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益广告作为非商业性广告,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公益广告通过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点滴,运用独有的创意和方式为公众谋取利益、引领社会潮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教师通过公益广告和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可以利用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主旨内涵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共鸣,进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公益广告;品德与生活;教学效率
如今,很多公益广告以独有的表现手法、生动直观的展示和极具时代感的内容,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其产生了兴趣和观看热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公益广告的分析,总结出利用公益广告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探究。
一、有效设置课堂导入
纵观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材,每个单元和课程的内容都和公益广告一样,都是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取材的,这使得二者拥有了很好的衔接处。教师以此进行课堂的导入,可以提高课程导入的成功率。
通过公益广告作为课程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举例而言,在五年级“亲情树下我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公益广告FAMILY的播放,激发学生对各个字母象征意义的兴趣。这时,教师询问学生:“family是什么意思呢?”“F、M、I分别代表了谁?”“F和M都为我们的family做了什么,而I又应当为family做些什么?”利用这样的公益广告进行导入,教师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入浅出的公益广告中揭示课程的主题和重点。
二、创设情境诠释教材
尽管课本的很多内容都贴近生活,但是单纯依靠书本和教师讲授的内容,很难为学生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情境感受。通过公益广告的播放,广告中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共鸣,不仅让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也可以更加有效地诠释教材内容。
比如,在“成长的脚步”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理解成长的意义,为学生播放了公益广告《敢于再来一次》。看广告时,有的学生联想到自己在学习舞蹈时的辛苦,有的学生回忆起看到父母努力工作的情景,有的学生认为想要发明出飞行器的人就是自己。大家看得全神贯注、无不动容,纷纷表示为了家人和自己,今后一定要让自己坚持不懈、永不言败。无声无息之间,学生深刻领悟了“成长与再来一次”的意义,与从前的说教和讲解相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通过资源延伸课外
在课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公益广告的实践活动。诸如,以“我最喜爱的公益广告”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公益广告,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在课堂上,学生通过阐述自己对公益广告的认识,让其他同学一同观看和欣赏该广告,并在相互交流和品评中吸取公益广告为自己带来的积极意义。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创作公益广告,并通过比赛或展览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举例来说,针对“家在自然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的广告设计比赛,让学生通过拍照、绘画、写宣传语等方式进行创作。在这期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关于环境保护的自我教育,并且在具有竞争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中升华了思想,提高了自己的德育水平。
四、综合运用拒绝盲从
公益广告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促进意义不可否认,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随意使用。如果不进行内容的引导,而是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育,有时可能使教育误入歧途。
曾经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受到了很多德育工作者的热捧,尤其那“妈妈,洗脚”的童声打动了万千大众,并成为经典的德育教材。这本来是教育学生的优秀题材,可是有一部分教师纷纷效仿广告中的内容,让学生回家给自己的父母洗脚,并且还要写下心得体会。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为了给父母洗脚而洗脚,学生写的感想也是敷衍了事,内容千人一面。这种功利性的活动不仅违反了广告的宣传初衷,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方式有很多,帮父母捶背、为父母沏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是一声问候都是很好的表现方式。如果只有洗脚才是爱的表达和孝的教育,不免有些行为单一、思想僵化。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公益广告的具体内容,而应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让公益廣告的教育功能真正科学、有机地融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之中。
总之,公益广告通过自己独有的特点,运用多元的方法唤起了人们对自己、社会、自然和世界的认知。将公益广告有机地运用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也让公益广告和品德与社会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赵慧敏.巧用公益广告.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0).
[2]孙银华,陈静.让公益广告成为品德教学的助推器[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3).
[3]赵敏君.公益广告植入品德课堂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5(10).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公益广告;品德与生活;教学效率
如今,很多公益广告以独有的表现手法、生动直观的展示和极具时代感的内容,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其产生了兴趣和观看热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公益广告的分析,总结出利用公益广告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探究。
一、有效设置课堂导入
纵观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材,每个单元和课程的内容都和公益广告一样,都是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取材的,这使得二者拥有了很好的衔接处。教师以此进行课堂的导入,可以提高课程导入的成功率。
通过公益广告作为课程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举例而言,在五年级“亲情树下我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公益广告FAMILY的播放,激发学生对各个字母象征意义的兴趣。这时,教师询问学生:“family是什么意思呢?”“F、M、I分别代表了谁?”“F和M都为我们的family做了什么,而I又应当为family做些什么?”利用这样的公益广告进行导入,教师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入浅出的公益广告中揭示课程的主题和重点。
二、创设情境诠释教材
尽管课本的很多内容都贴近生活,但是单纯依靠书本和教师讲授的内容,很难为学生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情境感受。通过公益广告的播放,广告中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共鸣,不仅让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也可以更加有效地诠释教材内容。
比如,在“成长的脚步”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理解成长的意义,为学生播放了公益广告《敢于再来一次》。看广告时,有的学生联想到自己在学习舞蹈时的辛苦,有的学生回忆起看到父母努力工作的情景,有的学生认为想要发明出飞行器的人就是自己。大家看得全神贯注、无不动容,纷纷表示为了家人和自己,今后一定要让自己坚持不懈、永不言败。无声无息之间,学生深刻领悟了“成长与再来一次”的意义,与从前的说教和讲解相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通过资源延伸课外
在课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公益广告的实践活动。诸如,以“我最喜爱的公益广告”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公益广告,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在课堂上,学生通过阐述自己对公益广告的认识,让其他同学一同观看和欣赏该广告,并在相互交流和品评中吸取公益广告为自己带来的积极意义。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创作公益广告,并通过比赛或展览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举例来说,针对“家在自然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的广告设计比赛,让学生通过拍照、绘画、写宣传语等方式进行创作。在这期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关于环境保护的自我教育,并且在具有竞争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中升华了思想,提高了自己的德育水平。
四、综合运用拒绝盲从
公益广告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促进意义不可否认,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随意使用。如果不进行内容的引导,而是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育,有时可能使教育误入歧途。
曾经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受到了很多德育工作者的热捧,尤其那“妈妈,洗脚”的童声打动了万千大众,并成为经典的德育教材。这本来是教育学生的优秀题材,可是有一部分教师纷纷效仿广告中的内容,让学生回家给自己的父母洗脚,并且还要写下心得体会。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为了给父母洗脚而洗脚,学生写的感想也是敷衍了事,内容千人一面。这种功利性的活动不仅违反了广告的宣传初衷,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方式有很多,帮父母捶背、为父母沏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是一声问候都是很好的表现方式。如果只有洗脚才是爱的表达和孝的教育,不免有些行为单一、思想僵化。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公益广告的具体内容,而应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让公益廣告的教育功能真正科学、有机地融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之中。
总之,公益广告通过自己独有的特点,运用多元的方法唤起了人们对自己、社会、自然和世界的认知。将公益广告有机地运用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也让公益广告和品德与社会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赵慧敏.巧用公益广告.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0).
[2]孙银华,陈静.让公益广告成为品德教学的助推器[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3).
[3]赵敏君.公益广告植入品德课堂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5(10).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