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我们这儿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相联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材外,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图片、电影、电视、网络、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重大时事、亲身经历等引入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如一朵硕大无比的怒放的奇葩,以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初步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九年来,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现在一吐心声,以期和大家共勉。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巧妙引入课堂
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既借鉴传统的典范性,又照顾了时代的新颖性,很多文章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贴近时代的“亲情”、“友情”、“成长”类文章比比皆是,这就让教师在教材与学生生活这两方面问题的思考、处理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因此,教师要以一颗敏锐的心去洞察、挖掘教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契合点,抓住此点,切入生活,再把生活引进教材。
如教学《端午的鸭蛋》时,教师就能很轻松地挖掘出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即人人都拥有过并将继续拥有的端午节的习俗及其体现的生活情感,然后再切入生活,把生活引进教材,引进课堂。笔者设计的是,先让学生回忆、感受自己生活中端午节的习俗,以及自己过端午节时曾发生过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学生的思维即刻活跃起来,一个个仰着兴奋的面孔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接着通过多媒体播放全国各地欢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学生们欣赏着一幅幅动感的优美画面,群情欢腾,雀跃不已。然后又让学生到讲台上去讲述自己过端午节时发生的小故事。这样,就很自然地唤起了他们以前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让教材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感受。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把生活引入课堂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体倾向性,也是推动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非天生的,它需要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精心培养和细致保护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想真正把生活引进教材,引进课堂,就应该善于启发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表达欲望,从而成功地实现教学愿望。
如教学《社戏》时,笔者考虑到学生们在乡间田野中长大,他们的童年生活都很丰富多彩,有很多新奇、好玩的事,笔者便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趣的乡间儿童们游戏、玩耍的图片,发给他们传阅,并在此基础上这样启发学生:“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源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总是留给人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记得小时候,老师和伙伴们一起到山上割草,割满一竹背篼,便玩一种‘丢草’的游戏,每人拿出一把草放在一起,选定附近的一棵树或一块石头等为“目标”,大家伙站在同一个地方先后向“目标”扔出手中镰刀,谁的镰刀距目标最近,谁便赢了那把草,特别有趣,我们每逢出门割草,总是乐此不疲, 同学们,你们做过这种好玩的游戏吗?有没有别的好玩的?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吧,我们也换换别的玩法。”此语一出,学生们竞相举手,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事:放风筝、下河捉鱼、用铁夹捕老鼠、放纸飞机、捉萤火虫儿照亮、到荷塘里采莲、打游击、学着电视里的样子涂了花脸唱戏等。笔者见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立刻让学生拿出“语文练习本”写片段,还让小组间互相传阅,评选出“优秀写手”。
通过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学习“迅哥儿”小时候故事的兴趣,把“死”的教材与“活”的课堂教学、学生生活沟通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习效果,训练了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真正把生活引进了课堂。
当然,教师把生活引进教材、引进课堂时,也应对生活材料的优劣予以辨别、分析,引入其积极意义,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昂扬乐观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仅是笔者的粗知愚见,贻笑大方而已。
九年来,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现在一吐心声,以期和大家共勉。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巧妙引入课堂
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既借鉴传统的典范性,又照顾了时代的新颖性,很多文章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贴近时代的“亲情”、“友情”、“成长”类文章比比皆是,这就让教师在教材与学生生活这两方面问题的思考、处理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因此,教师要以一颗敏锐的心去洞察、挖掘教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契合点,抓住此点,切入生活,再把生活引进教材。
如教学《端午的鸭蛋》时,教师就能很轻松地挖掘出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即人人都拥有过并将继续拥有的端午节的习俗及其体现的生活情感,然后再切入生活,把生活引进教材,引进课堂。笔者设计的是,先让学生回忆、感受自己生活中端午节的习俗,以及自己过端午节时曾发生过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学生的思维即刻活跃起来,一个个仰着兴奋的面孔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接着通过多媒体播放全国各地欢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学生们欣赏着一幅幅动感的优美画面,群情欢腾,雀跃不已。然后又让学生到讲台上去讲述自己过端午节时发生的小故事。这样,就很自然地唤起了他们以前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让教材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感受。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把生活引入课堂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体倾向性,也是推动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非天生的,它需要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精心培养和细致保护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想真正把生活引进教材,引进课堂,就应该善于启发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表达欲望,从而成功地实现教学愿望。
如教学《社戏》时,笔者考虑到学生们在乡间田野中长大,他们的童年生活都很丰富多彩,有很多新奇、好玩的事,笔者便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趣的乡间儿童们游戏、玩耍的图片,发给他们传阅,并在此基础上这样启发学生:“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源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总是留给人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记得小时候,老师和伙伴们一起到山上割草,割满一竹背篼,便玩一种‘丢草’的游戏,每人拿出一把草放在一起,选定附近的一棵树或一块石头等为“目标”,大家伙站在同一个地方先后向“目标”扔出手中镰刀,谁的镰刀距目标最近,谁便赢了那把草,特别有趣,我们每逢出门割草,总是乐此不疲, 同学们,你们做过这种好玩的游戏吗?有没有别的好玩的?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吧,我们也换换别的玩法。”此语一出,学生们竞相举手,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事:放风筝、下河捉鱼、用铁夹捕老鼠、放纸飞机、捉萤火虫儿照亮、到荷塘里采莲、打游击、学着电视里的样子涂了花脸唱戏等。笔者见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立刻让学生拿出“语文练习本”写片段,还让小组间互相传阅,评选出“优秀写手”。
通过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学习“迅哥儿”小时候故事的兴趣,把“死”的教材与“活”的课堂教学、学生生活沟通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习效果,训练了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真正把生活引进了课堂。
当然,教师把生活引进教材、引进课堂时,也应对生活材料的优劣予以辨别、分析,引入其积极意义,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昂扬乐观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仅是笔者的粗知愚见,贻笑大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