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缘何传承不辍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eage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屡遭外来文化之冲击而传承不辍,历经磨难而愈显灿烂辉煌?我以为这与中华文化的特点密切相关。
  自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强势的西方文化一度使东方传统社会深陷迷茫。西方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各类社会思潮、文化思想、学术观点,纷纷涌入中国。西方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等文化艺术都曾是近代中国文化人和普罗大众模仿和学习的东西。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以为“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他们顺着欧风美雨,鼓吹全盘西化。
  孰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会轻易地被西方文化冲垮,也不会一成不变地维持原状。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为扎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与社会结构之中而显得格外坚韧,因为在文化基因中有许多应变和发展的特性,足以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继续传承。
  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变通性。
  中华文化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是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中国人都懂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道理。
  从三皇五帝以来,中华大地上就不断进行着各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进行着民族的大融合。可以说,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古代炎帝、黄帝部落之争,黄帝、蚩尤部落之争,黄河流域文化同长江流域文化的交融,中原文化向南方的扩散,都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中原王朝的更替,大一统局面的分分合合,都没能影响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以释、道、儒为主干的文化源流的形成和发展。汉唐以降,印度佛教的东传,演变成汉传佛教,流派众多,却是地道的中国佛教。西域传入的胡琴、琵琶、唢呐变成了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满族入关传来的旗袍也成为汉族的民族服式。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近代以来学习借鉴了诸多西方绘画包括透视、写生、色彩等等技法,但是仍然保持独树一帜的中国画风格。京剧等中国传统剧种,也学习、吸纳了西方戏剧的某些程式,可是,中国戏剧的特点和韵味没有改变。外来语融入了现代汉语的语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近代以来的文字改革,甚至是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也改变不了五千年中国文字的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喜作“体、用”之辩,把体制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东西作出一定的区隔,这样就比较容易吸纳外来的新鲜事物,不至于引起刚性的文明碰撞。广义的社会文化涉及政治体制、思想意识形态;狭义的文化领域可以被规定为具体的文化艺术范式。而外来文化的影响总是先从具体的文化艺术范式开始,尽管也会有冲突,但是一般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柔性的摩擦和对既有体制的“补台”。从五口通商开始就有西风东渐,洋务运动引进西洋机器技术,也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但是,至少在初期并不形成对既有体制的激烈冲撞。可以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就像是在一件大袍子上镶了一条流苏或花边。以偌大一个国家来衡量,外来文化的力量远不足以改变中国文化的底色。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至上性守护了自己的核心内容。
  中华文化的一切观念都围绕道德做文章,只要道德的底线守住了,也就维系了文化的核心内容。孙中山是个积极提倡向西方学习的民主革命家,但是对于一些鼓吹新文化的人士排斥传统道德,却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认为中国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等传统道德,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他特别欣赏中国古代贤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操守。孙中山同东方文化保守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那就是,他主张继承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而改造不合时宜的以及消极落后的部分。
  中国共产党可谓革命最坚定、最彻底的政党,但是也十分注重占领道德制高点。共产党人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当《东方红》歌曲唱出“他是人民大救星”的时候,当解放大军席卷全国,解放区人民推着小车支援前线、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时候, 共产党人心中一定也有古代圣贤救民于倒悬的道德崇高感。“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等理念,无不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行”和“王道”,也是共产党所推崇的道德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提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也就是说,在现代化过程中要突出道德建设的核心意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和谐平衡,这必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合作社在近现代史上是个老而弥新的名词。  在当前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就业问题严峻、国企改革面临新的任务、三农问题寻找新的突破口之际,我又想起了合作社。  合作社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潮而兴起的社会实验,是社会主义运动催生的经济制度。世界各国,凡有“左翼”就有合作社的身影,它是劳动神圣思想的产物,它是抵御贫富两极分化的武器。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经致力于合作社的实验,希冀以联合劳动、联合消费、联合拥
研究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特别是经济史,常常纠结于“发展还是不发展”的命题。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不发展的困局和成因,因观点的不同,都可以罗列出许多资料。  我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史实际状况的,要数伊懋可(Mark Elven)教授。他曾长期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任教,后来转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20年前我去牛津大学作访问学者,恰逢他也从澳洲来牛津访问,我们有过深入的学术性交流。伊教授
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是非判断,这就是社会文化心理,它是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国情的重要内涵。如果某种政治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社会文化心理,往往就是符合了国情,就会推动社会发展。  民富国强向来是中国人的普遍愿望。可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日益陷入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窘迫困境。面临这种“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求变革、求发展,救国家、救民族,就成为中国民众一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日本大学高纲博文教授的《近代上海日侨社会史》。在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猖獗,中日关系十分困难的情势下,一位研究上海史的日本专家以自己积累20年的资料来梳理近代上海的日侨社会状况,进而剖析中日关系史的内涵,为今天促进两国的国民交流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上海是鸦片战争后开埠的“条约口岸”,逐步形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各国侨民和“冒险家”纷至沓来,在上海这个五方杂处的大社会中,形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场追梦之旅。  中国人在外御强敌、内克积弊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一路追梦而来。  俗话说:“梦是心中想。”每个人都有梦。可以说,现实中缺少什么,就会梦想什么。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可以傲视全球的辉煌。然而,进入近代以来,不仅辉煌不再,而且陷入了积贫积弱,民族危亡,战乱不断的境地。相比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显然是落伍了。于是,盼繁荣富强,盼公平正义,盼和平统一,盼
为实地验证高山冷凉地区露地甘蓝优化施肥方案的实际效应,在绥阳县宽阔镇实施了露地甘蓝优化施肥与习惯施肥同田大区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区甘蓝植株生长态势更好,增
近几年,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遇到了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我觉得,从近代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以后,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欲求国家之富强,应当像西方国家那样重视商业。要“持商为国本”,同外国进行“商战”。郑观应是个既有丰富工商经营实践经验,又作过深度理论思考的企业家,他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郑观应认为传统的农本观念无助于国家强盛,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