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 用心拍照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共享晚霞》,2015年8月3日,市民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玲珑路的一处天桥上,欣赏绚丽的晚霞。
刘关关

  进入中新社做摄影记者之初,一心想见证大事,记录时代。然而,入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却一直在“扫街”。每逢反常天气,领导总会派新记者到街上去拍摄气象新闻照片。后来,不但具备了拍摄大型活动的能力,也获得了见证历史的机会,并逐渐喜欢上“靠天吃饭”的气象新闻摄影,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千“图”一面的气象新闻照片


  现阶段,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呈现出来的气象新闻照片大多是雷同和缺乏新意的。比如提到雾霾,往往画面中就会呈现口罩;提到酷暑,遮阳伞如约而至;每逢寒流来袭,市民定会“全副武装出行”。相比较传统媒体单幅气象新闻照片的呈现方式,新媒体动辄十几张雷同照片构成的“组照”,更拉低了气象新闻照片的平均质量。一组照片快速翻过,没有一张能够存入读者的记忆。
  而优秀的气象新闻照片,和其他任何门类的新闻照片一样,都应该能够提供让人回味、反思的瞬间。我们需要的是“一图胜千言”,而非“千图一面”。
  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数人从小接受的是文字思维教育,而照片是一种影像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都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但是传递和表达的方式又有不同。部分刚刚进入新闻摄影领域的记者,还停留在文字思维层面,因此照片显得不够有冲击力。有些气象新闻照片,新闻五要素俱全,却依旧是文字稿件的附属品,只为了补充说明文字稿而存在,没有凸显出影像的力量。
  一张优秀的照片,应该是独立于文字稿,能够自己说话的。因此,从事摄影工作,应该先要把文字思维,向影像思维转变,拍摄其气象新闻照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照片有意味,下面是我的几点考虑。

让整个画面“物尽其用”


  大多数气象新闻照片是在街头拍摄,很多街头摄影技巧以及街头元素都可以被纳入到气象新闻摄影中。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让进入画框的元素,不论是传递信息还是表达隐喻,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北京迎来雨夹雪大降温减缓入春步伐》是一张“命题作文”照片。当天,初春的北京迎来雨夹雪,大降温减缓了入春的步伐。带着这个主题,我在拍照之前思考:如何在一张照片里,表现“雨夹雪”“降温”“减缓”“入春”等元素呢?我找到一株迎春花。只有在初春才会盛开的迎春花表明了照片拍摄的季节;白色栏杆在积水里的倒影和雨伞上的白色细小冰粒,展示了“雨夹雪”的天气;减速带则含有“减缓”的隐喻;照片里走在前面的被摄者本已穿上裙子,却又在裙子外套上一件羽绒服的行为,则直观地表达了“减缓入春步伐”的主题。

使画面里的元素发生关联


  在让整个画面“物尽其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拍摄者还可以让不同的元素之間发生某种关联。
02《北京迎来雨夹雪大降温减缓入春步伐》,2016年3月24日,北京市民在雨夹雪天气中出行。雨夹雪和大降温减缓了北京入春的步伐。
03《雾霾里的鸟巢》,2014年10月9日,游客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游玩。当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预计9日下午到10日白天,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平原地区重度霾天气将持续,能见度低。
04《雾霾里的广场舞》,2016年10月19日,北京市民在重度雾霾中跳广场舞。

  2014年前后,北京的雾霾现象广受社会关注,这让拍摄雾霾成为首都摄影记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某次拍摄中,我来到“鸟巢”(国家体育场)附近,计划以其为背景,拍摄重度雾霾。在“鸟巢”周边观察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一块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的宣传片里,有一副画面呈现出蓝天下的“鸟巢”。这两幅画面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种对比。于是,我选好拍摄位置,等待蓝天下的“鸟巢”在雾霾里的“鸟巢”前再次出现(图03)。
  两个“鸟巢”对比产生的意义不言而喻。除此之外,画面中的不同元素之间,还可以产生隐喻、重复等其他种类的关联。

在照片中渲染气氛


  新闻照片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但这是比较初级的要求,很多场合并没有足够的有效信息来支撑起一张新闻照片。这时,我们可以用“有意味的形式”来渲染某种气氛(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认为这种形式既让我们了解实物,又创造了审美感情——作者注)。一张照片的意境、氛围以及很复杂的情感,有时候是文字无法表达的。如此,才能让照片获得独立于文字之外的地位。   如图01,市民们被晚霞吸引,共享这难得一见的美景。这一刻,陌生人们在2015年的夏天分享着一个有晚霞的傍晚。待夜幕低垂后,这个偶然的时空坐标将如同以往和未来的所有时刻一样,被人们遗忘并沉没于不变的生活。画面所表现出的拍摄者对时空的微妙感受,是文字难以描述的。

赋予照片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


  记录历史是摄影的主要功能之一,但凡具有史料价值的照片,往往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或者民族性。如果纯粹反应天气变化,则气象照片就失去了更重要的诸多价值。摄影记者同样可以赋予气象照片以时代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拿地域性来说,北京的摄影记者拍摄气象新闻,往往选择去天安门,黄浦江畔的城市景观是上海摄影记者的不二之选,“小蛮腰”则吸引着广州摄影记者的目光。为何大家不约而同选择这些背景?因为这是当地的地标建筑,是一个符号,不看文字说明,便知照片来自何方。
  就民族性而言,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气象新闻图片中尤为明显。西藏的摄影记者镜头下的气象新闻图片,往往会有身着藏族服饰的民众经过,而新疆的气象新闻图片中,穆斯林风格的建筑出现频率极高。
  而相比地域性和民族性,时代性更应出现在气象新闻图片中。我利用四处出差的机会,拍摄了《中国广场舞》的图片专题。这些成长于集体时代的女性,在1980年代,信奉着“集体”精神进入工作岗位,却恰好赶上市场化改革。一系列的“去集体化”过程将中国社会推向个体化社会。这样,这些女性在她们退出或即将退出职业生活时,这些对集体的向往又再次释放。而广场舞这种彰显规模、统一性和整体感的“大场面”组织形式,正好满足了这些女性的心理。图04《雾霾里的广场舞》,就是将气象与广场舞联系起来,赋予其时代性。
05《‘争’地盘》,2012年7月30日,阵雨令天安门游客猝不及防,他们纷纷躲到执勤武警的遮阳伞下,与之“争地盘”。

寻找生活中的幽默画面


  对摄影记者来说,并不是每次出门拍照,都能碰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瞬间。那么赋予相对缺乏视觉冲击力的气象新闻照片以幽默感,不失为一种引人关注的好办法。
  因为常去天安门广场拍照,我发现,通常情况下武警战士不允许游客过于靠近自己的岗位。但是,阵雨袭来,游客们快速躲到武警战士的伞下时,却没有遭到拒绝。战士和游客各自丰富的表情让人不禁一笑的同时,又对战士的行为肃然起敬(图05)。

耐心等待一张好照片


  对于要杜绝摆拍的新闻摄影来说,等待是摄影记者必备的技能,同时,它又考验着摄影记者的耐力和技巧。拍摄气象新闻照片,摄影记者在选择了可以帮助反应主题的背景之后,就可耐心等待合适的人或物进入画框。
  某个雪夜里,我来到经常乘车的地铁站,准备拍一张关于雪的气象新闻图片。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我记得这里的路灯上,挂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红灯笼。大雪覆盖下,人们为生活奔波的匆匆身影,被定格成一幅有烟火气的画卷(图06)。

从侧面反映天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气象新闻摄影中,亦可用看似与气象无关的内容,间接反映气象变化。口罩不是雾霾照片的标配,遮阳伞也不是酷暑照片的黄金搭档,而不拍“市民全副武装出行”,依旧可以表现“寒流来袭”。
  2016年年底,我在拍摄了大量雾霾照片之后,开始思考怎样能够用照片间接反映雾霾。我偶然得知,每当天气不好的时候,全国各地都有不少市民会在小区的地下车库里休闲。我辗转找到的北京一个小区地下车库里,有人跳广场舞,有人遛狗,也有人把音箱拖来,集体唱起红歌。图07这张照片一方面反映了某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天气的恶劣。

捕捉跨界照片


  一张气象新闻照片吸引人,有时候还因为它已不单单是一张气象照片,照片中的人或物,在其他领域也有其意义或影响力。当一张照片具有“跨界”的属性,它的表现力往往大于一张纯粹的气象新闻照片。
  2013年的全国两会是政协委员姚明第一次参会,自然引起媒体关注。姚明参加第一次会议的当天,我早早来到其下榻的酒店,拍摄其首次露面的照片。当天,恰好北京遭遇重度雾霾,当姚明走出酒店大门时,抬头看天,被北京的雾霾震撼,随即皱起眉头。姚明的明星身份以及全国两会这个新闻事件,都给了这张气象新闻照片“跨界”的属性,使其形成了远大于一张气象新闻照片的影响力(图08)。
06《雪夜站台》:2017年2月21日,北京迎来大面积降雪,市民冒雪出行。
07《车库“KTV”》,2016年12月21日,北京市民在小区的地下车库里唱歌。每当天气不适合户外运动,他们就会来到这里休闲。
08《姚明在京遭遇雾霾天》,2013年2月28日早上,北京遭遇严重空气污染,刚走出政协委员驻地酒店的全国政协委员姚明抬头看天,皱起眉头。
09《雪夜行人》,2017年2月21日,北京迎来大面积降雪,市民冒雪出行。
10《雨夜站台》,2011年7月24日傍晚,北京一位女孩在暴雨中等候公交车。当日14时左右,北京市气象台分别发布了雷电黄色、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用闪光灯为照片锦上添花


  在街头摄影中,为了不破坏原有氛围,摄影记者往往选择不使用闪光灯,而在气象新闻照片的拍摄过程中,闪光灯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除非降水量或者降雪量很大,否則,雨滴以及雪花在照片中通常并不明显,夜间尤其如此。而闪光灯打出的光,则能照亮近处的雨滴或雪花,明显地反应出雨、雪天气的特点。
  如图09,拍摄当天的气象新闻图片时,我发现马路上的积雪被汽车压出一道道车辙,并不时有人横穿马路。车辙让画面简介而有韵律,于是,我来到天桥上,打开闪光灯,等待行人穿过马路。闪光灯造成的晶莹斑点让“雪”更直观,也让画面更富诗意。

突显照片中的人


  相比较单纯反应天气现象的照片,天气中的人物往往更打动人心。对于作者来说,人的故事永远是创作的核心;对于读者来说,人的故事也是打动自己的关键所在。形式为内容服务,没有了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花架子”。
  2011年夏天,北京遭遇了多场大暴雨。在一处公交站台,被车灯照亮的雨滴和积水反应出降水量之大。但是,这些不足以打动人。于是,我留在公交站台,等待合适的人物与公交车同时出现。后来,一位撑伞的女孩来到站台,蹲下来躲避暴雨。此时,正好一辆公交车出现,车灯把她的剪影打在伞上。一系列的元素,勾勒出大暴雨中个体的无助(图10)。

靠“天”吃饭,用心思考


  气象新闻摄影因为其类别的特性,往往难以留下具有史料价值和打动人心的瞬间,也就是业内所说的“难出片子”。因此,很多摄影记者对此不会投入过多精力。但是,气象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一张优秀的气象新闻照片,甚至可以对相关事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好的气象新闻照片同样可以表达拍摄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虽说是靠“天”吃饭,然而,用心思考,才能拍出“有意味”的气象新闻照片。
其他文献
在相机发展史上,双反相机出现得比单反相机还早几年。1928年,德国禄來就推出了Rolleicord双反相机。后来康泰时、福伦达等德国厂家也及时跟进,双反相机一度风靡世界。到了1950年代,善于学习的日本相机厂商雅西卡、美能达、玛米亚等也纷纷推出自己品牌的双反相机,并针对德国双反相机的缺点进行了改进,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德国双反相机。今天要介绍的玛米亚C330S相机,就是一台性能优异、特色鲜明的双反怪
期刊
01 数十具尸体被埋在蒙罗维亚郊区的一个乱葬坑里,蒙罗维亚,利比里亚,2003年8月,卡洛琳科尔摄Carolyn Cole.Los Angeles02 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l几)在巴格达被捕后,街头有人刷掉其画像,伊拉克,2003年4月,卡洛琳科尔摄Carolyn Cole,Los Angeles  如果你认为战争现场背着各种相机狂按快门,在枪林弹雨中生死一搏的都是男性摄影师,那
期刊
01 马克斯·阿吉莱拉-黑尔韦格(Max Aguilera-Hellweg),《乔伊·查奥斯,机器人头》,他是一位摇滚明星,在政治问题上非常固执己见,对于“资本主义和朋克的意义所在”这样的话题尤其感兴趣,汉松机器人技术公司,普莱诺,得克萨斯州,选自《类人类》系列,2010 MaxAguilera-Hellweg  多年前,策展人威廉·A.尤因(William A.Ewing)向总部位于美国的非盈利
期刊
2019年2月5日,世界摄影组织公布了2019年索尼世界摄影大赛(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公开组和青少年组的入围摄影师名单,并评选出了2018年的全球最佳单幅摄影作品。作为世界上最大和最负盛名的全球摄影比赛之一,该奖项每年都会表彰和推广过去一年中各种摄影流派的最佳当代摄影作品。  今年是该奖项与索尼合作的第12个年头,大赛共包含4个组别:专业组(针对组照作品)、
期刊
2018年8月23日,尼康正式发布了全新的、代表尼康最高技术实力的全画幅微单Z卡口系统以及两款全画幅微单相机Z7、Z6。本文的主角尼康Z6采用了比较均衡的约24.50万有效像素全画幅CMOS传感器,这也是目前主流中端全画幅相机的配备。  从市场表现来看,近两年CIPA统计的可换镜相机的出货量中,单反相机一直在减少,而微单相机则在上升。显然各厂商也注意到了这一市场变化。对此,尼康拿出了Z卡口系统作为
期刊
铂钯印相工艺,又称铂金工艺、铂金印相,是以非银盐的贵金属铂和钯盐为感光元素的一种早期摄影印相工艺。我将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铂钯工艺的历史、化学药品配方和操作流程。  1873年,英国发明家威廉威利斯(William Wills)在前人的铂金印相配方中加入了钯,研制成功了铂钯印相工艺并申请了专利。铂、钯同为惰性贵金属元素,稳定性极高,不易氧化,因而铂钯印相的作品可以长久保存。这种工艺制作的照片影调优美典
期刊
四月,是很美好的季節。草长莺飞,百花娉婷,桃红柳绿,生意盎然。才女林徽因也曾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美好的情感。能让人感受到这种美好的不只是文词雅句,还有照片。有些照片虽然没有直接拍摄春景,却能给观众一种春风拂面般温暖又积极乐观的感觉。本期专题介绍的四位摄影师都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人间四月天”。  中国摄影师吴建勋近几年一直关注浙江湖州的“留守青年”状况,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怀揣梦想的有志青
期刊
我问过许多人:你为什么拿起相机?在短暂的思考后,大家都给出了差不多的答案:记录自己的生活。显然这是非常真切的答案。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这一需求就变得格外迫切。不过我们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既然记录才是目的,那么除了把照片拍得清楚、漂亮以外,我们怎样才能用相机系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如何拍摄自己的私人家庭影像?  我们有两种选项,第一种是随身携带相机并随机地抓拍画面。如此的好处是非常自然,但是缺点也非
期刊
在相机发展史上,单反相机出现得非常早。1897年,德国人Dr.Hesekiel就在柏林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单反相机Spiegel Reflex No.1(德语“反光镜相机1号”的意思——编者注),比旁轴相机(1916年出现)早得多。然而,单反相机发明后长期无法解决正像取景问题,使用不便,无法与旁轴和双反相机竞争。直到1948年,东德的卡尔蔡司耶拿(Carl Zeiss Jena)和VEB蔡司依康(V
期刊
01《战士中的种子选手》(From the Seeds of Warrior),选自《赤裸的真相》(Bare Truth)系列,2015 Ilan Wittenberg伊兰·威滕伯格(Ilan Wittenberg)  在西方文化中,评价一个男人时用到最大的词是“能力”,也就是他能为你做什么;评价女人时则更看重外表,赏心悦目的女人能够吸引男人的关注和欣赏。这样一来,在西方艺术史上,女性身体的影像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