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的教师注重知识体系的梳理,给学生完整的历史概念,帮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历史知识;有的教师把着力点放在练习转化上,强调熟能生巧;也有的教师侧重于课堂或课后的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其实我们更应该把重心放在历史课堂上,想方设法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怎样才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历史学科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在提高趣味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深藏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益智故事,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军旅画卷,一位位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哪一点不能引发学生对浩瀚历史海洋的探寻与思索呢?只要使用恰当,每一节课都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始于课堂但不终于课后”。
记得我给七年级新生上第一节历史课在做自我介绍时,我把自己的姓名写在黑板上,学生看到后立刻议论起来,我因势利导,微笑着说:“看来大家对我的姓‘司’很感兴趣啊!那么,请你们说说你们的想法吧。”“我知道历史上有一位大史学家司马迁和老师一个姓。”“老师,我知道砸缸的那个人司马光也姓司。”“还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有司马懿……”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被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待大家安静之后,我缓缓地说:“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历史人物很多,掌握的历史知识很丰富。”同学们一听表扬自己呢,一个个兴高采烈,我话锋一转:“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你们列举的人物并非姓司,而是复姓‘司马’,和老师并不同姓。”学生们的脸上又出现了一丝失望。我接着说:“看来,大家还需要努力,有很多未知的知识还等待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大家有没有兴趣和司老师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啊?”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有兴趣!”第一节历史课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点燃。
二、适当采用多媒体设备,增强教学效果
历史课程内容极其丰富,但大多离现实很遥远,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通过网络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比如在给八年级学生讲述《“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思路导入新课,而是播放近期日本就钓鱼岛事件挑衅中国的视频资料,看着看着,有学生就义愤填膺地站起来,大声说:“真是太可耻了!”于是,课堂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议论开来。我因势利导:“日本政府不仅没有反省历史罪行,而且把歪曲的历史灌输给下一代,否认侵华的罪行,我们作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告诉日本的中学生真实的历史。”有学生大声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把中国建设得比日本发达,看日本人还敢不敢来欺负我们。”“对,同学们说得很好。那我们又了解多少关于日本侵华的历史呢?”我抓住时机,抛出问题。学生们马上安静下来,发觉自己也没有真正了解那段历史,于是都瞪大眼睛,认真地观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室异常的安静。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深刻的体会,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国之情写在脸上,这种感情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不知要好多少倍!
三、转变课堂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这学期学校推行“探究学习 调节教学”的课堂模式,利用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對九年级学生复习《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抗美援朝的意义是什么?很多学生只是照本宣科,思维不够发散,没有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的范围中去考虑问题。于是,我就让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学生竞相回答:“给美国在战后的全球称霸政策当头一棒。”“苏联既避免了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又兵不血刃地巩固了远东战线。”“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加剧了朝鲜南北双方的对立。”“导致了中美之间20多年的对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个问题刚解决,一位思维活跃的学生站起来说:“我看新闻上说朝鲜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朝韩两国的关系,说到中日两国的关系,再说到美中的关系,再说到近两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等国际关系的话题,整个教室充满了激情,像一个国际问题座谈会,我在当中就是一个听众,开心地听着孩子们独到的见解,感觉既轻松又很有成就感。
总之,这样的课堂,学生既开拓了思维又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体现了学习主体地位。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历史学科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在提高趣味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深藏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益智故事,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军旅画卷,一位位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哪一点不能引发学生对浩瀚历史海洋的探寻与思索呢?只要使用恰当,每一节课都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始于课堂但不终于课后”。
记得我给七年级新生上第一节历史课在做自我介绍时,我把自己的姓名写在黑板上,学生看到后立刻议论起来,我因势利导,微笑着说:“看来大家对我的姓‘司’很感兴趣啊!那么,请你们说说你们的想法吧。”“我知道历史上有一位大史学家司马迁和老师一个姓。”“老师,我知道砸缸的那个人司马光也姓司。”“还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有司马懿……”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被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待大家安静之后,我缓缓地说:“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历史人物很多,掌握的历史知识很丰富。”同学们一听表扬自己呢,一个个兴高采烈,我话锋一转:“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你们列举的人物并非姓司,而是复姓‘司马’,和老师并不同姓。”学生们的脸上又出现了一丝失望。我接着说:“看来,大家还需要努力,有很多未知的知识还等待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大家有没有兴趣和司老师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啊?”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有兴趣!”第一节历史课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点燃。
二、适当采用多媒体设备,增强教学效果
历史课程内容极其丰富,但大多离现实很遥远,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通过网络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比如在给八年级学生讲述《“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思路导入新课,而是播放近期日本就钓鱼岛事件挑衅中国的视频资料,看着看着,有学生就义愤填膺地站起来,大声说:“真是太可耻了!”于是,课堂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议论开来。我因势利导:“日本政府不仅没有反省历史罪行,而且把歪曲的历史灌输给下一代,否认侵华的罪行,我们作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告诉日本的中学生真实的历史。”有学生大声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把中国建设得比日本发达,看日本人还敢不敢来欺负我们。”“对,同学们说得很好。那我们又了解多少关于日本侵华的历史呢?”我抓住时机,抛出问题。学生们马上安静下来,发觉自己也没有真正了解那段历史,于是都瞪大眼睛,认真地观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室异常的安静。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深刻的体会,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国之情写在脸上,这种感情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不知要好多少倍!
三、转变课堂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这学期学校推行“探究学习 调节教学”的课堂模式,利用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對九年级学生复习《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抗美援朝的意义是什么?很多学生只是照本宣科,思维不够发散,没有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的范围中去考虑问题。于是,我就让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学生竞相回答:“给美国在战后的全球称霸政策当头一棒。”“苏联既避免了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又兵不血刃地巩固了远东战线。”“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加剧了朝鲜南北双方的对立。”“导致了中美之间20多年的对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个问题刚解决,一位思维活跃的学生站起来说:“我看新闻上说朝鲜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朝韩两国的关系,说到中日两国的关系,再说到美中的关系,再说到近两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等国际关系的话题,整个教室充满了激情,像一个国际问题座谈会,我在当中就是一个听众,开心地听着孩子们独到的见解,感觉既轻松又很有成就感。
总之,这样的课堂,学生既开拓了思维又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体现了学习主体地位。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