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绩效工资的实施,对于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切入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热点探讨话题。对此,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加强对实施绩效工资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学习,让教师理解政策。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出台的,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得到了广大义务教育教师的普遍拥护与欢迎。但是网络和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对这些不同声音和认识问题,我们要从政策及其实践等方面及时加以澄清,进一步统一思想,帮助教师们深入理解绩效工资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平稳顺利实施。
目前对实施绩效工资应正确理解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正确认识实施绩效工资后地区之间教师工资收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二是如何正确认识有的地方实施绩效工资后教师工资增幅不大甚至有所减少的现象;三是如何正确认识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与分配;四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校长、中层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关系。
根据有关的规定,教师基础性绩效部分(70%)已按岗位设置每月发放,而奖励性绩效部分(30%)则根据学校制定的方案施行。
如果说,把绩效工资比作一块香甜的大饼,原来的初衷希望能干的、肯干的、多干的能够多分点饼,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能够多吃点,吃饱点,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多贡献蓄备力量。然而,现实中因为操作的问题让老师们认为,原本一块应该平均分配的饼,现在有了区别,心里有不平衡。毕竟十个手指有长短,人的能力有高低,在大多数老师经过努力却不能获得均衡的情况下,原本团结的教师群体,看似融洽,内在却有心结。如此绩效工资抑制了优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原本能力不很强却肯干愿干的老师也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动力。这样,绩效工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美好设想就受到了阻碍。但只要我们在开始把这块70%加30%的饼策划成100%加30%的饼,让教师正确认识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的关系,那么相信每位老师心里将怀揣感激,更加兢兢业业,在不同的层次发挥自己不同的能力。
二、监督学校制定的绩效奖励方案,稳定教师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改革,关键的一点就是规则的重新修订,必须经过民主决策的程序。绩效工资最大的亮点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要让亮点闪光,则要对各学校制订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行调查,加强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便方案难以做到大家都满意、人人都公平,起码也要让人感到基本公正,让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而不是一味让方案强行通过,留下一堆不满和怨言。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我们要坚持学校制订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成立由教师代表组成的领导组,方案制订后一定要公示并要有五分之四以上教师人数同意方可通过并实施。
在确定学校各类人员(含行政人员、级、科组长、班主任等)的补贴时,学校要坚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防止学校行政的平均绩效工资水平不合理地高于教师的平均绩效工资水平,要让最优秀的教师、贡献最大的教师拿到最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同时还要处理好不同学校各类人员之间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
绩效工资的施行,也为我们打造团结向上、精悍高效的教师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其中我们可以利用绩效工资灵活的机制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比如发挥新教师、青年教师为代表的教师团队的进取精神;发扬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助升老教师对教育的余热。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提倡尽量以教师团队的形式来竞争、考核,这样既能减少个别教师会因自信心不足而掉队的现象,又让教师在团队的大家庭中感受温暖,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能使个人行为在团队成员的相互督促中受到制约,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绩效工资强调以德为先,注重实绩,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从现实讲,一方面,教师的劳动分为隐形投入和显性投入两种,目前的绩效工资考核项目难以覆盖教师所有工作量;另一方面,教师的绩效除了学生学习成绩外难以在短期内衡量其为培养人才所做贡献程度;第三,某些考核项目标准和考核方式可能会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故师德的建设进一步彰显了其重要性。因此学校在实施绩效工资中要坚持以师德水平为核心内容,逐步形成名师评聘、举荐机制,真正实现师德标准不合格一票否决;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和探讨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职业幸福感和事业精神。
四、将高质量的绩效沟通贯穿全过程。目前,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绩效改进过程中,绩效沟通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常常是简单地要求教师签字认同学校给予的考评结果或改进方案上。绩效沟通是保证教师绩效达标不可或缺的环节,学校领导要把沟通的重点放在了教师未来的发展层面上,在绩效达标过程中保持与教师经常性的沟通,及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并注意进行绩效沟通时一定要让教师对他们的绩效变化保持应有的敏感性,让他们明确实现高绩效的方法和时间。在此前提下,学校领导再授权,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产生对绩效产出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使他们更乐于主动做出改变,而又不伤其自尊。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大岗教育指导中心)
(责任编校:白水)
一、加强对实施绩效工资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学习,让教师理解政策。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出台的,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得到了广大义务教育教师的普遍拥护与欢迎。但是网络和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对这些不同声音和认识问题,我们要从政策及其实践等方面及时加以澄清,进一步统一思想,帮助教师们深入理解绩效工资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平稳顺利实施。
目前对实施绩效工资应正确理解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正确认识实施绩效工资后地区之间教师工资收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二是如何正确认识有的地方实施绩效工资后教师工资增幅不大甚至有所减少的现象;三是如何正确认识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与分配;四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校长、中层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关系。
根据有关的规定,教师基础性绩效部分(70%)已按岗位设置每月发放,而奖励性绩效部分(30%)则根据学校制定的方案施行。
如果说,把绩效工资比作一块香甜的大饼,原来的初衷希望能干的、肯干的、多干的能够多分点饼,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能够多吃点,吃饱点,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多贡献蓄备力量。然而,现实中因为操作的问题让老师们认为,原本一块应该平均分配的饼,现在有了区别,心里有不平衡。毕竟十个手指有长短,人的能力有高低,在大多数老师经过努力却不能获得均衡的情况下,原本团结的教师群体,看似融洽,内在却有心结。如此绩效工资抑制了优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原本能力不很强却肯干愿干的老师也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动力。这样,绩效工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美好设想就受到了阻碍。但只要我们在开始把这块70%加30%的饼策划成100%加30%的饼,让教师正确认识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的关系,那么相信每位老师心里将怀揣感激,更加兢兢业业,在不同的层次发挥自己不同的能力。
二、监督学校制定的绩效奖励方案,稳定教师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改革,关键的一点就是规则的重新修订,必须经过民主决策的程序。绩效工资最大的亮点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要让亮点闪光,则要对各学校制订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行调查,加强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便方案难以做到大家都满意、人人都公平,起码也要让人感到基本公正,让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而不是一味让方案强行通过,留下一堆不满和怨言。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我们要坚持学校制订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成立由教师代表组成的领导组,方案制订后一定要公示并要有五分之四以上教师人数同意方可通过并实施。
在确定学校各类人员(含行政人员、级、科组长、班主任等)的补贴时,学校要坚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防止学校行政的平均绩效工资水平不合理地高于教师的平均绩效工资水平,要让最优秀的教师、贡献最大的教师拿到最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同时还要处理好不同学校各类人员之间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
绩效工资的施行,也为我们打造团结向上、精悍高效的教师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其中我们可以利用绩效工资灵活的机制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比如发挥新教师、青年教师为代表的教师团队的进取精神;发扬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助升老教师对教育的余热。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提倡尽量以教师团队的形式来竞争、考核,这样既能减少个别教师会因自信心不足而掉队的现象,又让教师在团队的大家庭中感受温暖,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能使个人行为在团队成员的相互督促中受到制约,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绩效工资强调以德为先,注重实绩,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从现实讲,一方面,教师的劳动分为隐形投入和显性投入两种,目前的绩效工资考核项目难以覆盖教师所有工作量;另一方面,教师的绩效除了学生学习成绩外难以在短期内衡量其为培养人才所做贡献程度;第三,某些考核项目标准和考核方式可能会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故师德的建设进一步彰显了其重要性。因此学校在实施绩效工资中要坚持以师德水平为核心内容,逐步形成名师评聘、举荐机制,真正实现师德标准不合格一票否决;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和探讨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职业幸福感和事业精神。
四、将高质量的绩效沟通贯穿全过程。目前,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绩效改进过程中,绩效沟通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常常是简单地要求教师签字认同学校给予的考评结果或改进方案上。绩效沟通是保证教师绩效达标不可或缺的环节,学校领导要把沟通的重点放在了教师未来的发展层面上,在绩效达标过程中保持与教师经常性的沟通,及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并注意进行绩效沟通时一定要让教师对他们的绩效变化保持应有的敏感性,让他们明确实现高绩效的方法和时间。在此前提下,学校领导再授权,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产生对绩效产出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使他们更乐于主动做出改变,而又不伤其自尊。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大岗教育指导中心)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