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史志内容,用根亲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用孝文化记述追慕先贤功德,反映一个时代孝文化的历史足迹,传承祖辈先贤的良好家风,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时代报告杂志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编撰《百姓史志》大型系列丛书。
《百姓史志》主要记载两方面人物:为有成就的已故老人树碑立传,便于子孙后代了解、追念先辈;为60岁以上有成就的老人立传,以彰显其一生功德、业绩。
本期,本刊继续精选《百姓史志》人物小传刊发,以激励、鞭策、启迪后人。同时,本刊向全社会发出号召,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可入选《百姓史志》的人物线索。
魏云文
张林池,河南巩义人,中共党员,民营企业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曾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多种奖励和荣誉称号。商海征战数十年,从家乡到贵州,从乡镇企业到集团公司,凭借智慧、勇气和诚信,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险。事业鼎盛时期,他急流勇退,让位于后辈,而后热心公益,安度晚年。教育子孙,亦卓有成效。
1943年2月,张林池出生于河南省巩县米河乡铁山村一个贫寒的农家。一岁丧父,十岁丧母,兄妹三人,相依为命。为了谋生,张林池中断学业,投入社会,当过民办教师,闯荡西北做过苦力。所幸成年后娶得贤妻张芬荣。张芬荣只慕其人品,不嫌其家贫。张林池靠借来的一身衣服,草草成婚,从此夫唱妇随,辛勤劳作,勤俭度日,夫妻恩爱,虽苦尤甜。
穷则思变。自幼受苦受穷的张林池立志改变命运,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文革”时期,青年张林池担任铁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冒着被打成走资派的风险,带领群众搞副业,减轻了群众的生活负担。1974年,张林池被调到社办化肥厂,先后任车间主任、事务长、供销科长等职;1979年,又被调到巩县第一机械厂担任支部书记。当时的机械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滞销,负债累累。张林池以独到的气魄和眼光,知难而进,大胆引进技术,在不足半年的时间内转亏为盈,并成功研发出领先国际水平的两相流泵,填补了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空白。后来,该产品荣获国家七五计划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两相流泵的研发成功,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张林池本人也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和优秀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等。
1992年,张林池决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展宏图,于是他亲赴西北、西南认真考察,寻求机遇。经过深思熟虑,1993年春,张林池携家带口,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进军贵州。他首先接管了濒临倒闭的贵阳市白云区都拉营水泥厂,改良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很快转亏为盈,使原本负债的水泥厂变为利税企业。当时的贵阳市市委书记李万录给予张林池极高的赞誉和很大支持,《贵阳日报》《贵州日报》进行了实时报道。
随后,张林池乘胜前进,全面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采取先吃下,后消化,企业经营集团化的方式,先后租赁,买断息烽县、铜仁市、罗甸县、镇远县等多家水泥厂,实现了企业经营集团化的目标。
贵州打拼十多年,张林池的事业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从水泥行业到煤矿,再到其他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他在贵州成功打造了张氏家族企业,成为贵州民营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回顾他在商海一路拼杀的历程,虽然历尽辛苦,险象环生,但总是绝处逢生,艰难险阻被一一化解,屈指算来,竟然从无失败记录。是运气太好吗?并非仅靠运气,他敏锐的洞察力、深谋远虑的分析判断以及他果敢的做事风格、破釜沉舟的拼搏精神和坚守诚信的人格魅力,都是他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在事业鼎盛时期,张林池急流勇退,把张氏企业分给三子一女各自打理。长子张泉水、次子张书军、三子张继文、女儿张保琴皆受父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经营企业,都能独当一面,为人处世,也都成熟稳重,与人为善。四子女各显其能,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生活过的幸福美满。长子张泉水大学毕业后曾在开封市中医院工作,后因继承家族企业,弃医从商,又在北大深造,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儒商,在黔豫商家中,被推举为贵州省河南商会会长,并被选举为贵州省政协委员、常委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退休后的张林池本可优哉游哉地安度晚年,游山玩水,听戏品茶,闲云野鹤,逍遥自在。但他心系家乡,致富不忘乡亲,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多年来,他先后投入数百万元,为家乡修路架桥,打井建庙,泽被一方,造福万世。铁山桥、饮水深井、神墨碑林、圣母庙、二郎庙、怡轩亭等基本建设和文化景观,无言地记录着张林池的功德;每年正月必唱的乡村大戏,连年重阳节的敬老礼品也都是张林池慷慨捐助。正所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家乡政府为他颁发一块“惠及乡梓”的匾额,以表达父老乡亲对他的敬意和感激。
毫无争议,张林池先生在成功人士之列。他说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位贤良的夫人。他的夫人张芬荣一生与他同甘苦,共患难,孝敬长辈,相夫教子,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使他在创业之路上毫无后顾之忧,并不断得到贤妻的安慰、鼓励和支持。
物质财富可以用数字估算,而精神财富是无法衡量的。故而,张林池从自身以至子孙,都极其重视人品道德的修为。他把品行看得比金钱重,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把对子孙的教育看得比一切都重。
古稀之年的张林池,家业兴旺,后继有人,妻贤子孝,儿孙满堂,更可喜的是他的孙子、外孙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没有沾染丝毫富家子弟的不良习气,无论是在国内上学的,还是在国外读书的,个个都继承了祖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那是因为大多数富人只注重财富的积累,而忽略了对后辈的品德教育。教育的失败才是最大的失败。
张林池最大的成功,恰是对子孙教育的成功,仅此一点,足慰平生!
《百姓史志》主要记载两方面人物:为有成就的已故老人树碑立传,便于子孙后代了解、追念先辈;为60岁以上有成就的老人立传,以彰显其一生功德、业绩。
本期,本刊继续精选《百姓史志》人物小传刊发,以激励、鞭策、启迪后人。同时,本刊向全社会发出号召,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可入选《百姓史志》的人物线索。
魏云文
张林池,河南巩义人,中共党员,民营企业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曾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多种奖励和荣誉称号。商海征战数十年,从家乡到贵州,从乡镇企业到集团公司,凭借智慧、勇气和诚信,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险。事业鼎盛时期,他急流勇退,让位于后辈,而后热心公益,安度晚年。教育子孙,亦卓有成效。
1943年2月,张林池出生于河南省巩县米河乡铁山村一个贫寒的农家。一岁丧父,十岁丧母,兄妹三人,相依为命。为了谋生,张林池中断学业,投入社会,当过民办教师,闯荡西北做过苦力。所幸成年后娶得贤妻张芬荣。张芬荣只慕其人品,不嫌其家贫。张林池靠借来的一身衣服,草草成婚,从此夫唱妇随,辛勤劳作,勤俭度日,夫妻恩爱,虽苦尤甜。
穷则思变。自幼受苦受穷的张林池立志改变命运,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文革”时期,青年张林池担任铁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冒着被打成走资派的风险,带领群众搞副业,减轻了群众的生活负担。1974年,张林池被调到社办化肥厂,先后任车间主任、事务长、供销科长等职;1979年,又被调到巩县第一机械厂担任支部书记。当时的机械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滞销,负债累累。张林池以独到的气魄和眼光,知难而进,大胆引进技术,在不足半年的时间内转亏为盈,并成功研发出领先国际水平的两相流泵,填补了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空白。后来,该产品荣获国家七五计划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两相流泵的研发成功,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张林池本人也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和优秀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等。
1992年,张林池决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展宏图,于是他亲赴西北、西南认真考察,寻求机遇。经过深思熟虑,1993年春,张林池携家带口,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进军贵州。他首先接管了濒临倒闭的贵阳市白云区都拉营水泥厂,改良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很快转亏为盈,使原本负债的水泥厂变为利税企业。当时的贵阳市市委书记李万录给予张林池极高的赞誉和很大支持,《贵阳日报》《贵州日报》进行了实时报道。
随后,张林池乘胜前进,全面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采取先吃下,后消化,企业经营集团化的方式,先后租赁,买断息烽县、铜仁市、罗甸县、镇远县等多家水泥厂,实现了企业经营集团化的目标。
贵州打拼十多年,张林池的事业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从水泥行业到煤矿,再到其他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他在贵州成功打造了张氏家族企业,成为贵州民营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回顾他在商海一路拼杀的历程,虽然历尽辛苦,险象环生,但总是绝处逢生,艰难险阻被一一化解,屈指算来,竟然从无失败记录。是运气太好吗?并非仅靠运气,他敏锐的洞察力、深谋远虑的分析判断以及他果敢的做事风格、破釜沉舟的拼搏精神和坚守诚信的人格魅力,都是他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在事业鼎盛时期,张林池急流勇退,把张氏企业分给三子一女各自打理。长子张泉水、次子张书军、三子张继文、女儿张保琴皆受父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经营企业,都能独当一面,为人处世,也都成熟稳重,与人为善。四子女各显其能,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生活过的幸福美满。长子张泉水大学毕业后曾在开封市中医院工作,后因继承家族企业,弃医从商,又在北大深造,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儒商,在黔豫商家中,被推举为贵州省河南商会会长,并被选举为贵州省政协委员、常委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退休后的张林池本可优哉游哉地安度晚年,游山玩水,听戏品茶,闲云野鹤,逍遥自在。但他心系家乡,致富不忘乡亲,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多年来,他先后投入数百万元,为家乡修路架桥,打井建庙,泽被一方,造福万世。铁山桥、饮水深井、神墨碑林、圣母庙、二郎庙、怡轩亭等基本建设和文化景观,无言地记录着张林池的功德;每年正月必唱的乡村大戏,连年重阳节的敬老礼品也都是张林池慷慨捐助。正所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家乡政府为他颁发一块“惠及乡梓”的匾额,以表达父老乡亲对他的敬意和感激。
毫无争议,张林池先生在成功人士之列。他说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位贤良的夫人。他的夫人张芬荣一生与他同甘苦,共患难,孝敬长辈,相夫教子,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使他在创业之路上毫无后顾之忧,并不断得到贤妻的安慰、鼓励和支持。
物质财富可以用数字估算,而精神财富是无法衡量的。故而,张林池从自身以至子孙,都极其重视人品道德的修为。他把品行看得比金钱重,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把对子孙的教育看得比一切都重。
古稀之年的张林池,家业兴旺,后继有人,妻贤子孝,儿孙满堂,更可喜的是他的孙子、外孙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没有沾染丝毫富家子弟的不良习气,无论是在国内上学的,还是在国外读书的,个个都继承了祖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那是因为大多数富人只注重财富的积累,而忽略了对后辈的品德教育。教育的失败才是最大的失败。
张林池最大的成功,恰是对子孙教育的成功,仅此一点,足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