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鼠类生态学是以鼠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鼠类与其周围外界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鼠类区系分类与生态学研究团队负责人常罡,师从我国著名的鼠类生态学专家张知彬研究员,长期从事有关鼠类贮食行为及其与植物种子更新关系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种子特征与鼠类觅食行为关系、同域分布鼠类种子贮藏行为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常罡正用自己手中的科技利剑,守护着环境的和谐与安宁。
在生态学的道路上,常罡是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科学研究中,常罡是一丝不苟的研究者。在种子特征与鼠类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常罡发现种子大小和单宁含量在亚热带林区啮齿动物贮藏决策中起着相对更加重要的作用,而种子萌发时间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与北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种子的萌发时间是决定啮齿动物贮藏策略的首要因素。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行为学期刊《Behavioural Processes》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并被多次引用,认为是对动植物协同进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2006年,全世界从事热带生物学研究与保护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学会——“国际热带生物学与保护协会(ATBC)”年会在云南昆明举行,这是该年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常罡代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作了“亚热带林区啮齿动物贮藏行为分化”的研究墙报展示。该研究得到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称赞,被评为“最佳墙报”并获得了该协会颁发的“Alwyn Gentry Award”,这也是该协会将此奖项首次颁发给中国学生。
常罡一直认为,自己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只有以责任感与使命感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才是对科研最大的贡献。自担任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鼠类区系分类与生态学研究团队负责人以来,常罡瞄准我国生态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带领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与规划。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破坏,秦岭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原始森林所剩无几。常罡指出,人工的植被恢复并不是长期有效的途径,如何让植被自然地更新和恢复才是森林保育的根本途径。因此,常罡2008年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毕业后就回到陕西从事秦岭地区小型兽类对植物种子命运及森林更新影响的研究工作,2011年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秦岭南北坡森林鼠类扩散植物种子的行为差异”。该项目以秦岭南坡(亚热带)和北坡(暖温带)森林系统内分布的鼠种和林木种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鼠类对种子的捕食、搬运和贮藏的行为策略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森林鼠类贮藏行为和种子扩散的影响。他希望通过这些相关研究,为秦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保育与自然恢复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近年来,常罡带领团队在秦岭开展的森林鼠类与植物种子相互关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秦岭南北坡的啮齿动物种群进行了连续的监测调查,基本摸清了秦岭地区啮齿动物的种类和密度;对秦岭常见的几种优势建群树种,如板栗、锐齿栎等的野外扩散模式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森林鼠类在这些种子的自然扩散和更新过程中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Plant Ecology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
着眼现在,放眼未来。目前,国际上鼠害控制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即害鼠免疫不育控制技术,不育控制是一种抑制种群“反弹”的持续控制策略,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关不育控制的生态学理论也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因此,常罡及其团队今后的另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依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设在陕北和秦岭的野外基地台站,长期开展农林区害鼠的种群监测,完善我国鼠害中长期测报预警技术。同时,通过不同配方不育剂的实验及示范,研发高效不育灭杀剂,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农林鼠害可持续控制技术。
当世界的运转还需要科学的推动力,科研人便奋不顾身地冲在前方。正值科研壮年,常罡还要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与自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常罡正用自己手中的科技利剑,守护着环境的和谐与安宁。
在生态学的道路上,常罡是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科学研究中,常罡是一丝不苟的研究者。在种子特征与鼠类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常罡发现种子大小和单宁含量在亚热带林区啮齿动物贮藏决策中起着相对更加重要的作用,而种子萌发时间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与北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种子的萌发时间是决定啮齿动物贮藏策略的首要因素。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行为学期刊《Behavioural Processes》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并被多次引用,认为是对动植物协同进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2006年,全世界从事热带生物学研究与保护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学会——“国际热带生物学与保护协会(ATBC)”年会在云南昆明举行,这是该年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常罡代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作了“亚热带林区啮齿动物贮藏行为分化”的研究墙报展示。该研究得到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称赞,被评为“最佳墙报”并获得了该协会颁发的“Alwyn Gentry Award”,这也是该协会将此奖项首次颁发给中国学生。
常罡一直认为,自己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只有以责任感与使命感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才是对科研最大的贡献。自担任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鼠类区系分类与生态学研究团队负责人以来,常罡瞄准我国生态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带领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与规划。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破坏,秦岭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原始森林所剩无几。常罡指出,人工的植被恢复并不是长期有效的途径,如何让植被自然地更新和恢复才是森林保育的根本途径。因此,常罡2008年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毕业后就回到陕西从事秦岭地区小型兽类对植物种子命运及森林更新影响的研究工作,2011年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秦岭南北坡森林鼠类扩散植物种子的行为差异”。该项目以秦岭南坡(亚热带)和北坡(暖温带)森林系统内分布的鼠种和林木种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鼠类对种子的捕食、搬运和贮藏的行为策略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森林鼠类贮藏行为和种子扩散的影响。他希望通过这些相关研究,为秦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保育与自然恢复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近年来,常罡带领团队在秦岭开展的森林鼠类与植物种子相互关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秦岭南北坡的啮齿动物种群进行了连续的监测调查,基本摸清了秦岭地区啮齿动物的种类和密度;对秦岭常见的几种优势建群树种,如板栗、锐齿栎等的野外扩散模式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森林鼠类在这些种子的自然扩散和更新过程中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Plant Ecology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
着眼现在,放眼未来。目前,国际上鼠害控制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即害鼠免疫不育控制技术,不育控制是一种抑制种群“反弹”的持续控制策略,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关不育控制的生态学理论也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因此,常罡及其团队今后的另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依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设在陕北和秦岭的野外基地台站,长期开展农林区害鼠的种群监测,完善我国鼠害中长期测报预警技术。同时,通过不同配方不育剂的实验及示范,研发高效不育灭杀剂,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农林鼠害可持续控制技术。
当世界的运转还需要科学的推动力,科研人便奋不顾身地冲在前方。正值科研壮年,常罡还要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与自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