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涛大卷开流派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53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花鸟画发展到明代,进入了重要转折期。而推动明代后期花乌画革故鼎新的关键人物,非徐渭莫属。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在文学艺术领域内拥有卓越才华,而他对绘画的最大贡献在于吸取了宋以来徐熙、林良、沈周、陈淳等花乌画之长,但不被束缚,敢于别开蹊径,将写意花卉推向新的高峰,开创了大写意新画风,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巨匠。
  历史上,不少杰出画家命运多舛,饱尝艰辛,徐渭尤为突出。徐渭(1521—1593),字文清,更字文长,号青藤老人,浙江山阴人。早年考上秀才后,因不事八股文,八次乡试皆未中。其间,长兄经商失败弃世,发妻夭亡,灾难不断。他曾参加过嘉靖年问东南沿海抗倭斗争,运筹帷幄,屡建奇功。后权奸严嵩及胡宗宪案发,因怕遭牵累而自撰《墓志铭》,先后斧击、穿钉、碎肾自杀,却“九死辄九生”。后又误杀继室张氏被囚七年,神思近于疯狂。出狱后贫病交迫,73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剧人生。明末文学家袁宏道曾感叹:“数奇不已遂为狂,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弱先生者也。”徐渭天赋英才,满腹锦绣,但奇才失路,立足无锥。心中的委屈和苦楚无处诉说,遂凝聚于笔端恣意泼洒,成就了这位天才画家。
  画史上将徐渭开创的画派称为“青藤画派”。徐渭年轻时曾拜同乡学者季本为师。季本是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门生。王阳明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颐)朱(熹)理学,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是理,心外无理”。当时的文学艺术在“心学”影响下,出现追求个性解放、抒发性灵的倾向。徐渭受“心学”熏陶,以本色为宗,以表现心灵为重,成为他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评元杂剧说:“世间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俗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故余于此中贱相色、贵本色,……岂惟剧者,凡作者莫不如此。”他认为,凡是创作戏剧、书画等,贵在表现真实自我,袒露内心世界:贱为矫揉造作,掺杂粉饰,故其作画随心所欲,纵笔挥洒,酬畅淋漓,可谓“一任狂涛大卷,且写真性情”。他又常以水墨作画,即使娇艳丽质、象征富贵的牡丹,也全用水墨写成。“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这就是本色徐渭,也是他大写意花卉的本真所在。
  徐渭的代表作之一《墨葡萄图》,纸本水墨,长165.7厘米,宽64.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构图奇特,一折枝葡萄从画面右侧伸出,藤蔓错落低垂,右侧枝繁叶茂,老藤苍劲郁勃:左侧弯曲回环,婀娜多姿,洋溢着生命的动感。藤蔓间有一片不小的空白,虚实相生,似有灵气往来其间。画家用笔率真,时疾时缓,斜向取势,随意勾写蔓枝,欲断犹连。用墨干、湿、浓、淡多变,渲染出形状、大小不一的叶片,信手点出颗颗葡萄,晶莹欲滴。左上方的行草题跋,使画面上方不再空乏,并与左下角藤蔓相呼应,使画面上下左右平衡和谐。自题七绝:“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古人六十始称“翁”,徐渭出狱时53岁,由此推断这是他出狱数年后所作。此画采用拟人手法,画的是葡萄,写的是人生。画家感叹自己就像无人问津而抛掷在野藤中的葡萄,虽饱读经书,胸怀抱负,却无法施展,还屡遣打击,唯以笔墨一吐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杂花图卷》是徐渭的另一幅代表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这幅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的长卷,运用泼墨、破墨、积墨等多种技法,先后绘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等13种花卉蔬果,不同品类汇聚一卷,气脉相贯而浑然一体。卷首是一株泼墨牡丹,浓墨在宣纸上晕化逐渐变淡。“墨分五色”显出花瓣明暗,越发高雅脱俗。紧接着石榴与荷花,笔致洒脱,墨色缤纷。其后一株挺立的梧桐,不画树冠,犹见枝叶凌空遮云。以下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等逸笔草草,不似而似,起到贯通画面的作用。随后笔走龙蛇,写出虬曲的紫藤,老干弥坚,枝蔓盘旋,意出纸外。接下来如倾倒墨汁,横涂竖抹,一片片阔大的芭蕉叶参差倚斜,把画面推向高潮。卷尾用淡墨勾写梅、兰、竹,留下水墨斑斓,满纸烟云。
  徐渭晚年题画诗云:“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打开这幅花卉蔬果长卷,忽如狂风骤起,暴雨倾注,潮涨潮落,又戛然而止。恰如徐渭心潮澎湃,激情奔涌,剧烈的心绪宣泄之后复归平静,得到一时慰藉。
  徐渭高远的绘画理想、深邃的艺术思想和锐意的创新精神,给了后代画家以深刻启迪。徐渭题画诗道:“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又云:“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所谓“不见梅花谱”,并非无视传统,相反,徐渭十分佩服苏轼、黄公望、倪瓒、吴镇、王冕、沈周、唐寅、陈淳等前贤,但他反对因循守旧,不受传统束缚。据史料记载,徐渭在其“青藤书屋”屋后栽上紫薇、翠竹等花卉,朝夕观察摹写,不求形似,重在传神。他师传统,师造化,涵养自然之气,锤炼笔墨之功,为幡然出新奠定了基石。他强调画由心发,表现真我,那些工细画、小写意难以宣泄胸中太多的苦闷和愤懑,于是跳出窠臼,寻找突破,以如椽之笔挥洒泼墨,恣意横扫,以豁胸中之气。徐渭的创新,绝非悖于物象的胡乱涂抹,而是用简练笔墨加以概括,神游于物象之外,无法而法,不似而似,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传统的超越,将写意花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徐渭学富五车,学识渊博,又通晓画史,继承和发展了文人画风,诗、书、画在他笔下得到了完美结合。他爱在画上题诗,“一扫近代芜秽之习”。是徐渭的诗情滋养了他的画,抑或是其画引发了他的诗情?也许两者相互辉映,不可或缺。
  南齐谢赫《画品》阐述绘画“六法”,其中提到“骨法用笔”:元代赵孟頫说“书画本来同”,所言均指书与画两者本意相契合。就写意画而言,离不開书法用笔。徐渭认为自己的画得益于书法,他说:“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袁宏道说:“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晚明张岱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徐渭书法师张旭、怀素、黄庭坚、米芾,擅长书法,草书尤为精妙。大草点画灵动,结体奇崛,行间跌宕,气势磅礴,是书家寄托志向、散发情怀的理想载体。从徐渭传世名画中可以看出,他多以大草入画,满怀激情,纵笔驰骋,一任大江决堤,裹风挟雷,波翻浪涌,“推倒一世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徐渭恣意汪洋的草书,笔势生动,奇姿横生,无疑为他大写意花卉画夯实了根基。
  徐渭身陷囹圄七年,后在好友、翰林院修撰张元汴救助下获释。晚年的徐渭绝意仕途,靠卖文鬻画度日,生性桀骜不驯,蔑视当政官僚,不为权贵作画。他又是性情中人,囊中羞涩时,若有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囊中有钱时,给再多也难得一画。这使得他没有积蓄,无资备用,常上顿不接下顿,“忍饥月下独徘徊”。平日里杜门谢客,除在张元汴离世时曾去吊唁外,几乎闭门不出。由于窘迫潦倒,连数千卷书也斥卖殆尽。死时身边只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徐渭晚年极度贫困,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凄凉、苦难,而不忍割舍的是诗文、书画,一息尚存,纵笔不止,他殉道艺术的精神令人高山仰止,多灾多难的命运又让人扼腕叹息。
  明代之后,徐渭被众多画家奉为圭臬,其大写意花卉被视为经典。清初朱耷、石涛,乾隆时的“扬州八怪”,晚清赵之谦、吴昌硕及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均对徐渭顶礼膜拜,推崇备至。郑板桥曾不惜“以五十金”换取徐渭涂抹的一枝石榴,并刻有“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吴昌硕道:“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颜真卿)。”齐白石感叹:“青藤、雪个、大涤子,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徐渭之后八大、老缶,白石等,虽各有创造,成为一时翘楚,但追根溯源,他们的大写意花鸟画无不从徐渭画风脱胎而出。奇才天纵的徐渭,犹如晚明画坛升起的一颗巨星,不但辉映了四百多年来画家的探索之路,也将赋予后代画家以智慧之光!
其他文献
一、点叶法概述  中国画一般根据树的点叶方法不同进行分类,总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 “个字”“介字“点(属于常用点法): (2)花型点{点笔呈中心包围势态); (3)直笔,横笔点; (4)椿叶点; {5)特殊点法(如松.柳、梧桐之类)。学习者进行点叶树的训练主要在于明了各种点叶符号的组构意图,比如同是用“介字点”,由于组构意图不同,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差别会很大。古人画论对点叶也有所论
期刊
她是大家之后,她是文化名媛,她也是艺术行者。她曾从云间落入低谷,又展翅直冲云霄。她不为重金折笔,她的作品留在了联合国,知名美术馆,日本寺庙。她就是傅益瑶——著名中国画画家,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  傅益瑶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她早年遵父命学习中文,父亲过世后在下放江苏睢宁乡间时因思念父亲而拿起画笔。1979年末,经邓小平亲自批准赴日本留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公派赴日学习美术的留学生。在日本广结
期刊
王羲之小楷范本《乐毅论》与理论性著作《笔势论》为王羲之传与王献之的楷书心得。传说原石与唐太宗同葬昭陵,墨迹原八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竊去并焚毁。目前所见版本笔画灵动,诸字敲侧多变,篇章静穆而富有生机。《孝女曹娥碑》原文为东汉时期民间为孝女曹娥的事迹所撰.并有当时书法家蔡邕的题字。惜原碑已佚,传王羲之重录碑文及蔡邕题字,绢本墨迹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北宋时又依墨迹重新刻碑并保存至今,但王羲之是否真的重书碑文
期刊
20世纪90年代,我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着美术教育,我热爱中国书画,教学之余,我向许多沪上书画名家求教,并得到沪上书画名家张伟生、朱白云的热心指导。在一次座谈会上,我认识了沪上知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恽甫铭先生,后来又有幸成为他的弟子。  恽先生告诫我:学习中国画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优秀的传统,要多看多练多想,下功夫临摹历代绘画名作。要准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扎扎实实地临摹,从宋元入手,
期刊
亦师亦友、非亲即故的亲密关系是吴门派这个特殊艺术群体发展传承的关键之一。  华盛顿的佛利尔美术馆推出八大山人个展的余波犹在,在闭馆修缮前又与姊妹馆赛克勒联手掀起新澜.在美国数家著名博物馆协助下,推出吴门派的集体展。佛利尔与赛克勒一起构成史密森博物学院旗下的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其宋,元,明、清藏画之丰在海外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展览的中文名《吴门派与诗、书、画三绝》别有韵味。想来策展人之所以采用
期刊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卒,获赐谥号『文敏』。董其昌书画鉴赏兼能,师法董元,黄公望等书画家,并以禅喻画,以南北宗论的架构梳理历代画史脉络,并极力推崇『南宗』一脉的文人画传统。其书画理论影响了晚明清初的『四王』『四僧』等后继诸家,其在艺术领域的开创性的成就与元初的赵孟頫并称:『画史两文敏』。  《行草书罗
期刊
纸自从发明以来,就与书写息息相关.然而相关的研究中往往忽略纸张在书写过程中的影响力。在无法充分认识纸张的物质文化以前,对于书法作品的解读很容易产生偏差。综观书法史,宋代文人对纸张的兴趣不仅止于文字或实用上,很多都亲自参与加工过程,形成独特的宋纸文化。此次“宋代花笺特展”除展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花笺作品20件.也试图重新检视这些高级书写用纸的特性.加工与审美等.将砑花笺纸放回原先的使用生产脉络中.
期刊
“四僧”之一的弘仁,在明清交替之际的画坛,因极富个性笔墨表现和张扬的反“法”与重“道”美学追求,表现出与正统身份的“四王”风格迥异的绘画特征。他善画山水,其作品以淡远清简的格调,浑厚伟峻的意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成为明末清初一道独特的景观。纵观弘仁的山水画作品,无不充溢着清初许多遗民画家所特有的感伤故国不在、理想无着的遗民心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山水作品之外,弘仁还常常以竹、梅、松等为题,借物抒
期刊
编者按:顾飞(1907-2008),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20世纪30、40年代蜚声沪上的女画家和诗人。原名慕飞,号默飞,生于江苏南汇(令属上海)。1928年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专习山水画,抗战时期师从江南硕儒,爱国诗人钱名山。1934年,她和陈小翠、冯文凤等发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56年在筹备上海国画院时。是湖帆根据国画成就标准,将顾飞提名为甲子画家,后任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教
期刊
花鸟画以鸟兽虫鱼为描绘对象,以笔墨宣纸为工具,以抒情寓意为旨趣,堪称最具民族特色、民族趣味和中国气派的绘画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成就辉煌,无论创作实践还是理论探索,都积累了极为丰厚的遗产。这丰厚的遗产,给当代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无比优裕的学习、继承条件,也形成了厚重的壁垒和沉重的压力,使得花鸟画的创新、突破更加困难,即使有所成就也不容易被发现和认可。因为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