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讨论B超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B超常规检查方法对胆总管结石进行定性诊断,探讨诊断结果。结果 80例经手术证实的胆总管结石,75例手术前被B超正确诊断,检出率为94%。结论 B超对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B超;胆总管结石;诊断;胆总管扩张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84-02
胆总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高,约占胆系结石的20.1%左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胆总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胆总管结石可以是原发的,即在胆总管内形成;也可以是继发的,即来源于肝内胆管或是胆囊内的结石。肝外胆管一般呈不同程度扩张,其内可充满胆色素性的泥沙样结石,亦可见一枚至数枚球形或铸型柱状混合性结石。急性发作时可引起阻塞性黄疸和化脓性胆管炎。出现腹痛,高热,寒战,及黄疸即夏柯综合症。重症病例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全身情况可迅速恶化,以致死亡。本文对80例患者进行B超临床诊断,评价B超的诊断作用,为临床选择检查治疗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80例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平均55岁;出现发热15例,黄疸19例,80例均出现腹痛;单发结石60例,多发结石20例;结石大小约10~18mm,有结石的胆管都扩张,胆总管内径大于10mm 占96%。
1.2 B超检查方法
1.2.1使用仪器使用迈瑞DC-3T数字超声诊断仪检查
1.2.2检查方法 采用(1)仰卧位:这是观察腹部最常用的体位。病人舒适,检查方便,效果较好。缺点是有时胃肠内气体会移动于腹前壁,以致影响对后方胆系结构的观察。(2)左侧卧位:仰卧位后将身体右侧垫高,是身体与床面成30度,探头仍与腹壁垂直扫查。该体位配合深吸气动作使肝脏和胆囊向左下移动,扩大了肝脏,胆囊作为超声窗的作用,减少了胃肠气体的干扰,并使胆管从门脉右前位旋转至门脉正前方,从而提高了肝外胆管的显示率,并且有利于发现胆囊颈部结石以及追踪肝外胆管中下段病变,石胆系检查中的一种常用体位,(3)胸膝卧位可使肠气向背侧移动,对探察胆总管有帮助,也可能使胆囊颈部或胆总管远端结石发生移动。探察胆总管时,常需要对探头适当加压扫查饮水充盈的胃窦和十二指肠,可以显著提高其显示率。另外胆道系统超声检查的体位,需要根据检查中的声像图所见随时调整,因患者的情况差别、病变部位不同,依据实际情况选取最佳体位,只要能清楚显示观察目标,即为合适体位 。在肋间、肋下等区域扫查,观察并记录胆总管内径、胆管结石数量和大小、胆囊大小及囊内情况。最后通过全面分析病例资料、治疗过程及影像表现,探讨误诊漏诊的原因与对策。
2结果
80例患者经B超确诊为胆总管结石75例,5例B超仅提示胆总管扩张而未发现结石。在这80例中,结石分布情况:肝外胆管上段结石55例,下段25例。结石大小:最大者约14 mm×6mm,最小者约5 mm×23mm。胆总管内径:0.9~1.0 cm 40例,1.0~1.5 cm 9例,1.5 cm以上11例,胆总管内径最大达2.5 cm。确诊胆总管结石病例中80例经手术治疗后取净结石,患者配合良好,均未再发腹痛、发热伴黄疽患者取石术后逐渐消退,复查B超均未见结石。
3讨论
胆总管结石系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多数是由于肝内胆管弯曲度大,肝细胞所生成的胆汁在肝内胆管中流动速度缓慢,造成肝内胆管内胆汁排除不畅,淤积而形成结石,多数为原发性色素性结石。这些结石由于其与周围组织或胆汁的声阻抗不同,使其形成强回声,并易被B超所发现。在本组病例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运动量大小相关。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潴留时间延长,胆石病的发病率随之增加,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将近50岁,正好说明了这一情况。
据报道,B超对于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因B超为无创性检查,且价格便宜,检查方便,被认为是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
B超在诊断过程中(1)有结石的胆总管一般都扩张,胆管壁显示增厚,回声增强。(2)胆管腔内有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强回声光团与管壁间有分界,其后出现声影,管壁增厚。但胆总管下端常因受胃肠道气体的干扰而使检查准确率降低,所以必须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一定要求患者查前禁食10 h以上,检查时间以上午为佳。如肠道气体较多,给予清洁灌肠可以减少结肠肝区气体的干扰。检查中要注意手法,要多部位、多体位、多角度检查。
随着B超仪器的发展和B超医生检测水平的提高,胆总管结石的B超诊断成为简单而又准确的方法。本组经手术证实的80例病例中,75例被B超检出,其检出率为94%。比国内周永昌、郭万学所报道的80%较高。总之,本资料表明,B超不仅能提示结石的大小、形态、数量等,并且结石的声象图特征与其成分结构有一定相关,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能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富京山,左文莉.全身超声诊断学.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7.
2. 韩兴权,万登敏,刘玲,等.超声在肝外胆管石定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8):610-612.
3.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7.
4.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54.
5. 岳树强,李开宗,窦科峰,等.胆总管结石阴性探查原因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599-600.
6. 凌文哲,郝宏毅,陈大治.B超、CT、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评价.宁夏医学杂志,2006,28(4):301-302.
7.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7-258.
(责任审校:陈克利)
【关键词】 B超;胆总管结石;诊断;胆总管扩张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84-02
胆总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高,约占胆系结石的20.1%左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胆总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胆总管结石可以是原发的,即在胆总管内形成;也可以是继发的,即来源于肝内胆管或是胆囊内的结石。肝外胆管一般呈不同程度扩张,其内可充满胆色素性的泥沙样结石,亦可见一枚至数枚球形或铸型柱状混合性结石。急性发作时可引起阻塞性黄疸和化脓性胆管炎。出现腹痛,高热,寒战,及黄疸即夏柯综合症。重症病例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全身情况可迅速恶化,以致死亡。本文对80例患者进行B超临床诊断,评价B超的诊断作用,为临床选择检查治疗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80例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平均55岁;出现发热15例,黄疸19例,80例均出现腹痛;单发结石60例,多发结石20例;结石大小约10~18mm,有结石的胆管都扩张,胆总管内径大于10mm 占96%。
1.2 B超检查方法
1.2.1使用仪器使用迈瑞DC-3T数字超声诊断仪检查
1.2.2检查方法 采用(1)仰卧位:这是观察腹部最常用的体位。病人舒适,检查方便,效果较好。缺点是有时胃肠内气体会移动于腹前壁,以致影响对后方胆系结构的观察。(2)左侧卧位:仰卧位后将身体右侧垫高,是身体与床面成30度,探头仍与腹壁垂直扫查。该体位配合深吸气动作使肝脏和胆囊向左下移动,扩大了肝脏,胆囊作为超声窗的作用,减少了胃肠气体的干扰,并使胆管从门脉右前位旋转至门脉正前方,从而提高了肝外胆管的显示率,并且有利于发现胆囊颈部结石以及追踪肝外胆管中下段病变,石胆系检查中的一种常用体位,(3)胸膝卧位可使肠气向背侧移动,对探察胆总管有帮助,也可能使胆囊颈部或胆总管远端结石发生移动。探察胆总管时,常需要对探头适当加压扫查饮水充盈的胃窦和十二指肠,可以显著提高其显示率。另外胆道系统超声检查的体位,需要根据检查中的声像图所见随时调整,因患者的情况差别、病变部位不同,依据实际情况选取最佳体位,只要能清楚显示观察目标,即为合适体位 。在肋间、肋下等区域扫查,观察并记录胆总管内径、胆管结石数量和大小、胆囊大小及囊内情况。最后通过全面分析病例资料、治疗过程及影像表现,探讨误诊漏诊的原因与对策。
2结果
80例患者经B超确诊为胆总管结石75例,5例B超仅提示胆总管扩张而未发现结石。在这80例中,结石分布情况:肝外胆管上段结石55例,下段25例。结石大小:最大者约14 mm×6mm,最小者约5 mm×23mm。胆总管内径:0.9~1.0 cm 40例,1.0~1.5 cm 9例,1.5 cm以上11例,胆总管内径最大达2.5 cm。确诊胆总管结石病例中80例经手术治疗后取净结石,患者配合良好,均未再发腹痛、发热伴黄疽患者取石术后逐渐消退,复查B超均未见结石。
3讨论
胆总管结石系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多数是由于肝内胆管弯曲度大,肝细胞所生成的胆汁在肝内胆管中流动速度缓慢,造成肝内胆管内胆汁排除不畅,淤积而形成结石,多数为原发性色素性结石。这些结石由于其与周围组织或胆汁的声阻抗不同,使其形成强回声,并易被B超所发现。在本组病例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运动量大小相关。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潴留时间延长,胆石病的发病率随之增加,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将近50岁,正好说明了这一情况。
据报道,B超对于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因B超为无创性检查,且价格便宜,检查方便,被认为是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
B超在诊断过程中(1)有结石的胆总管一般都扩张,胆管壁显示增厚,回声增强。(2)胆管腔内有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强回声光团与管壁间有分界,其后出现声影,管壁增厚。但胆总管下端常因受胃肠道气体的干扰而使检查准确率降低,所以必须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一定要求患者查前禁食10 h以上,检查时间以上午为佳。如肠道气体较多,给予清洁灌肠可以减少结肠肝区气体的干扰。检查中要注意手法,要多部位、多体位、多角度检查。
随着B超仪器的发展和B超医生检测水平的提高,胆总管结石的B超诊断成为简单而又准确的方法。本组经手术证实的80例病例中,75例被B超检出,其检出率为94%。比国内周永昌、郭万学所报道的80%较高。总之,本资料表明,B超不仅能提示结石的大小、形态、数量等,并且结石的声象图特征与其成分结构有一定相关,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能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富京山,左文莉.全身超声诊断学.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7.
2. 韩兴权,万登敏,刘玲,等.超声在肝外胆管石定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8):610-612.
3.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7.
4.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54.
5. 岳树强,李开宗,窦科峰,等.胆总管结石阴性探查原因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599-600.
6. 凌文哲,郝宏毅,陈大治.B超、CT、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评价.宁夏医学杂志,2006,28(4):301-302.
7.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7-258.
(责任审校:陈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