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法知识在在外语语言能力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语法教学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难点。目前语法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在对语法知识的解释方面,普遍围绕固定搭配、习惯用法展开等问题。结合逻辑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意义提出“形式、逻辑、意义、语用”四维的英语语法教学观,重点阐述了英语语法中蕴含的部分逻辑因素,突出了逻辑语法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给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逻辑;英语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法是语言规律的理论概括,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语言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全面化的过程[1]。语法知识在在外语语言能力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语法教学一直是一线外语教师和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2]。
目前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讲授语法时过度依赖教材,教学方法单一。语法知识被干巴巴地呈现出来,学生把语法知识当做公式机械地记忆和运用,但是并不其所以然。其次,在对语法知识的解释方面,一些老师普遍围绕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这“八字秘诀”展开[3]P1。如果学生试图对某个语法知识刨根问底,部分老师就回答“你只需要记住就行了”,甚至有些老师还会批评学生太较真。这样的反馈学生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基于逻辑的英语语法教学能帮助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批判思维和探究思维等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正向迁移、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语法形式、意义和语用的认识。
一、语法教学中的逻辑因素
(一)语言结构逻辑
我们都知道,可数名词后加“s/es”是用来表达复数概念。而有些动词为什么在第三人称单数的表达中需要加“s/es”,第一、第二人称则不需要呢?包括老师在内,都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就只是第三人称单数是个特例吗?”教师如果结合语言发展的历史,就能明白,与其说动词在第三人称下有变化是个特例,不如说它是一个“幸存者”。其实原本其他人称下的动词也有相应的变化,但是每种人称都有对应动词的变化,语言在使用中的繁琐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受到简约和效率的影响,最终只有第三人称时的动词变化被保留了下来。
至于为什么加“s/es”,这是一个数学上的优选过程,因为加“s/es”简单好记,易于发音,也很好听出来,有特色,不容易被遗漏。绝大多数发音的单词在词尾加“s”,或者“es”是最好搭配的。在发完前面的音节后,只要稍稍闭合口腔,把气息从窄缝中发出来就可以了,如果发其他音,嘴型舌位太复杂,跟很多音无法完美配合,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发音过度,也是音律对语法的影响之一。[3]P51另外,不可数的名词是没有复数的,一般来说,可数名词的复数是词尾加“s/es”,另外一种就是不规则的复数形式。不规则的变形往往与单词的词源、音律影响以及语言演变相关,如“woman”和“women”;“child”和“children”等。和一些名词的不规则变化类似,英语中动词在不同时态下的不规则变化同样与单词的词源、音律影响以及语言演变相关。如上面提到的“left”的动词原型是“leave”,而不是“leaved”,这是因为“ed”通常被浊化读成“t”,同时受到字母“v”的“清音化”影响,就被发成“f”的音。这样,“leave”的过去式就变成了“left”。所以,单词的不同形式的由来是有根据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
(二)文化逻辑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法知识体现了语言背后特定的文化因素。英语单词在不同人称和时态下的不同形式就体现了英语本身的严谨,它和汉语“形散而神不散”、高度依赖语境的表达不同,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讲解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语法知识背后的文化烙印和逻辑基础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
以“dress”这个词为例,很多学生就困惑了,“She was dressed in a skirt”,穿衣服怎么用被动呢?如果老师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就会明白在传统欧洲文化中,一些盛装是需要旁人束腰、扎绳子等才能穿好的。这就是为什么“dress”这个动词会用被动[3]P118。再如,与中国的十二生肖的由来类似,英语中十二个月份的命名也蕴含着西方特有的文化要素。例如,三月是每年古罗马人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Mars,人们便把这位战神的拉丁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罗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鲜花初绽的美好季节。英文4月Apri便由拉丁文April (即开花的日子)演变而来。类似的,每个单词都有一段故事传说,适当地解说,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钻研的习惯[6]。
二、对教学的启示
基于逻辑的英语语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需要超越教材,及時补充和相关语法项目有关的认知语言学、文化历史等知识,在教授对应语法项目时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向学生讲解其中蕴含的逻辑。同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语法问题时,教师要利用机会引导学生借助语法书、词典、网络等学习资源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老师不需要对所有语法项目的解释都面面俱到,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教材中出现的典型的、普遍的语法项目,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地运用相应的语法知识表达意义。因此,逻辑英语语法教学还要根据课标中对语法的要求来实施。
参考文献
[1]胡鑫墉.英语语法发展简介[J].嘉兴师专学报,1981(2): 88-92.
[2]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92- 99.
[3]钟平、喻凯迪.逻辑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胡壮麟.英语语法及其发展史[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39(05):5-16+119.
[5]Piaget, J. Psychologie et Péagogi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30
[6]陈玉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92
作者简介:王相国(1992-),男,新疆福海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关键词:逻辑;英语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法是语言规律的理论概括,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语言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全面化的过程[1]。语法知识在在外语语言能力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语法教学一直是一线外语教师和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2]。
目前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讲授语法时过度依赖教材,教学方法单一。语法知识被干巴巴地呈现出来,学生把语法知识当做公式机械地记忆和运用,但是并不其所以然。其次,在对语法知识的解释方面,一些老师普遍围绕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这“八字秘诀”展开[3]P1。如果学生试图对某个语法知识刨根问底,部分老师就回答“你只需要记住就行了”,甚至有些老师还会批评学生太较真。这样的反馈学生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基于逻辑的英语语法教学能帮助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批判思维和探究思维等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正向迁移、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语法形式、意义和语用的认识。
一、语法教学中的逻辑因素
(一)语言结构逻辑
我们都知道,可数名词后加“s/es”是用来表达复数概念。而有些动词为什么在第三人称单数的表达中需要加“s/es”,第一、第二人称则不需要呢?包括老师在内,都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就只是第三人称单数是个特例吗?”教师如果结合语言发展的历史,就能明白,与其说动词在第三人称下有变化是个特例,不如说它是一个“幸存者”。其实原本其他人称下的动词也有相应的变化,但是每种人称都有对应动词的变化,语言在使用中的繁琐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受到简约和效率的影响,最终只有第三人称时的动词变化被保留了下来。
至于为什么加“s/es”,这是一个数学上的优选过程,因为加“s/es”简单好记,易于发音,也很好听出来,有特色,不容易被遗漏。绝大多数发音的单词在词尾加“s”,或者“es”是最好搭配的。在发完前面的音节后,只要稍稍闭合口腔,把气息从窄缝中发出来就可以了,如果发其他音,嘴型舌位太复杂,跟很多音无法完美配合,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发音过度,也是音律对语法的影响之一。[3]P51另外,不可数的名词是没有复数的,一般来说,可数名词的复数是词尾加“s/es”,另外一种就是不规则的复数形式。不规则的变形往往与单词的词源、音律影响以及语言演变相关,如“woman”和“women”;“child”和“children”等。和一些名词的不规则变化类似,英语中动词在不同时态下的不规则变化同样与单词的词源、音律影响以及语言演变相关。如上面提到的“left”的动词原型是“leave”,而不是“leaved”,这是因为“ed”通常被浊化读成“t”,同时受到字母“v”的“清音化”影响,就被发成“f”的音。这样,“leave”的过去式就变成了“left”。所以,单词的不同形式的由来是有根据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
(二)文化逻辑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法知识体现了语言背后特定的文化因素。英语单词在不同人称和时态下的不同形式就体现了英语本身的严谨,它和汉语“形散而神不散”、高度依赖语境的表达不同,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讲解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语法知识背后的文化烙印和逻辑基础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
以“dress”这个词为例,很多学生就困惑了,“She was dressed in a skirt”,穿衣服怎么用被动呢?如果老师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就会明白在传统欧洲文化中,一些盛装是需要旁人束腰、扎绳子等才能穿好的。这就是为什么“dress”这个动词会用被动[3]P118。再如,与中国的十二生肖的由来类似,英语中十二个月份的命名也蕴含着西方特有的文化要素。例如,三月是每年古罗马人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Mars,人们便把这位战神的拉丁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罗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鲜花初绽的美好季节。英文4月Apri便由拉丁文April (即开花的日子)演变而来。类似的,每个单词都有一段故事传说,适当地解说,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钻研的习惯[6]。
二、对教学的启示
基于逻辑的英语语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需要超越教材,及時补充和相关语法项目有关的认知语言学、文化历史等知识,在教授对应语法项目时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向学生讲解其中蕴含的逻辑。同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语法问题时,教师要利用机会引导学生借助语法书、词典、网络等学习资源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老师不需要对所有语法项目的解释都面面俱到,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教材中出现的典型的、普遍的语法项目,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地运用相应的语法知识表达意义。因此,逻辑英语语法教学还要根据课标中对语法的要求来实施。
参考文献
[1]胡鑫墉.英语语法发展简介[J].嘉兴师专学报,1981(2): 88-92.
[2]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92- 99.
[3]钟平、喻凯迪.逻辑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胡壮麟.英语语法及其发展史[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39(05):5-16+119.
[5]Piaget, J. Psychologie et Péagogi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30
[6]陈玉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92
作者简介:王相国(1992-),男,新疆福海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