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会一直“胖”下去

来源 :北方人(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人会长胖,但地球是否也会不断长胖呢?地球又是怎么变胖的呢?地球变胖,说的就是地球不断膨胀的过程。如何证明地球在膨胀?这就不得不说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所相信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假设将各个大洋都刨除,各个陆地板块刚好会严丝合缝地合到一起,组成一个小地球。这一点是当前的板块理论所解释不了的,难不成陆地板块漂移过?
  在宇宙中俯瞰地球,它是蓝色的,宛如一个水球,一块块陆地如同补丁一样漂在海洋中。1915年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了这些陆地之间的关联。当时他因病卧床,百无聊赖地看着世界地图,突然发现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有着极为相似的海岸线,换句话说,要是把非洲和美洲凑到一起,它们彼此之间竟可以恰好吻合。再看其他陆地的边缘,也刚好能严丝合缝地合到一起。
  事实上,早在16世纪便有人观察过,注意到这一点的人也一样十分惊讶:陆地的形状实在太巧合了,似乎这一个个补丁本来就组合在一块儿,只是后来被划分开来,“粘贴”到了地球的各个位置。对此魏格纳便很严谨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大陆曾经漂移过,地球上现存的每一块陆地,其实早先就是一大块“补丁”,其后由于漂移才相互远离的。这种说法,也是当下人们最为接受的。
  但是事实上,对于板块运动的理论,还有一点是人们无法解释的,即多个板块本源自“一张大补丁”,在漂流的过程中,板块发生碰撞,那么为什么直到今日,陆地的形状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刚刚分开时的形状呢?还有一个说法,即板块理论说,该理论认为,地壳会在海洋底部扩张,不过却可以在海洋和陆地交界的区域交错,而后进入地幔,再消失。这一说法仅仅是一种假设,不曾有什么准确的证据证明地壳会消失在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处。
  支持板块漂移说的科学家,对于这个“补丁”的难解之谜,一直一筹莫展,苦于寻找更为有力的证据。于是,一些脑洞大开的科学研究者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地球始终都在不断地膨胀。
  这种观点认为,地球本是一个被水覆盖的很小的水球,也不晓得从何时开始,它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长胖”,就像充气球一样膨胀,膨胀到一定程度,开始令本来坚硬的地壳分裂开来,岩浆从分开的裂缝处涌出,遇冷后凝结成了新的地壳。由于地球不停地膨胀,致使裂缝越来越大,断裂的板块距离也越来越远。水球中的水会不断地填充裂缝,板块与板块分离得也就越来越远,久而久之,陆地和海洋便形成了。而如今的地球,海洋的占比也远远大于陆地。
  這个观点并非凭空捏造。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一些天体测量也都不再是仅凭想象,比如地球的尺寸和各个大洲的运动情况,等等。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的测量结果是,地球半径每年都会增长16毫米,以此推算,地球的半径在100万年中,会增长16千米,1亿年就会增长1600千米!
  目前,地球的半径约为6371千米。按照上述比例增长,地球从最初的小球膨胀到现在的体积,并没有花费很长时间。再换一种方式来测算,每个大洋海底扩张的速度是10~60毫米/年,将其综合便可推算出,地球的周长平均每年要增大100毫米左右,这一结果与第一种计算方式相差不多。
  由此可见,地球膨胀学说是能够让人信服的,也就是说,地球的确是会一直“胖”下去的。
其他文献
人们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偏见,那就是男性和女性一旦步入中年,就仿佛彻底分化为了两个不同的物种。前者蜕变成修身养性的老干部,疯狂迷恋周末钓鱼、酒桌上谈政治和日常围观挖掘机;后者则化身岁月静好的精致贵妇,一门心思地投入到烘焙、烹饪和跳舞的怀抱。  眼看着一对恩爱了半辈子的夫妻,到中年却因生活追求不同而渐渐分道扬镳,让人不禁在内心唏嘘不已。直到那个共同的爱好将他们再次弥合在一起,那就是——养植物。这仿佛就是
期刊
先说好消息。有些饭菜,其实剩了以后热热再吃反倒更有利于健康。比如,吃冷过后再加热的淀粉类食物——米、面等等这些华人餐餐离不开的食品,血糖上升较慢,胰岛素分泌也较稳定。  再说坏消息。这并不能排除我们对吃剩饭剩菜的最大担心:如何确保安全、避免食物中毒。如果你遭受过食物中毒,那种痛苦你肯定终生难忘:上吐下泻、严重腹痛。  每年在英國,大约都有100万人食物中毒,其中一半是因为吃了自己在家做的饭(夏季烧
期刊
什么人才能从旅行中有所收获?如果旅行算一种治疗方法,它确实有一定的洗涤灵魂的作用,但不会包治百病。  能从旅行中受益的人,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必然是善良的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深情关注,同时努力捕捉世界的影响。这些能从旅行中受益的行者,是心灵领域的艺术家,敏感含蓄,也许衣服又脏又破,跟人打交道呆头呆脑,但他们却有着大艺术家般细致的灵魂。他们从旅行磨合里,提炼营养物质。  没有顿悟,从侧面反证旅行不具
期刊
一盏一直亮着的灯,你不会去注意,但是如果它一亮一灭,你就会注意到。  每天吃饭、睡觉、上学、上班,你不会觉得自己幸福,但是当有一天你遭遇了大病、失业、失学、失亲,然后,事情过了,你突然对眼前的一切特别珍视。你觉得太感谢老天,觉得老天太厚待自己,觉得自己太幸福了。  这就叫“人在福中不知福”,只有当某一天,把你拉出福去,你才懂得。  有一首流行老歌《思念总在分手后》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两个人天天在一起
期刊
回想今年年初,因为北京新的疫情,当时常去的健身房对我关上大门,眼瞅着放纵了1个月,自己的双腿快塞不进弹力裤了,我终于痛定思痛,跟着健身群里的达人们开启了在家健身的大业。  尽管没有健身房的设备,但是群里的老张告诉大家,只要有一双随时发现健身器材的鹰眼,腹肌、胸肌、肱二头肌,一切不成问题。他先是在家里仓库翻出了废旧煤气罐,用来练习硬拉;又把家里喝剩下的2升饮料瓶子灌满水,用来练大臂。更厉害的是群里另
期刊
2018年12月底,我和其他科研人员从智利坐上去往南极的科考船,在海上航行了四五天。  航行途中经过了德雷克海峡,它是全世界最危险的航道之一,处在著名的西风带。西风猛烈地吹,船不停地摇晃。海况比较差时,会涌起七八米高的巨浪,船身的晃动也更剧烈了。  吃饭的时候,碗会在桌子上来回跑,如果坐在椅子上,有些椅子没有固定,人就跟着椅子从这边墙一直滑到对面的墙。洗澡难度更大,淋浴的水来回甩动,要跟著它移动,
期刊
在女儿的語文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可不是嘛,读一本书,就是去串门。  读一本新书,是串门。就像对门搬来了新邻居,常常怀着好奇的心张望着,假装在楼道里邂逅,期望能聊上几句。终于,有一天,相视而笑,打了招呼,相互认识。又终于,邻居邀请你进门小坐。读一本新书,我往往首先要打量一番——封面、内页,粗略地看看目录、序言以及后记。等到静下心来,一页一页地翻看,就像是听邻居介绍她的家
期刊
人们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住惯了,开始追求绿水青山的远方。在吴侬软语的水乡逛够了,开始向往辽远的大漠风光。尤其在疫情肆虐之时,出国不成,人们开始往祖国的大好河山里翻腾。  但也有人说,我既要绿水青山,也要大漠风光。其实这也不难,祖国的大西北真就有一个城市可以完美满足双需——“塞上江南”银川。  论地貌,它独享沙漠与湖水共存的景观;论人文,它承载了100多部影视剧的实地取景;论起源,它坐拥历史上最神秘的西
期刊
丰子恺在一篇文章里讲过两个酒徒,我每次讀到,都会一个人偷偷笑几秒钟,觉得沉闷的生活也有趣了。  他写邻家一位老翁,喜欢坐在鼓凳上。老翁招呼丰子恺时,会站起身来,揭开鼓凳的盖儿,拿出大酒壶,斟满两盅,再从鼓凳里摸出一把花生米,和丰子恺对酌。  这个鼓凳里别有洞天,藏着老翁的酒和下酒物。酒被放在瓮里可以保持温度,在寒凉的冬天不时地拿出来喝两口,顺便捻几粒花生米下酒。既打发了时光,又尽了酒兴,还不伤身,
期刊
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  是的,我在那兒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她又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