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猜想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109-01
猜想是学生活跃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是连接新、旧知识的重要纽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测推想,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猜想还能让学生对新问题充满猜测,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但是学生的猜想很容易主观臆断,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判斷。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只有具备了猜想的思维过程,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开展新知识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作出猜想,使初中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注重细心观察,引导课堂猜想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猜想搭建平台,为学生的猜想创设条件,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学生只有对物理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时,教师为学生学习小组准备了大小不一的平面镜,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像的位置及其大小和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物体本身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拿起镜子开始细心观察:人距离镜子较远时,像也距离镜子较远;而对于小镜子,人距离镜子太近时,只能看到局部的像,而远一些就能看到半身像,再远一些就能看到人的全身像。学生边观察边猜想,最终得到结论:“物体和像到镜子的距离是相等的。物体距离镜子越远,则成像就会越小;距离近则成像大。”教师借助学生的这些猜想,让学生再去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去掉错误部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对于出现的现象总会产生各种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出适当的猜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运用动手操作,引导课堂猜想
初中生的思维更偏向于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具备了对抽象事物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多动脑,对细节进行猜想,进而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器材、一个盛水的玻璃容器,一些水果(橙子、梨、葡萄),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学生把这些水果非常轻柔地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里,结果发现:橙子浮在水面上,梨在水中漂着,而葡萄则是沉入了水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观察到了这些水果在水中的不同情况,于是他们就会对浮力的知识产生疑问: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疑问就是猜想的开始,通过猜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类比方式介入,引导课堂猜想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使学生能根据事物之间的相通性,对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转移,用问题带领学生猜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促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力对物体的作用会是怎样的。教师拿出一根弹簧,并对弹簧进行拉伸和挤压,学生通过亲眼所见,很容易明白力产生的作用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就指着讲台上的粉笔盒问:粉笔盒放在讲台上,讲台是否发生了形变?学生由于不能直接看到讲台的形变,就开始产生了怀疑,接着就会提出猜想。学生的想法很奇特:“我在讲台上放一大堆粉笔盒,讲台就会形变了。所以,一个粉笔盒肯定也能使讲台发生了形变。”接着就有其他学生站了起来发表不同意见:“一个粉笔盒的重量太小了,怎么可能使讲台形变呢。不信你自己试一试看看。”这样,前面发言的学生,就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拿出一块很薄的海绵,放在讲台上,把粉笔盒放到上面,让学生从侧面观察海绵的情况,很快学生接受了前面学生的说法。最后教师总结:“之所以一个粉笔盒放在讲台上不能看到形变,那是因为讲台的形变太不明显了,但是这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时,通过类比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搜寻有力的证据,寻找出更有说服力的实例,这样学生理解问题就会更加透彻易懂。
总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并对其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想象加入科学合理的推断,使之真正成为有利于科学学习的猜想。只有充分地发挥合理的猜想,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演绎初中物理课堂的精彩。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109-01
猜想是学生活跃思维的一种表现,也是连接新、旧知识的重要纽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测推想,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猜想还能让学生对新问题充满猜测,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但是学生的猜想很容易主观臆断,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判斷。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只有具备了猜想的思维过程,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开展新知识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作出猜想,使初中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注重细心观察,引导课堂猜想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猜想搭建平台,为学生的猜想创设条件,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学生只有对物理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时,教师为学生学习小组准备了大小不一的平面镜,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像的位置及其大小和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物体本身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拿起镜子开始细心观察:人距离镜子较远时,像也距离镜子较远;而对于小镜子,人距离镜子太近时,只能看到局部的像,而远一些就能看到半身像,再远一些就能看到人的全身像。学生边观察边猜想,最终得到结论:“物体和像到镜子的距离是相等的。物体距离镜子越远,则成像就会越小;距离近则成像大。”教师借助学生的这些猜想,让学生再去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去掉错误部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对于出现的现象总会产生各种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出适当的猜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运用动手操作,引导课堂猜想
初中生的思维更偏向于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具备了对抽象事物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多动脑,对细节进行猜想,进而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器材、一个盛水的玻璃容器,一些水果(橙子、梨、葡萄),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学生把这些水果非常轻柔地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里,结果发现:橙子浮在水面上,梨在水中漂着,而葡萄则是沉入了水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观察到了这些水果在水中的不同情况,于是他们就会对浮力的知识产生疑问: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疑问就是猜想的开始,通过猜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类比方式介入,引导课堂猜想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使学生能根据事物之间的相通性,对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转移,用问题带领学生猜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促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力对物体的作用会是怎样的。教师拿出一根弹簧,并对弹簧进行拉伸和挤压,学生通过亲眼所见,很容易明白力产生的作用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就指着讲台上的粉笔盒问:粉笔盒放在讲台上,讲台是否发生了形变?学生由于不能直接看到讲台的形变,就开始产生了怀疑,接着就会提出猜想。学生的想法很奇特:“我在讲台上放一大堆粉笔盒,讲台就会形变了。所以,一个粉笔盒肯定也能使讲台发生了形变。”接着就有其他学生站了起来发表不同意见:“一个粉笔盒的重量太小了,怎么可能使讲台形变呢。不信你自己试一试看看。”这样,前面发言的学生,就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拿出一块很薄的海绵,放在讲台上,把粉笔盒放到上面,让学生从侧面观察海绵的情况,很快学生接受了前面学生的说法。最后教师总结:“之所以一个粉笔盒放在讲台上不能看到形变,那是因为讲台的形变太不明显了,但是这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时,通过类比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搜寻有力的证据,寻找出更有说服力的实例,这样学生理解问题就会更加透彻易懂。
总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并对其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想象加入科学合理的推断,使之真正成为有利于科学学习的猜想。只有充分地发挥合理的猜想,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演绎初中物理课堂的精彩。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