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基师承黄榦,继承朱子学说,终身服习圣人之言,隐居求志。他致力于继承发展师说,诗文也多是为道而作,或直抒其志,或寓志于景于物。其弟子衍成北山学派,传承朱学,对后世影响较大。
何基作为朱熹的再传弟子,北山学派的创始人,在继承和发扬朱学上功不可没。浙江大学高云萍在其博士论文《北山学派研究》中,对何基的生平、思想作了一定的介绍,而对其著述情况及特点则较少涉及,因此,文章拟对其著述情况略作简述。
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生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卒于咸淳四年(1268)。少年师事朱熹弟子黃榦,尽得其传。曾被诏为婺州学教授、丽泽书院山长、使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后改承务郎,主管西岳庙,何基皆力辞不受,隐居于北山盘溪之上,学者称北山先生。殁后,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文定。生平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南宋书》、《金华府志》、《金华县志》、《理学宗传》、《宋元学案》等,而以其弟子王柏所撰《何北山先生行状》(以下简称《行状》)最为详尽。
关于何基的著述情况,各书记载颇有出入:其中王柏《行状》、吴师道《代请立北山书院文》、《(成化)金华府志》及《金华先民传》记载相同,为“《大学发挥》十四卷,《中庸发挥》八卷,《大传发挥》二卷,《易启蒙发挥》二卷,《太极通书西铭发挥》三卷;《近思录发挥》未校正,《语孟发挥》未脱稿”。何基文集,《行状》、《代请立北山书院文》及《金华先民传》均作十卷,《宋史》《宋史新编》、《宋元学案》、《理学宗传》、《金华府志》等则作三十卷。这些著作,《经义考》皆曰未见。《宋史》、《宋史新编》、《金华贤达传》、《理学宗传》、《理学宗传辩证》、《历代名儒传》等所录何基著作均未标明卷数,也未著录《语孟发挥》。清·胡凤丹整理何基诗文,编成《何北山先生遗集》(以下简称《遗集》),此书《续修四库全书》已收录,为据民国四年补刻金华丛书本影印本;《宋元学案补遗》中录有《何文定语》、《读论孟集注》等。下文据现今可见的何基著作,对其创作特点略作叙述:
1、解释发挥师说,得其旨而不泥于字句。
何基“平时不著述,惟研究考亭之遗书,兀兀穷年,不知老之已至”(《行状》P674),认为“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论”。其著述虽基本亡佚,但从标题可见大抵为发挥师说之作。何基在《朱子系辞发挥序》中说:“然(《周易本义》)其辞尚简严,未能尽达也。因编阅《文集》、《语录》诸书,凡讲辨及此者,随义条附于《本义》之后,首尾毕备,毫析缕解,疑义罔不冰释,标曰《朱子系辞发挥》” 。由此可推测其书创作体例;此外,《永乐大典》中尚有两则引文,均为引《朱子语类》之语,解说《周易·系辞》。其弟子王柏谓何基:“纂辑朱子之绪论,羽翼朱子之成书,不敢自加一字,而条理灿然,群疑尽释”(《遗集》卷四)。由此推测,何基的诸多发挥之作,大抵如此。
其《读论孟集注》,是对朱熹学说的发挥阐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拘泥于词章训诂,就其中难解之处进行阐发,简洁精当。何基继承朱熹的思想和解说方式,或就其部分观点展开论说,或就其中所引诸家之说进行论述。如对“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熹引洪氏“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之说,以为“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何基先解说“文灭其质者,虚文胜而实德亡也;质胜而野者,有实行而无节文也”;再将其扩展到“圣贤之有见成之条法,不考之则无以为人道之方;事物有当然之至理,不穷之无以为明善之要”;然后具体到日常的行为规范中:“故虽尽力于孝悌谨信待人接物之间,而不知毫厘之差,千里之谬”。阐述详尽精微,将朱子的思想深化细化,以警戒世人。其《解释朱子斋居感兴诗二十首》(《遗集》卷三),或分析朱子诗的结构层次、内容主旨,或点出典故出处及朱子深意,或佐以史实,对朱熹诗中的义理多有拓展。
何基虽然恪守师说,却并不囿于字句,而是参悟朱子之旨,对于朱熹的有些观点,也有少许更正之处。如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则,朱熹解释说:“愠,含怒意”。何基则委婉的说:“愠作含怒意,固下得轻,然终有怒字在,不见君子气象”,并举“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为例,认为南风不能使民怒,但令人闷,因此训“愠”为“闷”,和下文程子“不见是而无闷”之意合(《读论孟集注》);其《解释朱子斋居感兴诗二十首》的第一首,认为朱子“诸说推之太过”,并引蔡仲觉说:“此篇若强揠作太极说,则一章语脉皆贯穿不来,此等言语滉瀁,最说理之大病也。”后人曾谓朱熹不墨守程子而尽得其旨,何基对朱熹学说的继承,亦是此类。
2、以诗文载道,有为而作,寄托言志。
何基将圣人之言融入日常言行,澹泊名利,绝意世营。其诗文多是载道之文,藉以寓志。何基之文12篇(《遗集》卷一),包括序、铭、书信、辞牍等,多为应用性文体,基本是载道之文。或劝勉他人砥砺德行:如《鲁斋箴》因王柏斋名,勉励他学习曾参,从事于笃实坚苦之学;《潜夫井铭》结合井卦,从井德入手,将井与人修德相联系,认为“惟泉有源,其乘罔极;惟德有本,其进无敌”。或自言澹泊隐逸之志:三篇《辞牍》,一再辞官不仕,语意甚坚。何基的诗(《遗集》卷二)也多以诗言志,有为而发。如《暮春感兴》中“静中观物化,胸次得浩养”、“一私尽消融,万理悉照朗”,认为应该在宁静的自然中观照自我,去除一己私意,体悟天道事理;《缴回太守赵庸斋照牒》中“自分终身守环堵,不将一步出盘溪”,示隐逸之志;《宽儿辈》、《杂诗》、《题徐伯光真》等,则引用圣人典故以自励。
当然,何基也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之作,但大多是借高洁之物寄托自己的高洁品行。如《和吴巽之石菖蒲》,认为菖蒲具有“节老叶愈劲,色定枝不妍”之质,因而“心清境自胜,何必幽涧边”;“也应高洁难为对,独有修篁是可人”(《夹竹梅》)、“夜色窥人冷,梅花何处香”(《寒夜寄友》)、“万卷诗书真活计,一山梅竹自清风”(《宽儿辈》)等,以竹、梅自况,表现其高洁品行;其《春晚郊行》:“村烟澹澹日沈西,岸柳阴阴水拍堤。江上晚风吹树急,落红满地鹧鸪蹄”,通篇写景,其实也是通过对宁静的乡村生活和闲静的自然风光的描述,表现了对澹泊无求,隐居求志生活由衷的喜爱。
何基的诗文,表达了自己隐居求志、无意功名的思想追求,说明了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和为圣之法,也将自己的理学观融入其中,却并不枯燥说理,而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周边事物、景观之中,流畅自然,“从容闲雅,皆自胸中流出,殊无雕琢辛苦之态”。
何基终身致力于性命之学,为人“淳固笃实,絶类汉儒”,认为应当去除一己之私意,以洞察事物当然之至理,在日常的言行中实践圣人的教训,使得思想澄明,道德日进;为学谨慎踏实,确守师训,却并不是盲目的重复,对朱熹有些观点并不完全赞同,而能深得朱子之旨。他的思想充分体现在创作中,平生致力于发挥师说,诗文也多是寄托言志之作。何基弟子继承发展了他的思想主张,成为朱学在金华的嫡传。后世论者认为“朱子之后,推何基为正传”(《钦定国子监志》卷五十三),并“以何王金许为朱学之世嫡,且号其郡为小邹鲁”,可见其于朱学、世道人心,功劳不小。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书店,1987.
[2](明)解縉等.《永樂大典》,據嘉靖抄本影印[M].中華書局,1960.
[3].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高云萍.北山学派研究[C].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1).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何基作为朱熹的再传弟子,北山学派的创始人,在继承和发扬朱学上功不可没。浙江大学高云萍在其博士论文《北山学派研究》中,对何基的生平、思想作了一定的介绍,而对其著述情况及特点则较少涉及,因此,文章拟对其著述情况略作简述。
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生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卒于咸淳四年(1268)。少年师事朱熹弟子黃榦,尽得其传。曾被诏为婺州学教授、丽泽书院山长、使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后改承务郎,主管西岳庙,何基皆力辞不受,隐居于北山盘溪之上,学者称北山先生。殁后,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文定。生平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南宋书》、《金华府志》、《金华县志》、《理学宗传》、《宋元学案》等,而以其弟子王柏所撰《何北山先生行状》(以下简称《行状》)最为详尽。
关于何基的著述情况,各书记载颇有出入:其中王柏《行状》、吴师道《代请立北山书院文》、《(成化)金华府志》及《金华先民传》记载相同,为“《大学发挥》十四卷,《中庸发挥》八卷,《大传发挥》二卷,《易启蒙发挥》二卷,《太极通书西铭发挥》三卷;《近思录发挥》未校正,《语孟发挥》未脱稿”。何基文集,《行状》、《代请立北山书院文》及《金华先民传》均作十卷,《宋史》《宋史新编》、《宋元学案》、《理学宗传》、《金华府志》等则作三十卷。这些著作,《经义考》皆曰未见。《宋史》、《宋史新编》、《金华贤达传》、《理学宗传》、《理学宗传辩证》、《历代名儒传》等所录何基著作均未标明卷数,也未著录《语孟发挥》。清·胡凤丹整理何基诗文,编成《何北山先生遗集》(以下简称《遗集》),此书《续修四库全书》已收录,为据民国四年补刻金华丛书本影印本;《宋元学案补遗》中录有《何文定语》、《读论孟集注》等。下文据现今可见的何基著作,对其创作特点略作叙述:
1、解释发挥师说,得其旨而不泥于字句。
何基“平时不著述,惟研究考亭之遗书,兀兀穷年,不知老之已至”(《行状》P674),认为“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论”。其著述虽基本亡佚,但从标题可见大抵为发挥师说之作。何基在《朱子系辞发挥序》中说:“然(《周易本义》)其辞尚简严,未能尽达也。因编阅《文集》、《语录》诸书,凡讲辨及此者,随义条附于《本义》之后,首尾毕备,毫析缕解,疑义罔不冰释,标曰《朱子系辞发挥》” 。由此可推测其书创作体例;此外,《永乐大典》中尚有两则引文,均为引《朱子语类》之语,解说《周易·系辞》。其弟子王柏谓何基:“纂辑朱子之绪论,羽翼朱子之成书,不敢自加一字,而条理灿然,群疑尽释”(《遗集》卷四)。由此推测,何基的诸多发挥之作,大抵如此。
其《读论孟集注》,是对朱熹学说的发挥阐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拘泥于词章训诂,就其中难解之处进行阐发,简洁精当。何基继承朱熹的思想和解说方式,或就其部分观点展开论说,或就其中所引诸家之说进行论述。如对“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熹引洪氏“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之说,以为“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何基先解说“文灭其质者,虚文胜而实德亡也;质胜而野者,有实行而无节文也”;再将其扩展到“圣贤之有见成之条法,不考之则无以为人道之方;事物有当然之至理,不穷之无以为明善之要”;然后具体到日常的行为规范中:“故虽尽力于孝悌谨信待人接物之间,而不知毫厘之差,千里之谬”。阐述详尽精微,将朱子的思想深化细化,以警戒世人。其《解释朱子斋居感兴诗二十首》(《遗集》卷三),或分析朱子诗的结构层次、内容主旨,或点出典故出处及朱子深意,或佐以史实,对朱熹诗中的义理多有拓展。
何基虽然恪守师说,却并不囿于字句,而是参悟朱子之旨,对于朱熹的有些观点,也有少许更正之处。如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则,朱熹解释说:“愠,含怒意”。何基则委婉的说:“愠作含怒意,固下得轻,然终有怒字在,不见君子气象”,并举“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为例,认为南风不能使民怒,但令人闷,因此训“愠”为“闷”,和下文程子“不见是而无闷”之意合(《读论孟集注》);其《解释朱子斋居感兴诗二十首》的第一首,认为朱子“诸说推之太过”,并引蔡仲觉说:“此篇若强揠作太极说,则一章语脉皆贯穿不来,此等言语滉瀁,最说理之大病也。”后人曾谓朱熹不墨守程子而尽得其旨,何基对朱熹学说的继承,亦是此类。
2、以诗文载道,有为而作,寄托言志。
何基将圣人之言融入日常言行,澹泊名利,绝意世营。其诗文多是载道之文,藉以寓志。何基之文12篇(《遗集》卷一),包括序、铭、书信、辞牍等,多为应用性文体,基本是载道之文。或劝勉他人砥砺德行:如《鲁斋箴》因王柏斋名,勉励他学习曾参,从事于笃实坚苦之学;《潜夫井铭》结合井卦,从井德入手,将井与人修德相联系,认为“惟泉有源,其乘罔极;惟德有本,其进无敌”。或自言澹泊隐逸之志:三篇《辞牍》,一再辞官不仕,语意甚坚。何基的诗(《遗集》卷二)也多以诗言志,有为而发。如《暮春感兴》中“静中观物化,胸次得浩养”、“一私尽消融,万理悉照朗”,认为应该在宁静的自然中观照自我,去除一己私意,体悟天道事理;《缴回太守赵庸斋照牒》中“自分终身守环堵,不将一步出盘溪”,示隐逸之志;《宽儿辈》、《杂诗》、《题徐伯光真》等,则引用圣人典故以自励。
当然,何基也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之作,但大多是借高洁之物寄托自己的高洁品行。如《和吴巽之石菖蒲》,认为菖蒲具有“节老叶愈劲,色定枝不妍”之质,因而“心清境自胜,何必幽涧边”;“也应高洁难为对,独有修篁是可人”(《夹竹梅》)、“夜色窥人冷,梅花何处香”(《寒夜寄友》)、“万卷诗书真活计,一山梅竹自清风”(《宽儿辈》)等,以竹、梅自况,表现其高洁品行;其《春晚郊行》:“村烟澹澹日沈西,岸柳阴阴水拍堤。江上晚风吹树急,落红满地鹧鸪蹄”,通篇写景,其实也是通过对宁静的乡村生活和闲静的自然风光的描述,表现了对澹泊无求,隐居求志生活由衷的喜爱。
何基的诗文,表达了自己隐居求志、无意功名的思想追求,说明了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和为圣之法,也将自己的理学观融入其中,却并不枯燥说理,而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周边事物、景观之中,流畅自然,“从容闲雅,皆自胸中流出,殊无雕琢辛苦之态”。
何基终身致力于性命之学,为人“淳固笃实,絶类汉儒”,认为应当去除一己之私意,以洞察事物当然之至理,在日常的言行中实践圣人的教训,使得思想澄明,道德日进;为学谨慎踏实,确守师训,却并不是盲目的重复,对朱熹有些观点并不完全赞同,而能深得朱子之旨。他的思想充分体现在创作中,平生致力于发挥师说,诗文也多是寄托言志之作。何基弟子继承发展了他的思想主张,成为朱学在金华的嫡传。后世论者认为“朱子之后,推何基为正传”(《钦定国子监志》卷五十三),并“以何王金许为朱学之世嫡,且号其郡为小邹鲁”,可见其于朱学、世道人心,功劳不小。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书店,1987.
[2](明)解縉等.《永樂大典》,據嘉靖抄本影印[M].中華書局,1960.
[3].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高云萍.北山学派研究[C].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1).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