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与实现路径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w1234567890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其相应的内容的教授,从而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操,培养其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等。并且可以通过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增加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作品比例,加强对相关作品的背景和人物生平的介绍,以及大学语文教师以身作则等路径保证这些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语文 思想教育 高校教育
  引言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大学语文不仅要承担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当然,大学语文并不是思想教育课程,其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同思想教育相关的材料。大学语文课堂讲授的是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结晶,包含着自古以来人类的优良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存在,大学生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这些代表着人类优良文化传统的文章的学习,在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同样也会使自己的思想同其中的人物或论述产生共鸣,从而对其产生思想教育的作用。[1]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讲,由于社会风气以及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及其自身的原因,很多大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待人刻薄势利,自私冷漠,个人中心主义严重
  很多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个人中心主义严重,缺乏换位思考能力。这些学生因为不顾及他人利益,而且缺乏从长远从集体利益出发处理问题的习惯,因此鼠目寸光,计较个人蝇头小利的得失,对他人的态度以是否能取得可见的暂时利益为导向。因此趋炎附势,为人刻薄势利,自私冷漠。这样的学生必然遭到同学甚至老师的厌恶和抵制,导致其周边人际关系紧张,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而且会对其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形成严重的障碍。
  (二)思想颓废怯懦,自抛自弃
  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大学生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畏难退缩。而这样的结果又会导致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断失败,从而产生深深的挫折感。在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失败和挫折的情况下,其往往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法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甚至由此自抛自弃,不思进取。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其不愿意继续努力,从而有意识地放纵自己,过着颓废的生活。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其看不到困难和挫折的普遍性及暂时性,过高地估计失败的可能,而丧失了必要的进取心。这种思想上的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使其几乎丧失了不断进步的可能。
  (三)缺乏对集体和国家及民族的归属感
  人作为社会动物,必然依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这些社会关系由于利益的驱使,最终会形成一个个的利益集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集体的由来。某种程度上,个人的价值必须依附于某一集体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对自己依附的集体产生相应的归属感乃至荣誉感是个人得以顺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爱国爱家等集体思想的根源。但是,很多大学生在个人中心主义以及短期利益的驱使下,认为集体利益同自己毫无关系,对集体事务毫不关心,更不用说虚无缥缈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民族主义精神了。存在此类思想问题的学生,必然得不到集体的认可和支持,而这种认可和支持对于其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四)拜金主义思想严重,传统美德沦丧
  中国传统上讲究忠孝、仁爱、守信等。但是在很多大学生眼中,这些传统美德都是封建糟粕,只有拜金主义才真正符合其“一切向前看”的价值观。因此,不少大学生为了一点微小的经济利益可以丝毫不顾及同学之间的友情,不顾及自己信誉的丧失,从而为此作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具有这种思想的大学生,其毫无道德底线,稍有不慎即会滑下堕落的深渊。
  二、大学语文思想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针对上述大学生存在的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其相应的内容的教授,从而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其具体体现如下所述。
  (一)有利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高尚情操的培养
  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其本身同时即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所以在这些作者的作品中,往往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尚情操。如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其代表作《离骚》《国殇》等,其中饱含的忧国忧民之情感人至深;北宋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座右铭;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所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不顾身;还有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对祖国饱含的热情,鲁迅在《阿Q正传》里对普通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凉等。这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学家们通过其娴熟的语言运用使之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大学语文通过对学生进行这些文学作品的教育,即能使学生在欣赏其语言技巧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高尚情操的影响,使其明白自私狭隘的个人中心主义的可悲,最终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确思想。
  (二)培养大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人文主义精神
  大学语文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贯彻着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人文主义精神。[2]如大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很多儒家经典,就非常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爱护。如《孟子》中,作者提倡“仁者爱人”,《论语·里仁》中则要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指出人与人交往时要贯彻关心尊重他人的“仁”的思想,对待朋友要讲究忠诚和宽容;再如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更是对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质问,体现了当时人们朴素的平等主义思想。由于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时,会将其自觉地融入到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之中,从而克服自己对待他人刻薄自私,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   (三)培养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在所有大学语文课本中都会出现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大学语文涉及到的文学素材中,随处可见这种精神的闪光。如司马迁在自己遭受腐刑厄运临身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千古名著《史记》,并写下《报任安书》,以与自己有着类似命运但决不放弃的古人自勉;《晋书·祖逖传》中,祖逖为了实现自己北伐中原的理想,每天天不亮即“闻鸡起舞”,最终成为东晋名将的典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屡次革命失败,仍愈挫愈奋,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临终之时仍念念不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事迹等。在学习这些与大学语文有关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自然地被作者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思想所感动,并能自觉地将其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参照,从而发现自己所经受的挫折和失败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而其由于这些挫折和失败产生的灰心丧气、怯懦退缩,甚至自抛自弃的行为是多么可笑。这种思想上的改变,会使其迅速克服之前的畏难情绪,并以这些伟人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逐渐养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优秀品德。
  三、大学语文思想教育的具体路径
  从理论上讲,大学语文具有上述的一系列思想教育的功能,但要使这些功能起到实在的作用,则必须寻找实现这些功能的具体路径,这些具体路径如下所述。
  (一)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增加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作品的比例
  大学语文之所以能具有相应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各种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文学作品。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思想教育功能,就有必要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增加具有较好的思想教育功能的文学作品。[3]这是大学语文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基础,只有在大量的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文学作品的讲授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对其中包含的优秀的思想得以充分了解,并对其自觉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加强对相关作品的背景和人物生平的介绍
  虽然说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语文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这并不是其唯一的功能,思想道德教育同样是大学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将其上成纯粹的语言技巧课或文学鉴赏课,而应加强对相关文学作品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进行重点介绍。如在讲授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即应对《报任安书》写作时司马迁本人受腐刑仍坚持写作《史记》的背景资料进行详细讲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报任安书》中涉及到的内容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使学生对司马迁在写这篇文章时所具有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意志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高尚思想情操往往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中才能显示其伟大,要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以此为榜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有必要在大学语文讲授的过程中,加强对相关作品的背景和人物生平的介绍。
  (三)大学语文教师以身作则
  对于学生来说,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能对其产生相应的思想教育功能,但其毕竟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大的距离,而大学语文教师则必须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地讲授,其行为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师通过讲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则,首先自己要以相应的思想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没有任何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的大学语文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语
  参考文献
  [1]宫淑芝.发挥大学语文优势进行思想教育[J].文学教育,2010(08).
  [2]刘显.略论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之关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4).
  [3]秦朝晖,傅书华.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
其他文献
随着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兴起,如何针对微博数据进行产品命名实体识别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实现舆情监督和商业智能的基础.传统的命名实体识别技术没有考
摘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作品倡导带有散文诗化风格的语言,其文风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了伍尔夫小说的表现手法与创作意象,伍尔夫通过对话的节奏感与诗化语言的叙述方式,揭示了小说中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所以伍尔夫把对主人公脑海里的意象空间作为创作描写的重点,意识流的创作思维在和谐中构建了时间与空间完美融合。  关键词: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诗化语言象征  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的
广西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不仅拥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在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广西大力发展文化资源产业的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广西特有的少数民
通过风速测定仪检测,第一阶段爆破出碴期间,掌子面风速可达1.2m/s;第二阶段爆破出碴期间,目前掌子面风速可达1.0m/s,其中9#车行横洞风速可达1.45m/s,左洞射流洞段风速可达2.4
藏书票作为一种载体,源自西方的藏书文化传统,是依附于图书而衍生出的艺术作品,是寄托了图书收藏者主观愿望的表现物,是读书人爱书的一种标记,同时也是图书馆文化底蕴的显现
摘要:本文对引《诗》论《诗》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论语》引《诗》论《诗》有其独到之处,而用途则主要为表达社会理想,阐述学问之道,明修身履德之义,批判规谏及表达试论观念。  关键词:《论语》 引《诗》 论《诗》 用途  引言  《诗经》是儒家的经典,是孔子教授弟子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被认为是《诗》学研究的第一人,仅就《论语》而言,引《诗》论《诗》多达二十章。朱自清先生认为,著述引《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