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您好,魏校长,欢迎您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教育思想。作为一位校长,您每天要面对4000多名师生,要管的事情可谓千头万绪,但您为什么坚持把“尊重关心教师、发展提升教师”作为第一要务呢?
魏存智:去年教师节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强调要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精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这既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鼓舞和勉励,也是对教育管理人员的要求和鞭策。作为校长,就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总书记的要求。
具体到濮阳市实验小学,这些年,我努力尝试转换角度,摒弃那些牺牲教师身心健康的思路和行为,坚持从教师内在需求和自主成长出发,努力让大家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发展的幸福,实现在教育中“享受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仅2015年、2016年两年间,学校就有1人通过正高级教师评审,11人通过高级教师评审(其中参加“绿色通道”评审的有8人)。特别是在2016年的河南省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们的语文、数学、英语、品德、音乐五个学科,均组队代表濮阳市参加了省级现场观摩交流。这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走出了成效。
记者:成果的确很丰硕,相信读者对学校的做法都会感兴趣。您能具体谈谈吗?
魏存智:我们主要打造了“一主两翼”的师德建设模式。 “一主”,即以“享受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为主线,鼓励教师做“享受教育”的引领者、实践者、传播者、受益者,师生共同经历、体验、分享快乐的教育生活,使身心都获得发展,进而拥有创造和传播快乐的能力,并通过“学校—家庭—社区”这条快乐生态链,来改善家庭和社区的文化生态。
“两翼”,其一就是以“113344”发展思路打造共同愿景:两个“1”就是牢固树立一个观念,让服务理念入脑入心并落实到行动中;促进一个公平,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两个“3”就是挖掘三个资源,最大限度去挖掘教师、家长育人潜力和开发网络教育资源;融合三个课堂,让学生在学科教学课堂、校内教育课堂、社会实践课堂中全面健康成长。两个“4”是指抓好四个窗口建设,促使路队、课间操、升旗仪式、体育课成为学校亮点;实现四项目标,即实现教师生命质量和综合素质、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两个方面提升,赢得学生家长、高一级学校两个方面的好口碑。
其二就是以“学、讲、做、评、奖”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典型引路、家长评教、学生评教等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及廉洁从教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职业成就感和职业价值感。特别是随着学校的布局调整和改造提升,我们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营造“水之德”校园文化,引导教师把“责怪”变为“责任”,把“死角”做成“亮点”,把“差异”视为“资源”,把“告状”转化为“报喜”,由“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不仅享受学生的成功,还享受学生改正错误的过程,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幸福感。
同时,我们还致力于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教师发展的高效载体。201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教师发展学校”,这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搭建起“教—学—研—训”为一体的教师成长平台,形成了校本研修模式。学校成立了“享受教育研究院”,全员参与,分层教研,不断优化教研途径。一是坚持引导教师建立“从问题到建议”的研究思维方式,以制度约束和活动开展,促使教师养成反思习惯。二是坚持创新校本教研机制,顺应教师的内在需求,尝试开展“卡式管理”教研活动,采用随机式、约请式、成果推广式、网络式等多种活动方式,让研究成为工作常态。三是坚持开展“主题·反思·共享”磨课活动。四是坚持引导教师梳理反思的问题,围绕某一类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每学期开学,我们都会根据各个层面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出培训“菜單”,确定培训进度和计划,曾先后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楚江亭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程晗博士、河南大学刘志军教授等专家学者,从教育理论、课题研究、学科素养、诗词鉴赏、心理辅导等多个维度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开阔教师的人文视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人成长规划,每学年(期)都有自己的重点研修主题、计划及实施成效的记录,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档案。大家自觉通过“校信通”博客平台进行自我反思,学校把博客写作纳入业绩考核,每学年进行四次“博客之星”的评选。近年来,教师们撰写的博文已有18000余篇,结集书稿50多本,出版著作7部。在2016年河南省“十大书香校园”评选中,濮阳市实验小学位居榜首,全省50个书香班级特别奖中我们占了3个。
与此相配合,我们还建立了一套教师专业发展检评激励机制,从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实施过程、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评价和奖惩。同时形成了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学校综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设置了优秀年级组、优秀教研组、优秀研究共同体、最具成长力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奖项,把学习和培训作为福利,用制度推动教师发展。为强化教师的精细化工作意识,切实抓好学生习惯、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学校明确规定:教师教案及学生语文、数学学科作业每学期期中、期末展评两次。同时,还调整了语文、数学作业展示评价项目,调整了综合学科课堂评价内容,细化了评价标准,增设了特色作业。此举对教师的教学及研究起到了有力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记者:是啊,教师专业成长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这方面的情况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魏存智:这正是我想说的。课堂是教师的阵地,也是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近年来,我们以研究课堂、提高常态课的效率为重点,通过实施“集体备课、异步授课”制度,进行“自主、高效”课堂展示交流,举办论坛、研讨会等活动,给教师搭建展示平台。目前,我们已探索出一种“三维六度五环节”的教学模式。“三维”:兴趣、习惯、能力。“六度”: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习方式的自主度、小组合作的有效度、练习设计的层级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五环节”:预习探究—交流展示—质疑释疑—主题训练—拓展延伸。 以“三维”为内涵、以“六度”为原则、以“五环节”为基本操作规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打造绿色课堂的积极尝试。如今,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是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遵循规律而又不拘泥于模式,各学科根据教学实际探索出多个变式。其中,数学学科探索出了“小目标教学模式”“以微视频促课堂翻转教学模式”;语文学科探索出了“1 X高效阅读教学模式”“单元整合教学模式”“434大阅读教育”等。
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009年,濮阳市组建首批名师工作室,我校有3个名师工作室入选。2014年,我们抓住河南省组建“中原名师工作室”的契机,对何风彩名师工作室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启动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形成了“中原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校级名师工作室”的三级名师工作室建设网络,努力使之成为学校科研成果的孵化点、科研兴校的示范点、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点。
为了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建设秀美灵动的“水韵实小”,学校举办“师德建设大家谈”系列活动——演讲、朗诵、报告会、评选“感动实小年度教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在宣传身边的师德先进人物基础上,我们打造了“真人图书馆”“智慧教师开讲”等特色平台,为有专业优势、学术专长的教师举办教育思想专题研讨活动,让大家品读他们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博大的爱生情怀,把每一位特色教师都作为无字之书去阅读,这种活动紧贴教育教学实际,深受教师们喜爱。我们还坚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师徒在活动中都能得到专业发展,并享受发展的快乐,为学校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插翅助力。2013年9月,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在我校召开河南省校本教研现场会,将学校的校本教研机制作为全省小学校本教研的样板进行总结推广。2014年4月,省基础教研室从全省69所校本教研实验校中确定3所作为重点培育学校,濮阳市实验小学是全省入选的唯一一所小学。2016年6月,学校成功承办了全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培训暨实验基地學校经验交流研讨会。
记者:关于“水之德”校园文化,您能再解释一下其中的内涵吗?
魏存智:水,作为生命之源,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我国古代就有“上善若水”的名言,品味水的精神品性,其执着坚韧、鲜活澄澈,其豁达包容、善良博爱,其随缘善变、机警灵活,与教育的本源一脉相承。
我们营造“水之德”校园文化,就是要以水之品性涵养崇高师德,以水之灵韵点拨学生心智。当你来到我们实验小学的时候,相信会被处处蕴涵着的“水文化”打动。教学楼上书写着“化水为德、聚气成魂、悦读润智、行健慧生”,以“水之德”为主题的校园浮雕古朴厚重,文化圆厅、教室走廊、办公楼过道上,处处可见与水有关的教育格言、座右铭等,还有定期举办的“水之德”征文、演讲比赛……学校就是以此来引领广大教职工挖掘水的精神品性,品味水的高尚品质,将其践行到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使“大善大爱”成为教师崇尚的师德之本,“敬业乐业”成为大家的工作常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成为幸福的歌者。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享受教育 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徐相瑞等人对此亦有贡献。)
(责 编 东 方)
魏存智:去年教师节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强调要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精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这既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鼓舞和勉励,也是对教育管理人员的要求和鞭策。作为校长,就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总书记的要求。
具体到濮阳市实验小学,这些年,我努力尝试转换角度,摒弃那些牺牲教师身心健康的思路和行为,坚持从教师内在需求和自主成长出发,努力让大家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发展的幸福,实现在教育中“享受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仅2015年、2016年两年间,学校就有1人通过正高级教师评审,11人通过高级教师评审(其中参加“绿色通道”评审的有8人)。特别是在2016年的河南省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们的语文、数学、英语、品德、音乐五个学科,均组队代表濮阳市参加了省级现场观摩交流。这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走出了成效。
记者:成果的确很丰硕,相信读者对学校的做法都会感兴趣。您能具体谈谈吗?
魏存智:我们主要打造了“一主两翼”的师德建设模式。 “一主”,即以“享受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为主线,鼓励教师做“享受教育”的引领者、实践者、传播者、受益者,师生共同经历、体验、分享快乐的教育生活,使身心都获得发展,进而拥有创造和传播快乐的能力,并通过“学校—家庭—社区”这条快乐生态链,来改善家庭和社区的文化生态。
“两翼”,其一就是以“113344”发展思路打造共同愿景:两个“1”就是牢固树立一个观念,让服务理念入脑入心并落实到行动中;促进一个公平,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两个“3”就是挖掘三个资源,最大限度去挖掘教师、家长育人潜力和开发网络教育资源;融合三个课堂,让学生在学科教学课堂、校内教育课堂、社会实践课堂中全面健康成长。两个“4”是指抓好四个窗口建设,促使路队、课间操、升旗仪式、体育课成为学校亮点;实现四项目标,即实现教师生命质量和综合素质、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两个方面提升,赢得学生家长、高一级学校两个方面的好口碑。
其二就是以“学、讲、做、评、奖”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典型引路、家长评教、学生评教等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及廉洁从教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职业成就感和职业价值感。特别是随着学校的布局调整和改造提升,我们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营造“水之德”校园文化,引导教师把“责怪”变为“责任”,把“死角”做成“亮点”,把“差异”视为“资源”,把“告状”转化为“报喜”,由“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不仅享受学生的成功,还享受学生改正错误的过程,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幸福感。
同时,我们还致力于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教师发展的高效载体。201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教师发展学校”,这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搭建起“教—学—研—训”为一体的教师成长平台,形成了校本研修模式。学校成立了“享受教育研究院”,全员参与,分层教研,不断优化教研途径。一是坚持引导教师建立“从问题到建议”的研究思维方式,以制度约束和活动开展,促使教师养成反思习惯。二是坚持创新校本教研机制,顺应教师的内在需求,尝试开展“卡式管理”教研活动,采用随机式、约请式、成果推广式、网络式等多种活动方式,让研究成为工作常态。三是坚持开展“主题·反思·共享”磨课活动。四是坚持引导教师梳理反思的问题,围绕某一类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每学期开学,我们都会根据各个层面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出培训“菜單”,确定培训进度和计划,曾先后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楚江亭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程晗博士、河南大学刘志军教授等专家学者,从教育理论、课题研究、学科素养、诗词鉴赏、心理辅导等多个维度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开阔教师的人文视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人成长规划,每学年(期)都有自己的重点研修主题、计划及实施成效的记录,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档案。大家自觉通过“校信通”博客平台进行自我反思,学校把博客写作纳入业绩考核,每学年进行四次“博客之星”的评选。近年来,教师们撰写的博文已有18000余篇,结集书稿50多本,出版著作7部。在2016年河南省“十大书香校园”评选中,濮阳市实验小学位居榜首,全省50个书香班级特别奖中我们占了3个。
与此相配合,我们还建立了一套教师专业发展检评激励机制,从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实施过程、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评价和奖惩。同时形成了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学校综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设置了优秀年级组、优秀教研组、优秀研究共同体、最具成长力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奖项,把学习和培训作为福利,用制度推动教师发展。为强化教师的精细化工作意识,切实抓好学生习惯、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学校明确规定:教师教案及学生语文、数学学科作业每学期期中、期末展评两次。同时,还调整了语文、数学作业展示评价项目,调整了综合学科课堂评价内容,细化了评价标准,增设了特色作业。此举对教师的教学及研究起到了有力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记者:是啊,教师专业成长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教书育人上。这方面的情况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魏存智:这正是我想说的。课堂是教师的阵地,也是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近年来,我们以研究课堂、提高常态课的效率为重点,通过实施“集体备课、异步授课”制度,进行“自主、高效”课堂展示交流,举办论坛、研讨会等活动,给教师搭建展示平台。目前,我们已探索出一种“三维六度五环节”的教学模式。“三维”:兴趣、习惯、能力。“六度”: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习方式的自主度、小组合作的有效度、练习设计的层级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五环节”:预习探究—交流展示—质疑释疑—主题训练—拓展延伸。 以“三维”为内涵、以“六度”为原则、以“五环节”为基本操作规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打造绿色课堂的积极尝试。如今,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是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遵循规律而又不拘泥于模式,各学科根据教学实际探索出多个变式。其中,数学学科探索出了“小目标教学模式”“以微视频促课堂翻转教学模式”;语文学科探索出了“1 X高效阅读教学模式”“单元整合教学模式”“434大阅读教育”等。
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009年,濮阳市组建首批名师工作室,我校有3个名师工作室入选。2014年,我们抓住河南省组建“中原名师工作室”的契机,对何风彩名师工作室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启动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形成了“中原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校级名师工作室”的三级名师工作室建设网络,努力使之成为学校科研成果的孵化点、科研兴校的示范点、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点。
为了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建设秀美灵动的“水韵实小”,学校举办“师德建设大家谈”系列活动——演讲、朗诵、报告会、评选“感动实小年度教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在宣传身边的师德先进人物基础上,我们打造了“真人图书馆”“智慧教师开讲”等特色平台,为有专业优势、学术专长的教师举办教育思想专题研讨活动,让大家品读他们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博大的爱生情怀,把每一位特色教师都作为无字之书去阅读,这种活动紧贴教育教学实际,深受教师们喜爱。我们还坚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师徒在活动中都能得到专业发展,并享受发展的快乐,为学校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插翅助力。2013年9月,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在我校召开河南省校本教研现场会,将学校的校本教研机制作为全省小学校本教研的样板进行总结推广。2014年4月,省基础教研室从全省69所校本教研实验校中确定3所作为重点培育学校,濮阳市实验小学是全省入选的唯一一所小学。2016年6月,学校成功承办了全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培训暨实验基地學校经验交流研讨会。
记者:关于“水之德”校园文化,您能再解释一下其中的内涵吗?
魏存智:水,作为生命之源,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我国古代就有“上善若水”的名言,品味水的精神品性,其执着坚韧、鲜活澄澈,其豁达包容、善良博爱,其随缘善变、机警灵活,与教育的本源一脉相承。
我们营造“水之德”校园文化,就是要以水之品性涵养崇高师德,以水之灵韵点拨学生心智。当你来到我们实验小学的时候,相信会被处处蕴涵着的“水文化”打动。教学楼上书写着“化水为德、聚气成魂、悦读润智、行健慧生”,以“水之德”为主题的校园浮雕古朴厚重,文化圆厅、教室走廊、办公楼过道上,处处可见与水有关的教育格言、座右铭等,还有定期举办的“水之德”征文、演讲比赛……学校就是以此来引领广大教职工挖掘水的精神品性,品味水的高尚品质,将其践行到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使“大善大爱”成为教师崇尚的师德之本,“敬业乐业”成为大家的工作常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成为幸福的歌者。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享受教育 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徐相瑞等人对此亦有贡献。)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