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国古代的预言之书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200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易》其书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文献,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说它神秘,大概是因为它曾经是一部卜筮之书,而它在中国文献典籍中所获得的尊贵地位,则应该与其儒家经典的身份密不可分,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广义的《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部分即是《周易》的本经部分,而易传(又称“十翼”)则是对本经部分的解释。易经主要有六十四卦、卦画、卦名、卦辞、三百八十四爻辞组成;易传主要有《彖辞》上下篇、《象辞》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系卦》《说卦》《杂卦》十篇组成,合称“十翼”。《彖辞》部分主要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及卦辞;《象辞》部分主要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及爻辞;《系辞》部分乃是对易经的通论,总结了易经部分的基本思想;《文言》部分专论《乾》《坤》两卦的卦辞、爻辞的基本思想;《系卦》部分是对六十四卦排列组合顺序的说明;《说卦》部分乃是记述八卦所象征的各类事务及其基本原理、变化等;《杂卦》在于说明各卦之间的关系。《周易》以这样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明代《三才图会》插画《伏羲八卦方位之图》
↓《分类合璧图像句解君臣故事》中的《伏羲画卦》,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刊。

  普遍认为《周易》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17世纪开始,《周易》也被介绍到西方,太极、理、气观及辩证法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对西方影响深远。卜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


  《周易》原理
  《周易》以阴爻和阳爻为基本元素,用“--”与“-”两个符号来排列组合成八种基本图像,分别为“”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象征天地万物,蕴含着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以及数千年沉淀、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谐意识。
现存最早的《周易》抄本之一,长30cm,宽21.5cm,抄写年代约在汉文帝初年,字体为较规范的汉隶,湖南省博物馆藏。

  古人用《周易》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目的在于上通天理,下顺人情,化成天下。《系辞·下》曾对卦象的创制进行了解释:“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谈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观象”和“取法”。观象,是指视觉对物象和天象之观察。“取法”则被认为是在观察之后对“象”的理解和效法。按照《周易正义》的注疏所言,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可见卦象取象之大;而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则是体现了卦象的取法精细入微,这样事无巨细,皆纳入卦象之中。所谓“近取诸身”,《周易正义》认为是耳、目、鼻、口之属,而“远取诸物”则是风、雷、山、泽之类,这样事物不论远近,皆可取法。当然取象并不是简单地描画一个“象”,它还必须将人类的主观意识灌注入所取之象中。
  《周易》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自然有其结构意义。首先是整体性,也就是说每一卦都是从卦象整体上来考虑其意义的,而不仅仅是根据其中具体的爻象来考虑吉凶祸福,如《随》卦,其彖辞说:“元亨,利贞,无咎。”这就是对整个卦象的占断评价而得出的结果,而不是根据下面的每一爻得出的。其次是转换性,即每一卦都是通过阴阳二爻排列组合而成,爻象的转换产生不同的卦象,由是产生不同的意义,如“既济卦”和“未济卦”,因为爻象阴阳刚好相反,其意义也是相反的。第三是自我调整性,由于《周易》是观象取意,图像为相似符或者标示符,其形象性强,表意模糊,所以灵活性大,能不断融入新的意义内容。
伏羲
其他文献
摘要:利用河北、安徽、江西等地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要素融合配置、功能合联、联盟共治和利益联结机制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要素融合配置、功能合联、联盟共治和利益联结机制与联合体绩效正相关,但要素融合配置效应不显著。检验结果还表明,联合体负责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财政支农政策与联合体绩效显著正相关,联合体土地经营规模与联合体绩效呈倒“U”形关系。由
摘要:以幸香、桃熏、鬼怒甘、法兰地等4个草莓品种为试验材料,将其种植在宁夏地区日光温室内,比较其生长特性、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幸香草莓光合性能优于其他品种,品质相对最好,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性物、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600.9 mg/kg、12.89%、10.3%、0.468%,糖酸比为22.11,硬度为0.40 kg/cm2,产量相对较高,为41 925.36 kg/hm
时间:2016年10月15日至11月13日  地点:成都当代美术馆  展览将展出艺术家董健近期持续进行的实验艺术项目“光的皴法”,参展的作品包括纸本手稿、绘画作品、装置作品和影像作品。本次展览也是成都当代美术馆“艺术科研室”计划在2016年的实验项目。“艺术科研室”是成都当代美术馆自2015年发起的青年艺术家扶植项目,通过搭建一个实验项目展示平台,为青年艺术家免费提供场地支持。
摘要:旨在采用匀浆法优化葛根淀粉提取工艺并同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回收其水提液中的总异黄酮。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葛根淀粉的提取条件,同时考察葛根总异黄酮的溶出效果,最后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富集回收匀浆提取液中的总异黄酮。结果表明,用匀浆法提取葛根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8 mL ∶ 1 g、匀浆时间30 s,洗涤时的液料比为6 mL ∶ 1 g,在此条件下淀粉的收率为(18.58±0.26)
汉画像石呈现出的另一番景象—神仙世界可谓千姿百态、雄奇瑰丽。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有传说中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还有三足鸟、九尾狐、灵芝、麒麟、羽人等。为了死后能够得道升仙,充满想象力的先民把龙、虎、鹿等神奇动物作为升仙的骑乘工具。刻有这些内容的汉画像石,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
摘要:我国现有空间规划种类众多、体系复杂、空间重叠缺乏协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必须首先破解空间规划冲突难题。以丰县现行空间规划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其差异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各类规划的冲突,剖析冲突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协调措施。结果表明,丰县建设用地指标完成度不高,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现行空间规划在规划职能、规划指标、规划期限、规划发展目标、规划空间利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以空间利用冲突
法国艺术家Maud Vantours喜欢将纸作为唯一的材料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作品和层叠画面。在每次创作中,艺术家都要精心雕刻数百纸张片,而后将它们一张一张地叠在一起,并且通过颜色和光线之间的相互作用营造出立体空间感。  Vantours的3D纸片艺术所呈现出来的品质和特征完全超越了人们对创作媒介的传统概念。裁剪过的彩色纸片小心翼翼地重叠,形成巨大的色素圆池,深不见底;有角度且对称的图案是由艺术家精心
佛教于东汉时期由印度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它所信仰的教义、崇拜的偶像以及为表现宗教的教义而制作的雕塑、绘画等都来源于印度。但是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在印度已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并由佛教的中心地向全印度传播,再由印度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在这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佛教的教义在发展和完善,佛教艺术也在各地不断产生变化,当佛教艺术由北印度经过中亚地区,传入我国西部的新疆一带时,根据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其自主治理绩效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农户的灌溉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自主治理绩效与群体异质性、用水者规模等制度安排的关系密切。根据湖北省105个自然村1 549户农户的分层随机抽样数据,在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用水者规模门槛回归模型分析群体异质性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自主治理绩效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规模村落
摘要:科技是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凭借技术、人才优势,在产业扶贫实践中探索出“科技支撑、多方联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凝练出促进甘薯产业增值增效的基本经验。然而,科技支撑产业扶贫也存在技术主体供需失调、技术项目运行方式单一、贫困户技术采纳内生性能力弱、产业主体利益联结松散等问题,限制了产业扶贫效果。提出提升农业科技供给能力,形成多元扶贫机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