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人才與信息跨地区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地区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利益攸关方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动态过程。
从“1 6”框架协议,到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从共同承担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到联手打造成渝城市群,川渝合作不断被赋予新意。
从川渝两地的经济发展实践看,迫切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
建立互联互通共同市场
首先,川渝两地应该打破区划藩篱,减少行政分割,推动成渝经济区共同市场的建立。
打造成渝城市群必须要淡化行政区域观念,减少人为的分割,自觉打破行政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经济区域更加畅通和融合。
因此,应加快市场培育,为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产业的跨区域整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区域内部的统一协调,打破在资金、人才、技术、资产重组、人口和产品流动方面的各种障碍,确保形成区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建立资源共享的跨区域的市场体系。
其次,要加快成渝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形成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放射状交通体系,也要形成各中小城市之间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将川渝城市群地区建设成为交通发达的地区,最终形成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共同打造中国西部的现代物流中心。
此外,川渝两地还要共同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和布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
成渝城市群地区的城市和工业均布局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上,其生态环境对三峡水库的影响十分巨大。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问题,是川渝经济一体化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要加强中小城市建设
成渝城市群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在川渝地区的40多个城市中,除了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外,其余的都是中小城市。
成都到重庆之间没有一个大城市,呈典型的断层特征。这导致该区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渝两地高度集中,极化效应非常明显。
成渝相距300公里以上,而两城之间以物资、人员、服务以及信息的交换为特征的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还远没有形成交集。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川渝两地尚未形成区域性增长极。
因此,大力发展中间沿线地带城市群非常重要,尤其是永川、内江、宜宾、自贡、泸州等城市所在的聚集区域。该中小城市群紧邻成渝高速公路,而且正位于成渝两地中间点,是最适合成为成渝两地经济能量交换的区域。
同时,中小城市建设对于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缓解川渝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壮大成渝城市群内中小城市的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完善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才能降低交易成本。
从“1 6”框架协议,到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从共同承担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到联手打造成渝城市群,川渝合作不断被赋予新意。
从川渝两地的经济发展实践看,迫切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
建立互联互通共同市场
首先,川渝两地应该打破区划藩篱,减少行政分割,推动成渝经济区共同市场的建立。
打造成渝城市群必须要淡化行政区域观念,减少人为的分割,自觉打破行政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经济区域更加畅通和融合。
因此,应加快市场培育,为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产业的跨区域整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区域内部的统一协调,打破在资金、人才、技术、资产重组、人口和产品流动方面的各种障碍,确保形成区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建立资源共享的跨区域的市场体系。
其次,要加快成渝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形成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放射状交通体系,也要形成各中小城市之间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将川渝城市群地区建设成为交通发达的地区,最终形成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共同打造中国西部的现代物流中心。
此外,川渝两地还要共同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和布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
成渝城市群地区的城市和工业均布局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上,其生态环境对三峡水库的影响十分巨大。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问题,是川渝经济一体化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要加强中小城市建设
成渝城市群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在川渝地区的40多个城市中,除了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外,其余的都是中小城市。
成都到重庆之间没有一个大城市,呈典型的断层特征。这导致该区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渝两地高度集中,极化效应非常明显。
成渝相距300公里以上,而两城之间以物资、人员、服务以及信息的交换为特征的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还远没有形成交集。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川渝两地尚未形成区域性增长极。
因此,大力发展中间沿线地带城市群非常重要,尤其是永川、内江、宜宾、自贡、泸州等城市所在的聚集区域。该中小城市群紧邻成渝高速公路,而且正位于成渝两地中间点,是最适合成为成渝两地经济能量交换的区域。
同时,中小城市建设对于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缓解川渝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壮大成渝城市群内中小城市的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完善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才能降低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