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广东海洋大学的培养特色。将这一特色運用到社会学实际教学中,在课堂上运用渐进启发式引导,将“三能”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去,并把“能安心,能吃苦,能创新”简单的几个字的内在精髓完全渗入到学生的实践中。
关键词:“三能”人才 社会学专业 教学改革
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人才,是广东海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办学特色。“三能”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广东海洋大学的培养特色,其形成既源于历史,也是我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的社会环境中,针对80后、90后培养对象的新特点,在拓宽学科专业、扩大办学规模的新形势下形成的思考和选择,是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化和发展。
所谓“三能”人才,即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锻炼学生过硬的技能本领,赋以学生顽强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应是大学人才培养义不容辞的责任。“能安心”的敬业精神,“能吃苦”的顽强意志,“能创业”的知识技能,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自身事业有为的基础和条件,是满足人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渐进启发式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三能”人才培养的观念植入学生思想中、行动中,将具体专业教学与“三能”理论的更好结合。具体措施如下:
(一)社会学理论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能创业”指的是将所学知识技能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并善于开拓的能力。然而,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何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社会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培养要求: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受到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技能以及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在对学生的知识灌输的同时,也要在课堂教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灌输相关理论知识、并其对社会学专业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是我们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的首要目的,所以在此期间,教学中以老师的传授为主。在此期间,课堂上传授的大多是社会学相关的纯粹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名著选读等课程就是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必修科目。理论性很强就意味着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相对缺失、师生互动很难进行,因此对于理论课,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劲头,老师用尽全力也无力改变课堂的现状。这种情况下,是必会引起新入校学生对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反感,对培养其学习热情很不利。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老师要做到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其对本专业的兴趣与爱好,使其认识到该专业的实用性。
本人在教授社会学概论一课中,尝试在每两节课中抽出10—20分钟和同学互动,大多以和社会时事关系较为紧密的案例为背景,选题范围广泛,大到国家层面的宏观社会问题,小到个人层面的微观感情问题,通过自愿回答、畅所欲言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相关思考,并有意将社会学相关理论引入对实例的分析之中去,使学生在踊跃的问答中意识到社会学该专业的实用性,初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在教学中适度的、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等,要求学生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教师应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们自主地进行分组讨论或者作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讨论和提供启发,不应该成为讲台上的主角,而应该将讲台变成学生展示自己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舞台。这段时期,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好好听课,而是让学生有意识的在课下阅读相关文献,扩充知识面,培养自学和动手能力,学会主动的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会影响情绪以至于学习的进度。老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及时找出困难所在,变阻力为动力。
(二)社会学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能吃苦、能安心的理念。
社会学是一个对本专业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的综合性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了专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尽快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社会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是本科学生在基本完成了专业基础教学的情况下对学生的综合训练。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观察、分析问题,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熟练地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要求自主地去思考、去选择,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通过理论引导、方法训练和案例讲解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做到独立思考、自主选题、自行操作、实践检验,真正在实践中获得全面的锻炼。社会学实践教学应充分考虑社会学学科特性,确定适当的社会实践方式与实践内容,以使社会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其中得以充分展现,从而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社会学专业学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能吃苦、能安心”的理念。
作为文科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集中地体现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并且把“观察能力”分解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两项指标;把“分析问题”具体化为“概念分析”“理论建构”和“提出研究假设”两项要求;把“解决问题”具体化为“设计研究方案”、“设计问卷”和“实施研究方案”等项内容,从而使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真正落在了实处。在实践教学中,有目的的强化学生用社会学视角观察社会的能力,训练学生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从概念到指标的操作化能力和设计研究工具的能力,训练其实施调查研究的组织安排能力和对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能力,在实际调查的艰苦中使学生受到吃苦的磨炼。
我院针对社会学专业建立了学生的专门的实习基地。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带领学生到企业(电饭煲厂、拖鞋厂)和福利院行进社会实践。在企业的大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冒着酷暑、挥汗如雨的在一条条生产线中一刻不停的工作,其动作的熟练和其工作条件的艰苦,使学生们受到一次感同身受的“吃苦”教育。在公示牌上,写明“今天××组因为××原因,致使工作进度受到影响,故扣除××组全体组员的奖金”的字样,让象牙塔中学生领略到了工作的艰辛和不易。福利院里,学生和孤寡老人、孤儿聊天、游戏,通过切身感受了解社会生活的现状,为走出象牙塔后的自身生活做好吃苦的准备;同时也可以对政府的相关社会政策、福利政策有一定了解,为毕业之后能够安心扎根基层做好心理准备。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还有一些自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院社会学专业的几个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队下以“廉江市麻风病村”为研究和考察对象,申报我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出自学生们的兴趣,使其在调查研究中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田野调查,虽然辛苦但是却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其吃苦的理念。
(三)结语
社会学作为文科专业,不仅具有文科与理工科相比的本身的局限性和劣势,而且作为文科专业中不热门的专业之一,其在文科中的劣势显而易见。作为一名社会学教师,如何使学生热爱本专业的学习,并能从中学习到谋生的本领,这也是“三能”人才培养理念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三能”人才 社会学专业 教学改革
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人才,是广东海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办学特色。“三能”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广东海洋大学的培养特色,其形成既源于历史,也是我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的社会环境中,针对80后、90后培养对象的新特点,在拓宽学科专业、扩大办学规模的新形势下形成的思考和选择,是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化和发展。
所谓“三能”人才,即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锻炼学生过硬的技能本领,赋以学生顽强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应是大学人才培养义不容辞的责任。“能安心”的敬业精神,“能吃苦”的顽强意志,“能创业”的知识技能,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自身事业有为的基础和条件,是满足人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渐进启发式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三能”人才培养的观念植入学生思想中、行动中,将具体专业教学与“三能”理论的更好结合。具体措施如下:
(一)社会学理论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能创业”指的是将所学知识技能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并善于开拓的能力。然而,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何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社会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培养要求: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受到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技能以及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在对学生的知识灌输的同时,也要在课堂教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灌输相关理论知识、并其对社会学专业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是我们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的首要目的,所以在此期间,教学中以老师的传授为主。在此期间,课堂上传授的大多是社会学相关的纯粹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名著选读等课程就是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必修科目。理论性很强就意味着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相对缺失、师生互动很难进行,因此对于理论课,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劲头,老师用尽全力也无力改变课堂的现状。这种情况下,是必会引起新入校学生对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反感,对培养其学习热情很不利。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老师要做到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其对本专业的兴趣与爱好,使其认识到该专业的实用性。
本人在教授社会学概论一课中,尝试在每两节课中抽出10—20分钟和同学互动,大多以和社会时事关系较为紧密的案例为背景,选题范围广泛,大到国家层面的宏观社会问题,小到个人层面的微观感情问题,通过自愿回答、畅所欲言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相关思考,并有意将社会学相关理论引入对实例的分析之中去,使学生在踊跃的问答中意识到社会学该专业的实用性,初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在教学中适度的、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等,要求学生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教师应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们自主地进行分组讨论或者作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讨论和提供启发,不应该成为讲台上的主角,而应该将讲台变成学生展示自己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舞台。这段时期,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好好听课,而是让学生有意识的在课下阅读相关文献,扩充知识面,培养自学和动手能力,学会主动的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会影响情绪以至于学习的进度。老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及时找出困难所在,变阻力为动力。
(二)社会学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能吃苦、能安心的理念。
社会学是一个对本专业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的综合性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了专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尽快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社会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是本科学生在基本完成了专业基础教学的情况下对学生的综合训练。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观察、分析问题,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熟练地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要求自主地去思考、去选择,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通过理论引导、方法训练和案例讲解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做到独立思考、自主选题、自行操作、实践检验,真正在实践中获得全面的锻炼。社会学实践教学应充分考虑社会学学科特性,确定适当的社会实践方式与实践内容,以使社会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其中得以充分展现,从而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社会学专业学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能吃苦、能安心”的理念。
作为文科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集中地体现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并且把“观察能力”分解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两项指标;把“分析问题”具体化为“概念分析”“理论建构”和“提出研究假设”两项要求;把“解决问题”具体化为“设计研究方案”、“设计问卷”和“实施研究方案”等项内容,从而使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真正落在了实处。在实践教学中,有目的的强化学生用社会学视角观察社会的能力,训练学生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从概念到指标的操作化能力和设计研究工具的能力,训练其实施调查研究的组织安排能力和对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能力,在实际调查的艰苦中使学生受到吃苦的磨炼。
我院针对社会学专业建立了学生的专门的实习基地。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带领学生到企业(电饭煲厂、拖鞋厂)和福利院行进社会实践。在企业的大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冒着酷暑、挥汗如雨的在一条条生产线中一刻不停的工作,其动作的熟练和其工作条件的艰苦,使学生们受到一次感同身受的“吃苦”教育。在公示牌上,写明“今天××组因为××原因,致使工作进度受到影响,故扣除××组全体组员的奖金”的字样,让象牙塔中学生领略到了工作的艰辛和不易。福利院里,学生和孤寡老人、孤儿聊天、游戏,通过切身感受了解社会生活的现状,为走出象牙塔后的自身生活做好吃苦的准备;同时也可以对政府的相关社会政策、福利政策有一定了解,为毕业之后能够安心扎根基层做好心理准备。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还有一些自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院社会学专业的几个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队下以“廉江市麻风病村”为研究和考察对象,申报我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出自学生们的兴趣,使其在调查研究中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田野调查,虽然辛苦但是却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其吃苦的理念。
(三)结语
社会学作为文科专业,不仅具有文科与理工科相比的本身的局限性和劣势,而且作为文科专业中不热门的专业之一,其在文科中的劣势显而易见。作为一名社会学教师,如何使学生热爱本专业的学习,并能从中学习到谋生的本领,这也是“三能”人才培养理念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