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察机关装备管理是用科学的方法、手段,通过有目标的优化配置组合,为各项检察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必需的物力、财力和知识资源,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检察装备是人民检察院开展执法工作、队伍建设和司法政务工作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是人民检察院履行职能实现公正司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层检察院的物质装备非常有限,总量很小,除了几间办公技术用房外,几乎没有其它装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建立,“依法治国”被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和地方对人民检察院的建设更加重视,对检察院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为检察院改善物质装备创造了条件。九十年代后期,最高人民检察院把基层院“两房”建设提到了重要日程,办公和技术大楼逐步建成,围绕检察工作开展的办案设施、装备得到了较快改善。特别是世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快了检察院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局域网、计算机等高科技装备陆续装备到基层检察院,装备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在极大地提高检察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对各种装备的使用、维修保养及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基层检察院的装备管理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考验。如何科学、规范地管理好、合理地使用好这些装备,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保障检察院行使检察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司法公平、公正的目标,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目前检察机关装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保障的被动。检察机关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存在本地保障和上级补助相结合的经费保障形式,缺乏稳定而长效的来源机制,各地都有相当多的法律服务收费至今尚未纳入统筹规划管理。
(二)管理尚不够规范。除财务已基本形成较为可行的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外,其它装备、国资尚未走向规范。一部分存在明显短期性的装备购置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一部分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的长期性装备受到忽视。
(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旧的科技装备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办案需要,存在设备老化、落后等问题,如录音录像设备效果不理想、侦查箱的影像固定效果分辨率较差等。个别所配设备档次不高,维修不便,配件难购。比如:摄像机和照像机档次较低,电池配件难购,无原始发票维修不便等。
(四)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人才资源配置相对不强,往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差,整体人才资源比其他业务部门要弱,致使一些人员不能胜任当前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管理形式,只能干些简易的工作,对现代装备品名、性能、特点等基本情况的了解都很匮乏,面对信息化管理就更无能为力了。尤其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院更为突出,直接影响了检察工作的效能。
二、强化检察机关装备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向服务型转变,装备管理要立足于服务,为基层基础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干警服务,提倡人本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法制意识、效能意识,进一步发挥现代管理职能,按照基层优先和效益优先的工作要求,确保管理职能的落实。向素质型转变,面对后勤管理人力紧缺,素质较差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人员综合能力显得非常紧迫,培养知识型人才是装备管理的迫切需求。
(二)落实经费保障。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支持,确保装备保障经费来源。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应该从实际出发,逐步解决制约检察机关工作及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争取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在编制、经费、装备等方面加大对检察院的支持力度,积极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反映,把提高检察机关的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纳入发展规划,不能让缺乏经费成为制约业务的“瓶颈”。一是要司检察院与财政部门等联合制定统一的检察机关经费保障规定,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分级、分项的财政保障机制;二是以法规形式确定检察机关经费与财政预算的分配关系和逐年增长比例,制定统一标准。三是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注重基层、下倾保障,立足监管、高效保障”的原则,确保检察机关的经费保障持续、平衡发展。
(三)严格检查监督。要建立统一健全的经费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工作考核办法。由检察院、财政、发改、纪委等部门组成专题督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对检察经费保障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对经费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切实保障检察经费落实;建立检察财务管理督查办法。按照审计、检查、监督三位一体思路,积极开展检察财务审计,及时查处和纠正经费管理中挤占挪用、挥霍浪费、超标准开支等问题;积极指导基层检察机关财务管理,确保检察经费高效运用;实行财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四)完善装备管理机制。检察机关装备必须根据现代检察工作发展和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以注重科技、强化实用、准确投入、协调发展为原则,制定检察装备建设规划和配备标准,确保装备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确保装备从购置、分配、调拨、使用到报废等一整套管理制度的有序落实,努力实现检察机关装备建设协调快速发展,提高检察机关装备能力。
(五)加强队伍建设。按照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多渠道引进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扭转当前装备管理队伍中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加强教育培训,通过组织教育培训、交流学习,了解现代管理知识,不断掌握新技能,拓展创新思路,不断缓解后勤管理者水平参差不齐和素质不高的问题,造就一批“三懂二会”(懂业务、懂管理、懂协调,会电脑、会调研)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装备管理职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检察机关装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保障的被动。检察机关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存在本地保障和上级补助相结合的经费保障形式,缺乏稳定而长效的来源机制,各地都有相当多的法律服务收费至今尚未纳入统筹规划管理。
(二)管理尚不够规范。除财务已基本形成较为可行的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外,其它装备、国资尚未走向规范。一部分存在明显短期性的装备购置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一部分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的长期性装备受到忽视。
(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旧的科技装备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办案需要,存在设备老化、落后等问题,如录音录像设备效果不理想、侦查箱的影像固定效果分辨率较差等。个别所配设备档次不高,维修不便,配件难购。比如:摄像机和照像机档次较低,电池配件难购,无原始发票维修不便等。
(四)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人才资源配置相对不强,往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差,整体人才资源比其他业务部门要弱,致使一些人员不能胜任当前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管理形式,只能干些简易的工作,对现代装备品名、性能、特点等基本情况的了解都很匮乏,面对信息化管理就更无能为力了。尤其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院更为突出,直接影响了检察工作的效能。
二、强化检察机关装备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向服务型转变,装备管理要立足于服务,为基层基础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干警服务,提倡人本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法制意识、效能意识,进一步发挥现代管理职能,按照基层优先和效益优先的工作要求,确保管理职能的落实。向素质型转变,面对后勤管理人力紧缺,素质较差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人员综合能力显得非常紧迫,培养知识型人才是装备管理的迫切需求。
(二)落实经费保障。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领导支持,确保装备保障经费来源。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应该从实际出发,逐步解决制约检察机关工作及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争取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在编制、经费、装备等方面加大对检察院的支持力度,积极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反映,把提高检察机关的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纳入发展规划,不能让缺乏经费成为制约业务的“瓶颈”。一是要司检察院与财政部门等联合制定统一的检察机关经费保障规定,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分级、分项的财政保障机制;二是以法规形式确定检察机关经费与财政预算的分配关系和逐年增长比例,制定统一标准。三是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注重基层、下倾保障,立足监管、高效保障”的原则,确保检察机关的经费保障持续、平衡发展。
(三)严格检查监督。要建立统一健全的经费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工作考核办法。由检察院、财政、发改、纪委等部门组成专题督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对检察经费保障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对经费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切实保障检察经费落实;建立检察财务管理督查办法。按照审计、检查、监督三位一体思路,积极开展检察财务审计,及时查处和纠正经费管理中挤占挪用、挥霍浪费、超标准开支等问题;积极指导基层检察机关财务管理,确保检察经费高效运用;实行财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四)完善装备管理机制。检察机关装备必须根据现代检察工作发展和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以注重科技、强化实用、准确投入、协调发展为原则,制定检察装备建设规划和配备标准,确保装备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确保装备从购置、分配、调拨、使用到报废等一整套管理制度的有序落实,努力实现检察机关装备建设协调快速发展,提高检察机关装备能力。
(五)加强队伍建设。按照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多渠道引进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扭转当前装备管理队伍中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加强教育培训,通过组织教育培训、交流学习,了解现代管理知识,不断掌握新技能,拓展创新思路,不断缓解后勤管理者水平参差不齐和素质不高的问题,造就一批“三懂二会”(懂业务、懂管理、懂协调,会电脑、会调研)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装备管理职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