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一年来关于Google中国的负面新闻漫天飞舞,太平洋彼岸的总部却似乎不为所动,李开复的地位摇摇欲坠,离辞职不远恐怕也只能在人们的意念中来回打转。在4月27日的中国之行中,Google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与全球副总裁、大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特彼此唱和,默契十足。
“如果总分是20分的话,我给Google中国打18分到19分。”施密特说,“我之所以给我们在中国的工作打如此高的分数是因为我们进入到中国这个新的市场以后,我们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样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李开复博士的领导。”
此语一出,业界哗然,Google中国这一年的表现乏善可陈,反倒惹了不少晦事,去年4月,全球中文名“谷歌”被恶评甚至招来G粉网上签名抵制(Google的忠实用户、粉丝),Google Earth地图危机,12月份两高管离职,今年3月份好容易推出首个本土化产品—Google拼音输入法,又被指抄袭竞争对手搜狗,旋即陷入“词库门”丑闻。
最重要的,Google的市场份额似乎一直在跌。Google正式进军中国之前,一份2005年8月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称,Google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为33%,百度为52%,两者已经有了初步的差距。
而2006年4月Google正式宣布以中文名“谷歌”进军中国5个月后,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了《2006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报告称Google在北京地区的市场份额为20.6%,下跌了12个百分点,而对手百度则提升了12.5个百分点,达到了64.5%。
许多市场人士认为,一年来,Google不进反退,现在是连生存都成问题。然而不管有多少晦事、丑闻,或是市场份额跌成什么样,Google全球CEO施米特依然不改对李开复带领的中国团队的信任。
李开复的“不平”
互联网世界是平的,人们一度这么认为,网络技术可以冲破一切政治、文化、民族的羁绊,在互联网世界通行的操作方法和理念也自然适用于他国的同样领域。作为这种理念的先锋,Google崇尚技术和创新,在全世界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但是在中国却连栽了几个跟头。
因为在Google Earth弄错了几个标识,就搞得群情激奋,脏水泼的巨头一时懵了头;因为公关不力,Google的ICP牌照迟迟不能得手,到现在为止,还只能跟一个合作的小网站赶集网共用一张牌照,Google中国某种意义上还是个黑户。
此外,由于监管的要求,Google在中国没有使用全球网站Google.com,而是另外推出了一个Google.cn,这个网站和Google的中文名字“谷歌”一样让很多用户难以忍受。
就在Google处处碰壁的情况下,它的本土对手百度却似乎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格外照顾,在Google连牌照都混不上的日子里,百度已经开始琢磨怎么使用政府颁发的新闻牌照了。
当然,这还只是几个小小的插曲而已,随着市场推广的深入,Google不但要接受必要的监管,同时还将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挑剔。
这家工程师起家的互联网巨头,痴迷于技术和创新,对于复杂的中国市场而言,只是一个生手,而他的中国同行和对手们,深谙中国市场环境,浸淫市场多年的他们知道怎么去趋利避害,讨好用户,规避风险。
而最具讽刺意义的是,Google一直号称只关注用户需求,通过专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来提高用户的互联网体验。然而时下的几个互联网领域和产品,Google要么不敢进入,要么不屑于进入,或者不好意思进入,但结果都是相同的,Google失去了很多用户。
例如,百度推出了MP3搜索时,Google秉着不做恶的理念,怕惹上版权纠纷,没有跟进,结果百度MP3热火朝天,Google只能干瞪眼;而当百度推出贴吧时,高傲的Google对此不屑一顾,结果贴吧里人满为患,Google又只能追悔莫及,扼腕兴叹。
这大概是李开复有苦无处诉的核心原因了。
尴尬的“本土化”
毫无疑问,Google迫切需要本土化,不仅仅是起一个名字,拿一张牌照那么简单,而是要从产品、技术、服务甚至Google根本的价值理念上调整。
不过Google似乎还没有做好这种准备,有点猝不及防,迄今为止的几次本土化动作,都有点不伦不类,费力不讨好。
首先是Google的中文名“谷歌”,这一寓意“丰收和欢乐”,颇有中国乡土色彩的名字并不讨喜欢Google的用户欢心,很多G粉认为它与Google年轻、自由、创新、个性的理念相去甚远,甚至显得老土,一些G粉还发起了抵制“谷歌”的网上签名活动,在一个名为“noguge.com”(不要谷歌)的网页上,赫然写着“Google,我爱你,但我们不爱‘谷歌’,‘谷歌’让我们不爽,更让我们失望。”
一个年轻时尚的互联网公司却硬要和传统、乡土嫁接,在时尚个性与传统肃穆之间徘徊,Google显得不自然,这个名字的不受欢迎也就可想而知。
很多人还是习惯于以前的Google,而不是当下的“谷歌”,从名字到具体的产品服务,用户都优先选择了前者。与“谷歌”相应的Google.cn也遭到了不少人的抵制,很多人使用Google搜索服务并不是主动登陆Google.cn,而是先登陆Google全球通用网站Google.com,实在无法正常使用或是跳转的时候才会使用前者。显然,谷歌要与Google实现对等,恐怕将是一段漫长的路途。
其次,Google在美国是实打实的依靠产品和品牌打响市场,不需要什么推广和宣传,拒绝作恶,甚至很低调,只要把产品和技术创新做好就可以,Google的这种理念也为中国的G粉们所推崇。但Google中国显然走了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其中有一些让人诟病。
2007年1月4日,Google中国宣布与国内最大的P2P下载迅雷合作,对其进行战略投资,而迅雷则利用其强大的流量为Google中国提供推广平台,这一合作很快惹起非议,因为很多人用迅雷下载盗版影视节目,音乐和黄色信息产品,Google中国与之合作,显然背离了“不做恶”原则。
此外,Google又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甚至中电信达成合作协议,借助上述电信运营商提供移动搜索服务,而所谓的移动搜索也只是互联网搜索的简单复制,而且仅限于运营商的官方网站,另外在中国的3G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Google与中国移动等的战略合作恐怕只是一个空洞的商业噱头而已。
而2007年3月,Google好容易推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本地化产品,Google拼音输入法,却被指抄袭了竞争对手搜狗拼音输入法的字库,在搜狐的穷追猛打之下,Google中国只好承认抄袭并向用户和搜狐致歉,这对于以创新为生命力的Google,无异于一记耳光。
施米特的信心
Alexa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个月,Google在中国的浏览量正在爬升,特别是Google.cn(Google在中国单独推出的网站)的浏览量提高明显。Google.cn1-4月平均的全球排名是61,较3个月前提高7位;4月23日这天更排名全球第33位,而2月11日的排名是86位,两个月提高了50多位。
同时,施米特与李开复似乎早有默契在先。鉴于Google正式进军中国后的表现,尤其是最近闹出了“词库门”丑闻之后,关于李开复离职的传闻甚嚣尘上,呼之欲出。
但施密特的表态显然遏制了传闻的蔓延,在去年12月Google中国区联合总裁周韶宁辞职之后,Google中国的工作开始由李开复一人担纲,当记者问及Google在中国还会不会采用双总裁架构时,埃里克·施密特说,“现在我们在中国只有一个总裁,那就是李开复博士,这种组织结构会保持下去。”
Google总部尤其是CEO施密特对李开复团队的信任和支持可见一斑。有了施密特“力挺”的李开复,也一改昔日在负面舆论面前三缄其口的沉默态度,开始大吐苦水“不明白为什么老有人传我离职的消息,每个季度都有关于我要辞职的传闻。这些传闻的内容都是不真实的。”
对于这些负面新闻,施密特认为来源于竞争对手,Google对此不以为意,也不会关注对手,只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让用户能够享受更好的互联网体验。施密特最后表示,“我们在任何市场都将胜出”。
施密特显然知道Google中国的尴尬,为此,在4月27日的媒体见面会上,Google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说:“我们开始了解到中国的情况,将会给中国区以更大的自主权。”
总部的授权,有望成为Google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对于中国市场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具有本土化特点,只是李开复将如何带好中国团队仍是难题,毕竟Google在中国用户心中有着过高的期许,本土化如何在期待和现实推广中平衡仍是难题,只是希望像“词库门”和“助迅雷作恶”那样的新闻,可以少一些,真正关注和把握用户需求,才是Google中国的制胜之道。
“如果总分是20分的话,我给Google中国打18分到19分。”施密特说,“我之所以给我们在中国的工作打如此高的分数是因为我们进入到中国这个新的市场以后,我们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样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李开复博士的领导。”
此语一出,业界哗然,Google中国这一年的表现乏善可陈,反倒惹了不少晦事,去年4月,全球中文名“谷歌”被恶评甚至招来G粉网上签名抵制(Google的忠实用户、粉丝),Google Earth地图危机,12月份两高管离职,今年3月份好容易推出首个本土化产品—Google拼音输入法,又被指抄袭竞争对手搜狗,旋即陷入“词库门”丑闻。
最重要的,Google的市场份额似乎一直在跌。Google正式进军中国之前,一份2005年8月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称,Google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为33%,百度为52%,两者已经有了初步的差距。
而2006年4月Google正式宣布以中文名“谷歌”进军中国5个月后,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了《2006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报告称Google在北京地区的市场份额为20.6%,下跌了12个百分点,而对手百度则提升了12.5个百分点,达到了64.5%。
许多市场人士认为,一年来,Google不进反退,现在是连生存都成问题。然而不管有多少晦事、丑闻,或是市场份额跌成什么样,Google全球CEO施米特依然不改对李开复带领的中国团队的信任。
李开复的“不平”
互联网世界是平的,人们一度这么认为,网络技术可以冲破一切政治、文化、民族的羁绊,在互联网世界通行的操作方法和理念也自然适用于他国的同样领域。作为这种理念的先锋,Google崇尚技术和创新,在全世界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但是在中国却连栽了几个跟头。
因为在Google Earth弄错了几个标识,就搞得群情激奋,脏水泼的巨头一时懵了头;因为公关不力,Google的ICP牌照迟迟不能得手,到现在为止,还只能跟一个合作的小网站赶集网共用一张牌照,Google中国某种意义上还是个黑户。
此外,由于监管的要求,Google在中国没有使用全球网站Google.com,而是另外推出了一个Google.cn,这个网站和Google的中文名字“谷歌”一样让很多用户难以忍受。
就在Google处处碰壁的情况下,它的本土对手百度却似乎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格外照顾,在Google连牌照都混不上的日子里,百度已经开始琢磨怎么使用政府颁发的新闻牌照了。
当然,这还只是几个小小的插曲而已,随着市场推广的深入,Google不但要接受必要的监管,同时还将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挑剔。
这家工程师起家的互联网巨头,痴迷于技术和创新,对于复杂的中国市场而言,只是一个生手,而他的中国同行和对手们,深谙中国市场环境,浸淫市场多年的他们知道怎么去趋利避害,讨好用户,规避风险。
而最具讽刺意义的是,Google一直号称只关注用户需求,通过专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来提高用户的互联网体验。然而时下的几个互联网领域和产品,Google要么不敢进入,要么不屑于进入,或者不好意思进入,但结果都是相同的,Google失去了很多用户。
例如,百度推出了MP3搜索时,Google秉着不做恶的理念,怕惹上版权纠纷,没有跟进,结果百度MP3热火朝天,Google只能干瞪眼;而当百度推出贴吧时,高傲的Google对此不屑一顾,结果贴吧里人满为患,Google又只能追悔莫及,扼腕兴叹。
这大概是李开复有苦无处诉的核心原因了。
尴尬的“本土化”
毫无疑问,Google迫切需要本土化,不仅仅是起一个名字,拿一张牌照那么简单,而是要从产品、技术、服务甚至Google根本的价值理念上调整。
不过Google似乎还没有做好这种准备,有点猝不及防,迄今为止的几次本土化动作,都有点不伦不类,费力不讨好。
首先是Google的中文名“谷歌”,这一寓意“丰收和欢乐”,颇有中国乡土色彩的名字并不讨喜欢Google的用户欢心,很多G粉认为它与Google年轻、自由、创新、个性的理念相去甚远,甚至显得老土,一些G粉还发起了抵制“谷歌”的网上签名活动,在一个名为“noguge.com”(不要谷歌)的网页上,赫然写着“Google,我爱你,但我们不爱‘谷歌’,‘谷歌’让我们不爽,更让我们失望。”
一个年轻时尚的互联网公司却硬要和传统、乡土嫁接,在时尚个性与传统肃穆之间徘徊,Google显得不自然,这个名字的不受欢迎也就可想而知。
很多人还是习惯于以前的Google,而不是当下的“谷歌”,从名字到具体的产品服务,用户都优先选择了前者。与“谷歌”相应的Google.cn也遭到了不少人的抵制,很多人使用Google搜索服务并不是主动登陆Google.cn,而是先登陆Google全球通用网站Google.com,实在无法正常使用或是跳转的时候才会使用前者。显然,谷歌要与Google实现对等,恐怕将是一段漫长的路途。
其次,Google在美国是实打实的依靠产品和品牌打响市场,不需要什么推广和宣传,拒绝作恶,甚至很低调,只要把产品和技术创新做好就可以,Google的这种理念也为中国的G粉们所推崇。但Google中国显然走了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其中有一些让人诟病。
2007年1月4日,Google中国宣布与国内最大的P2P下载迅雷合作,对其进行战略投资,而迅雷则利用其强大的流量为Google中国提供推广平台,这一合作很快惹起非议,因为很多人用迅雷下载盗版影视节目,音乐和黄色信息产品,Google中国与之合作,显然背离了“不做恶”原则。
此外,Google又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甚至中电信达成合作协议,借助上述电信运营商提供移动搜索服务,而所谓的移动搜索也只是互联网搜索的简单复制,而且仅限于运营商的官方网站,另外在中国的3G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Google与中国移动等的战略合作恐怕只是一个空洞的商业噱头而已。
而2007年3月,Google好容易推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本地化产品,Google拼音输入法,却被指抄袭了竞争对手搜狗拼音输入法的字库,在搜狐的穷追猛打之下,Google中国只好承认抄袭并向用户和搜狐致歉,这对于以创新为生命力的Google,无异于一记耳光。
施米特的信心
Alexa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个月,Google在中国的浏览量正在爬升,特别是Google.cn(Google在中国单独推出的网站)的浏览量提高明显。Google.cn1-4月平均的全球排名是61,较3个月前提高7位;4月23日这天更排名全球第33位,而2月11日的排名是86位,两个月提高了50多位。
同时,施米特与李开复似乎早有默契在先。鉴于Google正式进军中国后的表现,尤其是最近闹出了“词库门”丑闻之后,关于李开复离职的传闻甚嚣尘上,呼之欲出。
但施密特的表态显然遏制了传闻的蔓延,在去年12月Google中国区联合总裁周韶宁辞职之后,Google中国的工作开始由李开复一人担纲,当记者问及Google在中国还会不会采用双总裁架构时,埃里克·施密特说,“现在我们在中国只有一个总裁,那就是李开复博士,这种组织结构会保持下去。”
Google总部尤其是CEO施密特对李开复团队的信任和支持可见一斑。有了施密特“力挺”的李开复,也一改昔日在负面舆论面前三缄其口的沉默态度,开始大吐苦水“不明白为什么老有人传我离职的消息,每个季度都有关于我要辞职的传闻。这些传闻的内容都是不真实的。”
对于这些负面新闻,施密特认为来源于竞争对手,Google对此不以为意,也不会关注对手,只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让用户能够享受更好的互联网体验。施密特最后表示,“我们在任何市场都将胜出”。
施密特显然知道Google中国的尴尬,为此,在4月27日的媒体见面会上,Google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说:“我们开始了解到中国的情况,将会给中国区以更大的自主权。”
总部的授权,有望成为Google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对于中国市场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具有本土化特点,只是李开复将如何带好中国团队仍是难题,毕竟Google在中国用户心中有着过高的期许,本土化如何在期待和现实推广中平衡仍是难题,只是希望像“词库门”和“助迅雷作恶”那样的新闻,可以少一些,真正关注和把握用户需求,才是Google中国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