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变成灰烬,变成木乃伊。”笔者在高三生物专题复习中采用“学案导学”这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谓学案,就是教师利用课前设计好的学案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案主动的融入到学习知识过程中去的一种课堂组织方式。而学案则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提纲。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一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案导学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学案内容
1、解读考点。根据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知道“、“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同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2、基础知识回顾。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自学检测。“自学检测” 不同于课堂练习,而要紧扣教学目标,注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让学生自我监控、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5、模拟训练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上海高考题,及区县模拟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
6、高考循踪题。编写高考循踪题(精选近两年上海高考题,及区县模拟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②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④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二、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学案在上课前1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基础知识回顾、知识要点、认真复习旧知、并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和掌握一节课的基本内容
2、课堂学习
(1)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每堂课的开始5mim,让学生讲解复习基础知识回顾、知识要点内容。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问题的解决策略,然后教师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處,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2)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于学案中的模拟训练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课堂小结。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4、课后反馈。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一是要求学生练习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批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三、教学感悟
1、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自己编写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毫无意义的板书上花时间,有的放矢,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减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在学案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生通过阅读考点阐述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通过要点回顾自己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例题解答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规范书写,培养了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对教师编写学案要求就更高。在编写学案时要避免学案编写教案化、作业化、共性化和舍近求远化。学案的编写要考虑“学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运用时要避免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要避免重“讲评”,轻“探究”; 要避免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要避免重“传统评价”,轻“分层评价”。
一、学案内容
1、解读考点。根据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知道“、“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同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2、基础知识回顾。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自学检测。“自学检测” 不同于课堂练习,而要紧扣教学目标,注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让学生自我监控、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5、模拟训练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上海高考题,及区县模拟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
6、高考循踪题。编写高考循踪题(精选近两年上海高考题,及区县模拟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②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④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二、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学案在上课前1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基础知识回顾、知识要点、认真复习旧知、并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和掌握一节课的基本内容
2、课堂学习
(1)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每堂课的开始5mim,让学生讲解复习基础知识回顾、知识要点内容。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问题的解决策略,然后教师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處,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2)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于学案中的模拟训练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课堂小结。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4、课后反馈。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一是要求学生练习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批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三、教学感悟
1、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自己编写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毫无意义的板书上花时间,有的放矢,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减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在学案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生通过阅读考点阐述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通过要点回顾自己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例题解答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规范书写,培养了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对教师编写学案要求就更高。在编写学案时要避免学案编写教案化、作业化、共性化和舍近求远化。学案的编写要考虑“学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运用时要避免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要避免重“讲评”,轻“探究”; 要避免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要避免重“传统评价”,轻“分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