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心意六合拳起源于河南古豫,也如同它身边的黄河一样,悠远、神秘、莫测,时而平静如初,时而奔腾咆哮;时而迂回通幽,时而一泻千里;时漫若郎铛,时而炫耀如电,这是黄河的脾性,心意六合拳的特点也如这条如龙的大河一般。比如,它攻守合一,刚柔相济、全身松而四梢齐。沾实一点,如同两兵相对,永远是以中正之气罩着你,就像上了膛的槍一样对着你,不动则已,一动必灵。因此,河南心意六合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技术特征。心意六合拳长时间以来,一直是秘不外传的拳种,只是在河南的洛阳、南阳、周口等很小的区域里回族中流传,不外传,也不乱传。因为马学礼祖师从山西艺满回到河南后,在重修的拳谱中明确规定:“心意六合不乱传,多少奥妙在其间。若教枉徒无义汉,招灾惹祸保身难。君子学了护终生,小人学了胡乱传。背后莫谈旁人短,遇事莫要强出头。山上石多黄金稀,路上人多君子少。最后则是:宁可失传,不可乱传。”
关键词:河南心意六合拳;技术特征
1引言
我国的历史已经存在五千多年之久,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得益于的是我国的人民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而且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逐渐的提升,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字、文化等,掀起了一波“中国热”。然而,就如河南心意六合拳,这一拳法的传承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当今时代发生了巨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因为这个科技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少了许多的基本的条件,更有甚者要面临着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以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及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
2 河南心意六合拳的起源
心意六合拳,又称心意拳、六合拳,是我国著名的集搏击、健身、防身、养生于一体的优秀拳种,中国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心生意,又由意转化为拳招。据传心意拳为明末清初,由山西姬际可所创造,后有河南马学礼,传承至今。2007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心意六合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心意拳相传是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的。由于外族入主中原,当时的际可便产生了强烈的反清思想,后来到了河南少林寺后,因武术精湛,便留在那教学,居留期间又对明朝盛行于少林的五行拳深入研究。后有一天忽见两鸡相斗,便遂悟其理而创了心意六合。后来,心意六合拳自洛阳人士马学礼得际可真传后,数百年来形成了河南心意六合拳一大支流。
然而在修习心意拳的时候,有“外三合”和“内三合”的要求。所谓“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是身体各部分在运拳时都要互相配合的;而“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是要内心的心情与拳招、力度等合一,方可发挥出威力。心意拳的演练路线是以直进直退为主,步法着重稳健坚实。心意拳的十大形是模仿龙、虎、马、猴、鸡、鹞、燕、蛇、熊、鹰的扑击、穿侧、捕食、闪躲等动作,具有明显的攻守意识,每一形皆有其独特含意的。在招式方面多为单式,而套路仅四把捶一套,也有后人心得所创的二把半等等。
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心意六合拳是抗金名将岳飞所创,用以训练将士,所以又称岳武穆王拳,后经山西浦州均村姬龙峰发扬光大。无论这一传说是真是假,但心意六合拳非常适合军队兵士训练及实战应用。它如同拼刺刀,一共也没有几个动作,一拨一刺、一挑一刺、一压一刺、一拨一砸(枪托),一个士兵在他入伍期间,不断的练习,千百次的重复,千万次的重复,不断的加深记忆,熟能生巧,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精。短兵相接,分外眼红,下意识的一拨一刺,你便会赢得生命。但是,不论是哪种说法,河南心意六合拳的目的都是为了抵御外来的入侵者,创立了这套拳法。
3 河南心意六合拳的技术特征
据记载,心意六合拳最初的时候也只有前、后六式,前六式较硬,硬打硬上无遮拦;后六式较软,龙蛇缠身式更难。后经历代传人的不断完善、补充发展到现在已有八大杂拳七十二小手,但核心的东西没变,而且在不断的强化——心意诚于中而形于外,理在周,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敌我相视,先有杀人之心,后有动手之意,气势都弥漫在杀意里。内三合使人神不断,外三合使人形不散,上下束一,沾实一点,放胆一决,“留意不留成”。你有多大劲,就用多大的劲。所以心意六合拳自古以来就没有对练、没有散手,单盘单练或对桩练习。盘时前面似有敌,用时前面如无物。每次出手都要求有狼之心、虎之恨,把把都有恨意,招招都用狠劲。
传统文化是武术的根,但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像面对一个大的无法想象的网,至柔像水,一切都是隐喻的、意象的。心意六合拳见其形,取其意,轻形而重意。拳中所有的机智都是隐藏的,所有的一切也如同阴阳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鹰立如睡,病行似虎;走若绣女,坐如病郎;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一切都在隐蔽中发生。如猫伏、蛇行,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相机而行,伺机而动。“能在一思前,莫在一思后,遇敌好似火烧身。”输赢就在电光之一瞬。
练意、练劲、练功、练用才是真正的心意六合拳;练招、练式、练形、练套是皮毛的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是需要用“心”练习的拳术,是方法转化成本能的桥梁,无“意”不能成“劲”,无“劲”不能成“功”,而“功”不落实到“心”则不能为“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不是意识,是下意识,是本能!能够转化成本能的方法,必然是最简单、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能够被本能支配的功劲,必然是从招法定式以及各种人为构思中解放出来的功劲;也只有自由的功劲才能像水一样在各种动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其强大的威力。简单、直接、便捷,直达目的;无招、无式、无做作,浑然天成;自由的力量从“心”里发出,让每一次接触与碰撞都能够震撼人心。
4 小结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心意拳是其中颇有影响、极具特色的拳种之一,其动作简单、内涵丰富、侧重于实战和技击,强身健体、防身格斗、功用无穷,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虽盛名远播,却流传不广,真正知其真意者,为之不多。但是,近年来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的建设已经越来越重视了,希望对河南心意六合拳技术特征解读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范本。
参考文献:
[1] 买建军 刘保光.河南周口举办2014年“长青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国际邀请赛[J].搏击,2014,0(10).
[2] 李冬阳.河南心意六合拳技术特征研究[D].山西:中北大学,2016.
[3] 买建军.尽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河南周口心意六合拳代表队省民运会比赛侧记[J].搏击,2014,(7):54-55.
[4] 郭春阳,李红卫.河南心意六合拳的传承方式及其形成原因[J].体育学刊,2011,18(5):119-123.
[5] 谢红旺.河南心意门十大真形说[J].少林与太极,2019,(7):36-37.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创业发展能力提升工程综合类项目“心意六合拳理论研究与大学生运动技能培养”(2019-LYZZHYB006)
作者简介:
杨永红,1977年12月13日,男,汉族,河南漯河,本科,讲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河南心意六合拳;技术特征
1引言
我国的历史已经存在五千多年之久,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得益于的是我国的人民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而且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逐渐的提升,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字、文化等,掀起了一波“中国热”。然而,就如河南心意六合拳,这一拳法的传承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当今时代发生了巨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因为这个科技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少了许多的基本的条件,更有甚者要面临着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以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及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
2 河南心意六合拳的起源
心意六合拳,又称心意拳、六合拳,是我国著名的集搏击、健身、防身、养生于一体的优秀拳种,中国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心生意,又由意转化为拳招。据传心意拳为明末清初,由山西姬际可所创造,后有河南马学礼,传承至今。2007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心意六合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心意拳相传是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的。由于外族入主中原,当时的际可便产生了强烈的反清思想,后来到了河南少林寺后,因武术精湛,便留在那教学,居留期间又对明朝盛行于少林的五行拳深入研究。后有一天忽见两鸡相斗,便遂悟其理而创了心意六合。后来,心意六合拳自洛阳人士马学礼得际可真传后,数百年来形成了河南心意六合拳一大支流。
然而在修习心意拳的时候,有“外三合”和“内三合”的要求。所谓“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是身体各部分在运拳时都要互相配合的;而“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是要内心的心情与拳招、力度等合一,方可发挥出威力。心意拳的演练路线是以直进直退为主,步法着重稳健坚实。心意拳的十大形是模仿龙、虎、马、猴、鸡、鹞、燕、蛇、熊、鹰的扑击、穿侧、捕食、闪躲等动作,具有明显的攻守意识,每一形皆有其独特含意的。在招式方面多为单式,而套路仅四把捶一套,也有后人心得所创的二把半等等。
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心意六合拳是抗金名将岳飞所创,用以训练将士,所以又称岳武穆王拳,后经山西浦州均村姬龙峰发扬光大。无论这一传说是真是假,但心意六合拳非常适合军队兵士训练及实战应用。它如同拼刺刀,一共也没有几个动作,一拨一刺、一挑一刺、一压一刺、一拨一砸(枪托),一个士兵在他入伍期间,不断的练习,千百次的重复,千万次的重复,不断的加深记忆,熟能生巧,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精。短兵相接,分外眼红,下意识的一拨一刺,你便会赢得生命。但是,不论是哪种说法,河南心意六合拳的目的都是为了抵御外来的入侵者,创立了这套拳法。
3 河南心意六合拳的技术特征
据记载,心意六合拳最初的时候也只有前、后六式,前六式较硬,硬打硬上无遮拦;后六式较软,龙蛇缠身式更难。后经历代传人的不断完善、补充发展到现在已有八大杂拳七十二小手,但核心的东西没变,而且在不断的强化——心意诚于中而形于外,理在周,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敌我相视,先有杀人之心,后有动手之意,气势都弥漫在杀意里。内三合使人神不断,外三合使人形不散,上下束一,沾实一点,放胆一决,“留意不留成”。你有多大劲,就用多大的劲。所以心意六合拳自古以来就没有对练、没有散手,单盘单练或对桩练习。盘时前面似有敌,用时前面如无物。每次出手都要求有狼之心、虎之恨,把把都有恨意,招招都用狠劲。
传统文化是武术的根,但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像面对一个大的无法想象的网,至柔像水,一切都是隐喻的、意象的。心意六合拳见其形,取其意,轻形而重意。拳中所有的机智都是隐藏的,所有的一切也如同阴阳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鹰立如睡,病行似虎;走若绣女,坐如病郎;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一切都在隐蔽中发生。如猫伏、蛇行,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相机而行,伺机而动。“能在一思前,莫在一思后,遇敌好似火烧身。”输赢就在电光之一瞬。
练意、练劲、练功、练用才是真正的心意六合拳;练招、练式、练形、练套是皮毛的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是需要用“心”练习的拳术,是方法转化成本能的桥梁,无“意”不能成“劲”,无“劲”不能成“功”,而“功”不落实到“心”则不能为“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不是意识,是下意识,是本能!能够转化成本能的方法,必然是最简单、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能够被本能支配的功劲,必然是从招法定式以及各种人为构思中解放出来的功劲;也只有自由的功劲才能像水一样在各种动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其强大的威力。简单、直接、便捷,直达目的;无招、无式、无做作,浑然天成;自由的力量从“心”里发出,让每一次接触与碰撞都能够震撼人心。
4 小结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心意拳是其中颇有影响、极具特色的拳种之一,其动作简单、内涵丰富、侧重于实战和技击,强身健体、防身格斗、功用无穷,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虽盛名远播,却流传不广,真正知其真意者,为之不多。但是,近年来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的建设已经越来越重视了,希望对河南心意六合拳技术特征解读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范本。
参考文献:
[1] 买建军 刘保光.河南周口举办2014年“长青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国际邀请赛[J].搏击,2014,0(10).
[2] 李冬阳.河南心意六合拳技术特征研究[D].山西:中北大学,2016.
[3] 买建军.尽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河南周口心意六合拳代表队省民运会比赛侧记[J].搏击,2014,(7):54-55.
[4] 郭春阳,李红卫.河南心意六合拳的传承方式及其形成原因[J].体育学刊,2011,18(5):119-123.
[5] 谢红旺.河南心意门十大真形说[J].少林与太极,2019,(7):36-37.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创业发展能力提升工程综合类项目“心意六合拳理论研究与大学生运动技能培养”(2019-LYZZHYB006)
作者简介:
杨永红,1977年12月13日,男,汉族,河南漯河,本科,讲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