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生在家门口考研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宁夏;硕士研究生考试;考务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19—0049—01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旨在为国选才,是目前我国所举办的最高层次的国家教育考试,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由教育部统筹领导、命制试题,各省级教育考试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从2016年开始,随着教育部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招生考试,宁夏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了新纪元。2016年,宁夏报名参加考试人数为6800余人, 2017年报考人数为9800余人,2018年全区报名人数到达了13000余人,确认参加考试11000余人,近三年几乎增长了一倍。考试人数的急速增长为考务组织工作带来新要求,因此考务组织工作必须不断调整变化,更好地为广大考生服务。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与普通高考在考务组织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分为统考科目和招生单位自命题即业务课科目。其中,统考科目分为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等23门,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则根据考生报考的院校及专业不同,几乎涵盖所有专业基础课程。
  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自命题科目因门类众多,无法准备相应的备用试卷,因此要求在考务组织环节上要实行精细化管理,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将招生单位寄送至考点的试卷按要求整理分发至每个考场的考生手中,并确保每个考生都能准确无误地拿到自己的试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生考试的考务工作均由各省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直接組织实施,宁夏也不例外。这种组考方式的优点是考生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辖区的高校尚不具备相关组考经验的阶段,可以有效保证考试的实施;缺点是当考生数量不断增长时,就会暴露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任何考点都存在一个所能承受的管理组织考生的极限,当考生人数突破这个极限时,单个考点都无法保证考务工作的有效组织。另一个问题是考试地点单一,考生无法选择,有大量考生跨区甚至跨市参加考试,为了准时参加考试,大部分考生需要提前一天在考点附近住宿,面临交通难、住宿难等问题。因此,研究生考试的考务组织工作必须化整为零,将考生划分为若干部分并由多个考点共同组织实施考务工作。
  伴随着考试人数的不断增长,单一考点无法应对不断上涨的考生人数,部分考点甚至依靠设置允许报考的考生人数上限来保证考务工作的正常实施,致使出现了考生跨省考试的情况。考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不断呼吁,希望让考生能在家门口参加考试。深化研究生招生考试组织工作改革、细化机构建设、完善考试流程,就成为研究生考试考务组织的头等大事。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谁来承担考点的工作?目前,较为成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市(州)、区(县)的考试中心或招生工作办公室承担,这种方式能保证参与考务组织及实施的工作人员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对考务组织的各个环节均能有效把握;缺点是受报考人数、当地考试中心监考人员选聘等客观条件制约,具体的考试地点无法固定。另一种是由辖区高校及招生单位承担考点工作,这种方式能保证考点的场地、监考员及考务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本校考生参加考试,缺点是成为正式考点之前,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大量细致的培训工作。
  宁夏虽然是人口小省,但随着研究生考试工作的不断变化,原有的由省级教育考试管理部门独立组织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近年来报考人数的增长。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大战略决策,宁夏区内高校各项综合建设稳步推进,本科在校生规模不断增长,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在校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热情越来越高,考生人数增长迅速。各高校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成熟,由最初的功能简单、人员流动性大,逐步发展为组织机构完善、人员配备合理、专业技能优秀的管理队伍。客观上已具备承担考点的必要条件,因此,宁夏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下设工作条件已经成熟。
  宁夏省级教育考试管理部门将逐步退出研究生考试的考务具体实施工作,有序将此环节下设至各高校,在高校设立考点,让高校成为组织研究生考试考务工作的主角。对各高校考点的考务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协助高校考点制定并完善机构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有序组织各高校考点实施具体考务工作,将宁夏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组织工作由“一棵树”变成“一片林”。同时充分发挥省级考试管理部门的协调组织作用,协同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通力配合,在研究生考试的外围构筑牢固防线,确保宁夏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平稳、有序开展,让广大考生可以最大限度地选择就近考点参加考试,而不用再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找住宿、去考点等问题上,让考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生考试,让考生在家门口考研逐步变为现实。
  编辑:陈富祥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教师;立德;师生关系;赞美;包容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4—0031—01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教师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成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的有力印证。高台教育搭乘改革开放这一飞速前行的列车,实现了由无序走向规范、由落后走向进步、由积弱走向复兴的跨越式发展,逐步向优质均衡的教育目标不断前行。  科学保教,学前教育发展启动加速度  1956年,高台县在城区创办第一所公办幼儿园,也是当时仅有的一所公办幼儿园。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该县以“全县覆盖、点面结合、整体推
期刊
【关键词】 作文教学;阅读;写作;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24—0057—01  借北国春城东风,兴塞上明珠教育。国培“送教下乡”活动中的一节作文观摩课,在返璞归真的设计中,让参培教师在久违的期待中欣赏到实实在在的习作构思成文之路。听这样的语文课真的有从云端到地面的踏实感。习作切入点之新颖,指导之睿智,过程之自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伟大的事业往往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持之以恒。恒则如水,利万物而不争。余秋雨曾说过,山的哲学是不知日月,水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在千千万万的工作中,唯有教育工作应该葆有水的品质和水的情怀。细想正是如此,老师们总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涵养包容着学生;他们也总是以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精神感化着学生;他们更是以细雨斜风、润物无声的姿态在关爱着学生。在默默负重中前行,在无声无息中守望就是教师工作的
期刊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言积累;语文核  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24—0103—01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关键词】 高校;中英文双语教学;数字信号处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4—0084—02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人文精神,更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现代教育的国际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中英文双语教学也是适应这种趋势的必然产物,以便为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将
期刊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4—0125—01  数学核心素养,从通俗的角度讲,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比如,不少学生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早已忘记,但是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逻辑思维与数学理性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使他们思考问题全面而深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我省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人才培养从数量到结构再到质量不断提升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从“短、平、快”应急性发展走向注重内涵质量提升再到跨越式平稳性发展,专业设置实现了单一化到精细化再到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办学模式转变,学校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基础上形成了中高等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经费投入逐年增多、招生制度不断改革、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不断扩大
期刊
很多老师会问:怎样才能充分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摸索,观摩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研究名师们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笔者发现,只有语文教师能够形成在文本中“上挂下连”的能力,他的文本解读才会变成教学设计的有效资源。  每一个经典文本作为成熟的作品,都是自足的,接近完美的。文本内部形成了一个合理的逻辑,恰切的表达,顺畅的语气,富于内蕴和启示性的内部结构。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正传”
期刊
别让“小”饭桌成为“大”难题  家长没时间、学校没食堂,只能就近去“小饭桌”吃饭,这是时下不少城市小学生放学后的生活写照。由于目前校园食堂普及率不高,因此“火”了无照的“小饭桌”。“小饭桌”市场火热的背后,是基于双职工或无老人照料孩子等家庭的实际需求,然而饭桌上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接踵而至。出现此类问题,也不能一味地“堵”,除了要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管外,更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比如推出社区服务、鼓励社区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