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微出血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bo59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有无预测作用。

方法

入选发病6 h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44例,入院半小时内进行CT和梯度回波T2加权像(gradient echo pulse sequence-T2WI,GRE-T2WI)的检查,观察血肿大小,并按照CT及MRI检查后血肿有无扩大分为微出血组和无微出血组。发病后24 h和72 h复查CT了解有无血肿扩大,比较两组发生血肿扩大的比率和血肿体积增加的数值。

结果

入院时GRE-T2WI示74例患者存在数目不等的CMBs。24 h后复查CT发现血肿体积增加者为12.5%(18/144),72 h复查CT发现血肿体积增加者为13.9%(20/144)。微出血组患者存在CMBs的比率显著高于无微出血组患者[70.0%(14/20)与48.4%(60/124),χ2=4.221,P<0.01]。72 h后微出血组血肿体积扩大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无微出血组患者[17.6%(13/74)与10.0%(7/70),χ2=3.172,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MBs是惟一进入回归方程的危险因素(OR=2.213,95% CI 1.320~2.972,P<0.01)。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GRE-T2WI上存在CMBs,提示血肿扩大风险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抑制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形态、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抑制AMPK活性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20只雄性昆明小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治疗组(每组均40只)。缺血再灌注治疗组于缺血时腹腔注射AMPK特异性抑制剂compound C(20 mg/kg)。采用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再灌注24 h后
目的比较重症神经疾病机械通气患者应用程序化撤机方案和经验性撤机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65例机械通气时间≥24 h的神经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程序化撤机方案(32例)和经验性撤机方案(33例)。结果因5例患者放弃治疗脱漏,最后60例患者纳入分析,共有35例患者(58%)完成撤机。程序化撤机组(16例)的平均撤机时间(55.91 h)明显短于经验性撤机组(19例,243.95 h
目的分析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上肢各波潜伏期及各波峰间期改变特点,探讨SCD的上肢SEP特点及上肢SEP对SCD中枢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临床确诊的SCD患者临床资料、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脊髓MRI的检查结果并观察其特点。对比SCD组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与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44例,其中合并OSAHS患者78例。不合并OSAHS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6例,作为空白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脱水降颅压、降压、保护脑细胞治疗。在入院时行头CT检查并于24 h内行夜间多导睡眠
目的探讨孕酮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focal cerebral ischemic and reperfusion injury,fCIR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建立大鼠fCIRI模型前96、48、1 h分别给予孕酮(8 mg/kg)1次性腹腔注射。建立大鼠fCIRI模型,在fCIRI后第3~8天,检查大鼠的空间记忆功能和缺血侧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量。检测孕酮预处理后1~96 h的海马
期刊
期刊
目的通过系列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各种测试方法对诊断的作用。方法运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对18例iNPH患者、20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视空间能力评估,同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这些测试方法对iNPH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NPH组和AD组的总体认知状态和各认知领域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