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又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教学也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个棘手问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开放的繁荣景象,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作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习作教学没有关注人类的交际活动,脱离了社会的需要;习作教学没有关注儿童在各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脱离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习作教学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训练体系,习作训练起步晚,训练量不足,学生难以形成习作能力。
小学习作教学一直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的状态,学生写得没趣,老师教得没劲,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幅度微乎其微。这种现状,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在想:怎样教才能把孩子教活,教出悟性来,教出能力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我自己现有的能力,我在五年级大胆实施了“多渠道双开放”习作教学模式,家长、教师、学生、社会多元素有机整合,教师习作教法开放、学生学习习作方法开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思维定势,培养他们阅读兴趣,写作爱好及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多元化开放
1.自读——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根据这一阅读目标,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我坚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内容不限,思想内容必须是健康的。
每天早自习必须读20分钟,有摘抄笔记即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严格认真,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通过课外读书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认识,活跃思维,培养情趣,从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不断的提高。
2.自悟——读中有悟,悟之以理,形成能力。吕叔湘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教给学生的宝贵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对阅读已经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可以在阅读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及对某些事的评价等,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体现个性化。并在每周举行一次《读后感言之说》,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3.自创——体验生活用心写作培养创新。叶圣陶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在学生课外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眼看耳听,亲自实践,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中变得更加聪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形成课堂的多元化开放
1.教师教法的开放。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要创造新意,特别是习作教学这一块。课堂要高效率的引领学生,必须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须下一番苦功,吃透习作,吃透学生。
为此,我采取了“理清思路——放手写作——体现个性——培养创新”的教学思路,放手让学生大胆的习作,指导学生习作中要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要有写作创新。根据习作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指导。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
2.学生习作过程的开放。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是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在学生习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写作,也可以小组合作式写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学生主体的展现,教师主导的引领,这样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阔。
3.学生习作评价的开放。自评找缺点。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读中求改”,分四步进行:一读看选材,二读定增删,三读改病句,四读改标点与错字。互评共提升。一是优劣互改,把优生习作给后进生改,让后进生学有榜样,有经可取;把后进生习作给优生改,为优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二是四人为一组,一人读自己的习作,三人听后提修改意见。这样逐步悟出修改习作的方法,不断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
班评引创新。全班选出一优一劣两类的典型文章共四篇,找其优点,大家共借鉴;指其不足,大家共避免。在这样一个习作评价过程中,课堂成为一个情怀敞开的课堂,情趣盎然的课堂。
三、家长、教师、学生与社会多元素的有机整合
家长与教师、学生之间密切配合,形成三维纽带,根据社会现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的作文与做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有限的环境中开发学生无限的潜力,在开放的课堂放飞学生无限宽广的心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创新意识是值得我去继续探索的道路。整个小学开放式习作教学的探究,体现着智慧的绽放,情感的交流,资源的共享。
(河北省大名县铺上乡郝马庄小学)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习作教学没有关注人类的交际活动,脱离了社会的需要;习作教学没有关注儿童在各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脱离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习作教学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训练体系,习作训练起步晚,训练量不足,学生难以形成习作能力。
小学习作教学一直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的状态,学生写得没趣,老师教得没劲,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幅度微乎其微。这种现状,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在想:怎样教才能把孩子教活,教出悟性来,教出能力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我自己现有的能力,我在五年级大胆实施了“多渠道双开放”习作教学模式,家长、教师、学生、社会多元素有机整合,教师习作教法开放、学生学习习作方法开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思维定势,培养他们阅读兴趣,写作爱好及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多元化开放
1.自读——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根据这一阅读目标,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我坚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内容不限,思想内容必须是健康的。
每天早自习必须读20分钟,有摘抄笔记即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严格认真,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通过课外读书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认识,活跃思维,培养情趣,从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不断的提高。
2.自悟——读中有悟,悟之以理,形成能力。吕叔湘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教给学生的宝贵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对阅读已经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可以在阅读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及对某些事的评价等,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体现个性化。并在每周举行一次《读后感言之说》,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3.自创——体验生活用心写作培养创新。叶圣陶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在学生课外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眼看耳听,亲自实践,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中变得更加聪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形成课堂的多元化开放
1.教师教法的开放。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要创造新意,特别是习作教学这一块。课堂要高效率的引领学生,必须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须下一番苦功,吃透习作,吃透学生。
为此,我采取了“理清思路——放手写作——体现个性——培养创新”的教学思路,放手让学生大胆的习作,指导学生习作中要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要有写作创新。根据习作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指导。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
2.学生习作过程的开放。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是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在学生习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写作,也可以小组合作式写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学生主体的展现,教师主导的引领,这样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阔。
3.学生习作评价的开放。自评找缺点。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读中求改”,分四步进行:一读看选材,二读定增删,三读改病句,四读改标点与错字。互评共提升。一是优劣互改,把优生习作给后进生改,让后进生学有榜样,有经可取;把后进生习作给优生改,为优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二是四人为一组,一人读自己的习作,三人听后提修改意见。这样逐步悟出修改习作的方法,不断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
班评引创新。全班选出一优一劣两类的典型文章共四篇,找其优点,大家共借鉴;指其不足,大家共避免。在这样一个习作评价过程中,课堂成为一个情怀敞开的课堂,情趣盎然的课堂。
三、家长、教师、学生与社会多元素的有机整合
家长与教师、学生之间密切配合,形成三维纽带,根据社会现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的作文与做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有限的环境中开发学生无限的潜力,在开放的课堂放飞学生无限宽广的心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创新意识是值得我去继续探索的道路。整个小学开放式习作教学的探究,体现着智慧的绽放,情感的交流,资源的共享。
(河北省大名县铺上乡郝马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