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融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即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的新的生长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教育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二、“融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意味着将信息技术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找出哪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手段不能达到或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从学习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从教学组织上看,信息技术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有以下结构:以教师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学生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三、“深度融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进而构建新知识的学习主体,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关键在于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心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尤其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学生创新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只有第一线的教师认识上去了,并去主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才会有深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融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即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的新的生长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教育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二、“融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意味着将信息技术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找出哪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手段不能达到或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从学习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从教学组织上看,信息技术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有以下结构:以教师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学生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三、“深度融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进而构建新知识的学习主体,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关键在于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心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尤其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学生创新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只有第一线的教师认识上去了,并去主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才会有深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