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在诗歌翻译中的主体创造性发挥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035846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所有文学语言艺术中,诗歌受到人们的关注度颇高,是一种使用语言文字就能够展示出微妙情感的凝练的文学形式,常常被称作“文学中的文学”。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应局限于对原诗在字词方面的足字对应,也不应对原诗的格律作一成不变的移植,而应该采取一种自由、开放的风格,以捕捉诗歌内在的神韵,收获自然流畅的译文为准则,力求在更本真的意义上再现原诗的唯美和韵味。
  关键词:诗歌翻译;主体创造;唯美神韵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它能够将语言艺术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融入细腻的情感,发挥想象力,传递诗歌语言的美妙律动和轻盈节奏。诗人通过浓缩的语言艺术,表达独特的文学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学者关于诗歌的看法不尽相同。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在诗人托马斯看来,诗歌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虽然不同的学者关于诗歌的解读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诗歌仍然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愫,它在人类文化交流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够引领人们探索瞬息万变的精神家园。
  一、诗歌翻译的标准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遵循“信达雅”的标准,尤其是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则更加需要穿越这个翻译的标准,抵达更高的层次。这是因为文学翻译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而诗歌翻译更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因此诗歌翻译难度更大。译界学者认为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文学翻译难,诗歌翻译更是难乎其难。诗歌翻译追求文采的保留,而文采的实现源于译者深刻解读原文的含义。宏观而言,译者需要走进原文作者的精神世界,从原文的字里行间去解读原文的精髓,把握原作的风格;微观而言,译者需要找到翻译的感觉。译者自身通过深刻领悟原文之后,方能找到感觉,从而呈现出高品质的译文,才有文采可言。 译诗难追溯其缘由,可以从是否应该追求忠实还是再创造这个视角开始考量。
  (一)诗歌翻译——忠实性
  翻译的忠实性是指在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时,两种语言之间应该从形式上和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契合度。 其内涵包括形式上的忠实和意义上的忠实。形式忠实性是指为了使目的语再现的信息与源语形式相似,我们力争使译文表达与原文对等,使结构与原文相似。 所谓忠实,就是要求译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与原文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基本没有信息的增删或变化。然而,诗歌翻译为了实现译文的自然和流畅,译者不可能做到对原文绝对忠实,诗歌的翻译也有可能在原文的基础上发生创新变异。
  (二)詩歌翻译——创新性
  源语言与目的语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译者要考虑译文的呈现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英汉语言的多样化使其具备多元化的语言特征,包括发音、语言风格、意象、象征等等,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译者翻译起来难上加难,译者理解了原文信息之后,踏上思维发散之旅,然后将旅途中所蕴藏的点滴情感尽最大可能地移植到译文之中,所以原文与译文不可能完全相同。
  二、诗歌翻译的原则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来将原文的韵味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鼓舞和启迪。因此,诗歌翻译要求译者用最精准的语言、丰富的诗歌韵律形式去传递原文的美感,这也是诗歌翻译的难点。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其《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提出,诗歌翻译中,审美价值依赖于以下因素:(1)结构——对翻译而言,就是文本的整体规划以及单个句子的形态与平衡;(2)比喻——可以唤起声音、触觉、气息和味道的视觉意象;(3)声音——包括头韵、类韵、节奏、拟声词及诗歌中的音步和韵脚。所以,诗歌翻译极具挑战性,为了达到译文和原文的妙合,译者可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诗词翻译要再现原文的神韵和意境
  诗歌是形象性与艺术性交融的艺术作品。它能够将原文的内涵以及作者的艺术素养表现出来。译者翻译诗歌时,仅仅在一定形式和意义上忠实原文,其翻译的效果显然不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把原诗中的情感和韵味保留下来,还应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阅读者传达原诗所创设的审美意境。
  请看以下范例:
  原诗为:
  The Traveler's Night Song
  Over all the hill-tops
  Is Rest,
  In all the tree-tops
  You can feel
  Scarcely a breath:
  The little birds quiet in the leaves.
  Wait now, soon you
  Too will have peace.
  译文为:
  旅者的夜颂
  休憩群山之巅,
  静拂众树之冠。
  音希众鸟之巢,
  默待致远之静。
  欣赏完此译文,读者会感叹:英文是很平实的诗句,翻译成汉语会充盈着书香气。这是因为汉语在气韵、意境、格调等方面善于表现语言的闪亮,而英语注重逻辑和严谨。两种语言各有所长,因此译者应该关注英汉差异,以实现译文和原文的情感契合为思路,翻译出自然又贴切的译文。这篇译文将诗歌中的多个意象进行了巧妙地融合。群峰、树梢、小鸟、人和谐牵手,保留原诗的韵味。译文流畅地彰显原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表达了诗意高远,让读者感到安静沉寂。
  (二)诗词翻译要发挥主体创造性
  在进行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使用特定的文学手法,要充分体现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译者不仅仅是作品原本的赏析者也是作品美的展现者。译者需要高效地适应角色的转化,从欣赏者转变为传递者,译者的思维会经历审美再创造,或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我们可以尝试忽略原文形式,选择最佳的句式和表达手法,自然流畅地呈现原文的唯美内容、丰富情感和深刻意义。例如:英国诗人丁尼生(Tennyson)有一句诗:   There is sweet music here that softer falls
  Than petals from blown roses on the grass.
  译文为:
  玫瑰花瓣,
  飘落绿茵。
  轻盈曼舞,
  韵律相随。
  原诗第一句出现倒装结构。 常规语序是“There is sweet music here that falls softer”。这里的“softer”,其实可当副词使用。译者在翻译诗句的时候要考虑原诗的句法结构,再结合诗句的意境,将原诗歌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传递。此译文的结构进行了个性化的改变,原诗只有两行,而译文被创造性地处理成四行。此译文出现了视觉的意象: 花瓣、草地。同时也出现了听觉的意象:动听旋律。这句诗,把视觉与听觉巧妙结合,轻盈之至。此译文巧妙地“构筑意境”,流畅生动地再现原诗的独特神韵和美感。
  (三)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
  在进行诗歌翻译的过程中,美学思想是译者不容忽视的重要理论。译者通过特定文字的选择,重新进行文字的排列组合,再现原诗的整体审美价值。当今应运而生的诗歌翻译美学思想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要求译者不仅要让译文富有美好的意境,还要将原诗歌所蕴含的韵味传递出来。读者阅读译文也要像欣赏原诗歌一样,触动心弦。“音美”要求译者的译文要力求音韵的优美。押韵是诗歌的特征,因此译文也要悦耳动听,让读者感受到韵律的轻灵飘逸。“形美”要求译者要采取一定的翻译技巧,保留原诗歌的形式。美学思想提倡诗歌翻译的译文不仅要传达诗歌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其“音美”和“形美”,力争三者和谐统一。
  著名英国诗人布莱克,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To see a World of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徐志摩的译文: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
  剎那现永恒
  这篇译文在翻译的过程中,从诗歌的三美原则出发,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不同的维度和诗歌原文进行了良好的契合,自然地呈现出意境美、音律美、形式美。精妙之处,可圈可点,整个译文渗透幽幽禅意,颇合东方人的品味,读者与原诗产生共鸣,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由于以上三方面在诗歌翻译中的特点,决定了译者不应该局限于诗歌翻译的忠实性,译者应该享有更多的自由发挥。富有创造力的西方翻译家,时常会尝试在没有原作的情形下,去追寻译文的美。这里所提到的“不唯忠实”强调神似,并不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过度追求自由创造的风格。“信”是翻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像枷锁一样束缚着译者,使译者发挥其创造性的时候,时刻要铭记“信”这个准则。而且,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中并不是单一地被“枷锁”约束,有创造力的译者会戴上枷锁欢欣雀跃。原诗语义表达准确,译者还应注重语义转换。如果原文中出现创造性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对原文词汇进行充分理解。原诗关注的是意象和隐喻的新颖性,译者应注意意象和隐喻的再现,然后再考虑其他信息的传递。经过这样的语言转换,读者所看到的译诗版本仍然可以被认为是一首优秀的作品。诗歌翻译的难点,就是如何把握原诗的形式和神韵,在译文表述中寻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如果拘泥于形式和字数的协韵,那就浅了韵味;如果过于专注于神情,结果又写成了另外一首诗。综上所述,诗歌的翻译确实困难,它的困难不仅在于它的形式,而且在于它的神韵。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译本没有唯一性,至少我是这么看诗歌待翻译的,译者可以为诗歌创造无限和可能。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呈现形式,因此译文也会给读者营造全新的想象空间。好的翻译,永远不只有一个译本。对于读者来说,我觉得更在于从平常的阅读和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审美和判断,这有益于自己体味不同译本的微妙和差异,从而获得更好或最佳的阅读体验。柏拉图曾经说过,文学是生活的影子,而诗歌和文学翻译的综合体便是影子的影子。正如现实中光线对阴影的影响一样,诗歌翻译中原文的投射也与自身的光线有关。为了提高“亮度”,译者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中文和英文的素养和文化底蕴,不断打磨自己的艺术灵感,提升翻译品味。总而言之,在诗歌翻译家看来,诗歌是可译的。译者只要采取智慧的翻译方法,诗歌的魅力和美感就能全方位的移植到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之中。读者亦可以从诗歌的译文中获得与原语读者相似的美学享受和精神熏陶,众多当代翻译学家致力于诗歌翻译理论的潜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成就诗歌翻译的伟大事业。
  作者简介:马琳(1976—),女,浙江宁波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语言学、翻译鉴赏和文学评论。
  参考文献:
  〔1〕张保红.诗歌翻译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1).
  〔2〕吴赟.翻译构建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
  〔3〕熊辉.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
其他文献
那眸,那海  那一片海蔚蓝而生动  初春的心事  泛滥得无边无际  一如潮涨时分  我是一叶无助的孤帆  只求你慷慨施舍  哪怕一丝轻风  也足以抚慰我  寂寞苍白的航程  离开了岸 我注定无法返航  却偏偏迷失方向  请告诉我 该以怎样的方式  抵临梦中的眸海  爱情风口  立于爱情风口  十二级的心事呼啸而来  玫瑰田园惊涛骇浪  涌满了所有的日子  青鸟已擦肩而过  只在心头留下一道  深深
期刊
之一  南荒滩啊南荒滩  孙悟空腾云奔赴的南天  北大荒荆棘丛生地荒滩  沙粗石砾的戈壁滩  南荒滩  野草生存也艰难  地里积尘三尺三  下面沙石混杂五脏俱全  板结坚硬处堪比混凝土  饥渴难耐水无缘  风起,尘烟滚滚  雨下,泥泞遍地  大雨流,小雨渗  土脸又灰头  它在哪、它多大  就在京北延庆的南头  离北京城真的不算远  这里大风一年吹到头  之二  再久远我已经记不清  只记得我爷爷
期刊
蜷缩  黑暗破壳而出,突然的  安静相互啃噬来来往往的  黑影,卑微的虚影  在寒冷的秋夜街道  默默蜷缩着  珠子  散落在手掌心的珠子  感受前所未有的紧张与疲惫  你忽然看见了  脑海里未来的某一个  地方  打破禁忌  骨头里的种子,纷纷扬扬  终于统统发芽  把小小的家筑在栏杆上  不寻常的花香,令人着迷  打破禁锢的镜子  挣脱  天空蓝得多么清澈啊,  大地与天空不断接近  我们从迷
期刊
(一)  夜半,微凉  我卧在梦的一端  在黑暗里爬行  夜色在疯长  在梦的另一端  我仿佛看见:  一条船驶入了沙漠  (二)  春寒,料峭  春天总是攥着冬的尾巴  瑟瑟发抖的心情  总是随着窗外的春色摇曳  那时,我总能看到:  嫩黄的叶儿  一面对着薄寒  一面对着阳光  (三)  光阴,如约  生命的时钟  总是在某一点重合  在我的梦里  盛开出一片湖  有波涛汹涌  也有风日晴和 
期刊
在我小的时候,大人们说我患上了儿童精神分裂症。我以为,我这一辈子都要生活在幻觉之中,没想到,在我成年的时候,儿童精神分裂症无药自愈了。  不过回想起来,我的虚幻世界真的是蹊跷连篇,至今都让我无法分辨当时的虚幻与现实,因为我的虚幻世界让我身边的人和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我的虚幻世界是以牺牲我的至亲为代价换来的。  第一次进入虚幻世界的时候,我的姐姐凭空消失了,而身边却多出来了一个哥哥
期刊
摘要:颜色词在各语言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词汇类型学,绘制关于中英颜色词“绿”的语义地图,并进行分析。通过对特定颜色词“绿”语义的跨语言比较,来进一步了解两种语言在认知思维与文化上的差异,以求正确理解与把握中英语言对颜色词的运用,同时为跨语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语义地图;中英对比;颜色词;绿  一、引言  语义地图模型是一种新的研究工具,把跨语言或方言多功能语素的共性作为研究对象,
期刊
一、美食  名称:蒙古烤肉  地域:蒙古  内涵:据传成吉思汗远征欧洲时,战线拉长,拿石头砌成炉子,因而想到以盾牌作为烤炉,把死的战马和一些牛猪羊鸡都切成块,把自备的野菜,置于盾牌表面烧烤调味,这是最初蒙古烤肉的由来。蒙古烤肉是由每位客人各选自己喜爱的食物,加上配料、调料,然后由主持厨师在特制巨型烤炉上用一条长铁钩快速加热翻炒,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名称:闽南春卷  地域:闽南  内涵:相传福
期刊
2021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去青海支教的活动。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内心激动无比,因为之前从没去过青海。我们乘飞机前往西宁,与我们对接的称多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校长第一时间接到了我们,他们热情地给我们献上了哈达。  汽车行驶在佳塘草原,蓝天、白云的美丽一下子映入眼帘,手机显示海拔4227米,那时候呼吸稍稍有些浅,但能够忍受,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称多县。经过一晚上的调整,按照计划第二天开始与小学进行交流指
期刊
家乡和我工作的地方相距上千公里。第一次趁着五一假期从南到北,一路风尘,恰好赶上了一树槐花的青春。岁月的童话结成一簇簇洁白的花朵,在眼前摇啊摇,初夏的人间,莫名叫人心动。衣食不足的年代里用以果腹的树叶花香如今倒成了我们向往的珍馐美馔,爸妈早就摘选好了槐花儿和香椿叶,凉调煎饼包饺子,香椿小菜配稀饭,槐花包进饺子,独有的风味令人念念不忘,当真是一菜可解乡思。千里虽同风,花开不相似,旧时光换了新模样,长大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索尔仁尼琴的宗教信仰入手,介绍索尔仁尼琴个人与宗教的联系,并展开论述其宗教思想,同时结合其著作《癌病房》《马特辽娜的家》分析其中作者思想的体现,最终对两部著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索尔仁尼琴;文学作品;女性形象  一、引言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巨匠,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备受文学界关注。但多数人都是对其集中营文学作品进行研究,鲜少涉足其非集中营文学作品。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