教材选择,课程设计:对高职教育的因材施教,不但体现在大的培养模式上要有区别,在小的方面如一堂课的教学方法,一个课程设计的方案要求等各种细节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尽量的符合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有所区别,不能大而概之,而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教材选择,教师教学方法,培训手段等方面实施差异性教学,同时一定要注意产学研的结合,时刻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新的要求,培养“1+3+N”型的实用型毕业生,即一张大专毕业文凭,三张专业等级证书,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和相关技术证书,N张单独专业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可在大学期间考出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等,对今后就业广开门路。
  对不同生源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实际中不断的摸索和探讨,就如同高职教育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型的教育产业一样,有很多不完善的部分要我们去修正和改进,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吴贻谷 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2]马万民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2
  [3]潭镜星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4]万平 高职“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职教论坛》2006/4
  [5]温希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4/5
  [6]周文锦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其他文献
摘 要:回顾百余年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音乐教育学界对这些概念的外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全面;因此,对这些概念进行探讨是基于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客观的需要“鉴古知今”,通过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过程的回顾,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加深对我国音乐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以便为当代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专业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多元化
期刊
摘要:本论文建立于实地调研基础上,目前居民区金属加工噪声污染,严重干扰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和健康等,但长期以来得不到根本解决,本文对造成的危害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 并对如何治理金属加工所造成的声污染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居民区;金属加工;噪声污染;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现实的冷思考     根据实地调研,散落在兰州城居民区的铝合金等金属加工点,严重干扰人
期刊
摘要:教育是一项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事业,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什么?学生观是什么?从社会学视角下来论述当前的学生观。他们是:一、学生是社会角色之人。二、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个体。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四、学生是需要尊重的对象。五、学生是有多种能力、具有发展潜能和创新精神的人。  关键词:教育;学生;学生观     19世纪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的那句名言一一“人是教
期刊
摘要:在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的今天,大学应该承担起人文精神教育的责任。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应发挥以现当代文学学课程为代表的文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现代以来的中国的文学发展和演变以外,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来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应注重挖掘文学形象和作家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探讨广告翻译的技巧。文章指出:同其他任何翻译一样,广告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具有重要影响。作者通过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成功和失败译例的讨论,探讨这些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广告翻译;文化差异    1.引言    广告一词源于拉丁语adventure,有“注意”“诱导”和“广而告之”的
期刊
摘要:去年学校进行了一次有效课堂展示的活动,当时我也上了一堂课。课后在与听课老师们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尤其是关于如何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此次英文剧本的教学中我作了些小小的尝试,着重将听读说写四项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用于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英文剧本;听;读;说;写;基本技能    教案设计:  1.背景知识的介绍。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到比较规范的英文剧本,介绍一些基本的知识
期刊
摘要:体育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是和谐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健康,对我国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出发,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和谐校园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
期刊
摘 要:在对河南省六个地区73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其生活、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生活;教育;心理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
期刊
摘 要:中原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原文化品牌课建设就是要对中原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和开发。建设中原文化品牌课,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有诸多不足。中原文化品牌课的建设要立足创新,丰富课程文化资源,用好课程文化资源,重视动态文化资源。从内容框架、教材编撰、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多方入手,建设一流品牌课。  
期刊
摘 要: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有的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图书馆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建设,这已成为诸多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大学校园文化     1.引言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不断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