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课前预习体现生活教育、课堂学习体现教学做合一、课后复习体现社会即教育三方面讨论了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践行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探究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以生活为资源,以社会为场所,以做为手段的全民型教育,即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它与新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完全一致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结构和物体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其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只有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才能充分感知物理现象,通过亲身探究才会发现其规律;反过来,掌握了物理规律又可以指导社会活动,促进社会发展。同时物理教学也只有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物理学科的生活教育功能,培养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笔者认为物理教学应抓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阶段。
第一、课前预习践行“生活即教育”,感知探究活动。
“生活即教育”,说明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物理现象存在于生活中,生活是物理教学的资源库,学习物理就是认知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物理规律是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的,没有富兰克林的探究就不可能揭开天电神秘的面纱,就不可能有今天避雷针的发明,足见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要观察、体验将要学习的物理现象,就会对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从体验中发现问题,有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古人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课前预习要体现“生活即教育”,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预习要做到三会:
1.会观察。观察是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正如人们走路,只有看清楚方向,才能准确地迈出第一步。所以,要科学地去探究,首先先要学会观察。力、热、声、光、电是常见的物理现象,容易观察。如:通过敲鼓、弹琴观察发声体的变化;通过观察跷跷板认识杠杆平衡;通过观察雨后的彩虹认识光的色散,通过观察雾、霜等了解物态变化;通过观察太阳能热水器了解能的转化;通过观察家用电器的工作了解家庭电路等等。观察是探究的前提,观察可以获得探究的第一手资料。
2.会体验。体验就是通过简单的活动认识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是联系生活与物理的桥梁,通过体验才会从生活走向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简单易做的小制作、小活动,如制作潜望镜、孔明灯、储币魔箱等;如测上楼的功率、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设计呼叫器等活动。通过体验上述小制作、小活动,学生可以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途径。为真正的科学探究探明方向。
3.会思考。思考是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思考是科学探究的眼睛,通过思考我们才会知道我们要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才能确定探究的目的。因此,预习除了让学生的眼、手动起来,还要指导学生会动脑,对看到的现象、经历的活动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雨后才会有彩虹?电扇制冷和空调制冷的原理一样吗?为什么霜前冷雪后寒等。以问题指导探究,探究活动才有意义。
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课堂学习践行“教学做合一”,学会探究方法。
“教学做合一”即行知合一,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改变了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现象,把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课堂是科学探究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掌握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做是掌握方法的主要途径,所以,课堂学习要体现“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通过教师的教来指导学生的做,学生通过做来学习好的探究方法。例如:
1.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由老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学生缺少做的体验,不利于方法的形成。另外,教师演示,实验结果一般都比较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迷信权威”而忽略实验事实。如果让学生代替教师来演示,学生不仅会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方法,而且实验中还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如在做“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无论怎样物体都不能与像重合的现象;再如“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有可能出现有用功大于总功的情况等。相比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结果更真实,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实践才会有创新。演示实验多数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探究能力的生成。“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足以说明做的重要性,通过做才会发现新问题,有了新问题,才会促进学生探究新方法。所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很有必要。例如“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水沸腾特点”、“平面镜成像”等都可以改为学生实验。简言之,演示实验是学生用“眼”做实验,学生实验是学生用“心”做实验,学生实验才能真正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对已知现象和规律进行检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道结果的前提下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验证性实验的结论是已知的,因而学生缺乏探究的积极性。相比而言,探究性实验的结果是未知的,学生不仅要动手去做,还要对所得的数据、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得出结论,学生的探究兴趣比较浓,更有助于探究方法的生成。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如果让学生来自主探究,学生急于想知道像是什么样的,他们就会认真仔细的去探究、去观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得到课本上所总结的成像规律,而且还会总结出“物近像远像变大”等课本上没有的规律。方法隐含在做中,通过做才会发现新方法。
第三、课后践行“社会即学校”,提升探究能力。
陶行知主张“行以求知知更行”,即“行(实践)——知(认识)——行(实践)”。课堂活动受制于时空的限制,因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发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已有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拓展知识,在实践中形成探究能力,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具体做法如下:
1.创办实践小组。比如学习《简单机械》后,可以成立自行车维修小组,让学生在拆、装、修自行车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杠杆、扳手、滑轮的作用;学习《家庭电路》后可以组建家电维修小组,通过对小家电的维修、家庭电路的检查进一步认识电路特点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幸福感,而且可以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创办兴趣小组。其实,每一个物理问题值得探究的内容是很多的,比如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学生在课堂上只探究了小孔可以成像,对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像的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是没有时间去探究的,显然学生余兴未尽,怎么办呢?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类似的课堂上没有来得及探究的内容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安排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去探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3.创办调查小组。比如学习《乐音与噪声》时可以让学生调查所在城市的噪声污染程度,进一步了解噪声的控制方法;学习《惯性》时可以调查交通事故中由于惯性造成的伤亡情况,进一步探究防范措施;学习《能源的转化和利用》时可以调查身边的节能情况,进一步探究能的转化途径等。其实,撰写小论文、小调查报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能力。
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紧密结合,可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可以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笔者认为要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探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陶行知教育文集》.胡晓风等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中学)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探究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以生活为资源,以社会为场所,以做为手段的全民型教育,即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它与新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完全一致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结构和物体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其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只有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才能充分感知物理现象,通过亲身探究才会发现其规律;反过来,掌握了物理规律又可以指导社会活动,促进社会发展。同时物理教学也只有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物理学科的生活教育功能,培养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笔者认为物理教学应抓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阶段。
第一、课前预习践行“生活即教育”,感知探究活动。
“生活即教育”,说明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物理现象存在于生活中,生活是物理教学的资源库,学习物理就是认知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物理规律是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的,没有富兰克林的探究就不可能揭开天电神秘的面纱,就不可能有今天避雷针的发明,足见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要观察、体验将要学习的物理现象,就会对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从体验中发现问题,有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古人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课前预习要体现“生活即教育”,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预习要做到三会:
1.会观察。观察是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正如人们走路,只有看清楚方向,才能准确地迈出第一步。所以,要科学地去探究,首先先要学会观察。力、热、声、光、电是常见的物理现象,容易观察。如:通过敲鼓、弹琴观察发声体的变化;通过观察跷跷板认识杠杆平衡;通过观察雨后的彩虹认识光的色散,通过观察雾、霜等了解物态变化;通过观察太阳能热水器了解能的转化;通过观察家用电器的工作了解家庭电路等等。观察是探究的前提,观察可以获得探究的第一手资料。
2.会体验。体验就是通过简单的活动认识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是联系生活与物理的桥梁,通过体验才会从生活走向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简单易做的小制作、小活动,如制作潜望镜、孔明灯、储币魔箱等;如测上楼的功率、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设计呼叫器等活动。通过体验上述小制作、小活动,学生可以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途径。为真正的科学探究探明方向。
3.会思考。思考是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思考是科学探究的眼睛,通过思考我们才会知道我们要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才能确定探究的目的。因此,预习除了让学生的眼、手动起来,还要指导学生会动脑,对看到的现象、经历的活动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雨后才会有彩虹?电扇制冷和空调制冷的原理一样吗?为什么霜前冷雪后寒等。以问题指导探究,探究活动才有意义。
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课堂学习践行“教学做合一”,学会探究方法。
“教学做合一”即行知合一,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改变了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现象,把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课堂是科学探究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掌握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做是掌握方法的主要途径,所以,课堂学习要体现“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通过教师的教来指导学生的做,学生通过做来学习好的探究方法。例如:
1.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由老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学生缺少做的体验,不利于方法的形成。另外,教师演示,实验结果一般都比较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迷信权威”而忽略实验事实。如果让学生代替教师来演示,学生不仅会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方法,而且实验中还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如在做“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无论怎样物体都不能与像重合的现象;再如“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有可能出现有用功大于总功的情况等。相比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结果更真实,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实践才会有创新。演示实验多数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探究能力的生成。“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足以说明做的重要性,通过做才会发现新问题,有了新问题,才会促进学生探究新方法。所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很有必要。例如“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水沸腾特点”、“平面镜成像”等都可以改为学生实验。简言之,演示实验是学生用“眼”做实验,学生实验是学生用“心”做实验,学生实验才能真正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对已知现象和规律进行检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道结果的前提下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验证性实验的结论是已知的,因而学生缺乏探究的积极性。相比而言,探究性实验的结果是未知的,学生不仅要动手去做,还要对所得的数据、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得出结论,学生的探究兴趣比较浓,更有助于探究方法的生成。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如果让学生来自主探究,学生急于想知道像是什么样的,他们就会认真仔细的去探究、去观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得到课本上所总结的成像规律,而且还会总结出“物近像远像变大”等课本上没有的规律。方法隐含在做中,通过做才会发现新方法。
第三、课后践行“社会即学校”,提升探究能力。
陶行知主张“行以求知知更行”,即“行(实践)——知(认识)——行(实践)”。课堂活动受制于时空的限制,因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发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已有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拓展知识,在实践中形成探究能力,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具体做法如下:
1.创办实践小组。比如学习《简单机械》后,可以成立自行车维修小组,让学生在拆、装、修自行车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杠杆、扳手、滑轮的作用;学习《家庭电路》后可以组建家电维修小组,通过对小家电的维修、家庭电路的检查进一步认识电路特点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幸福感,而且可以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创办兴趣小组。其实,每一个物理问题值得探究的内容是很多的,比如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学生在课堂上只探究了小孔可以成像,对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像的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是没有时间去探究的,显然学生余兴未尽,怎么办呢?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类似的课堂上没有来得及探究的内容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安排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去探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3.创办调查小组。比如学习《乐音与噪声》时可以让学生调查所在城市的噪声污染程度,进一步了解噪声的控制方法;学习《惯性》时可以调查交通事故中由于惯性造成的伤亡情况,进一步探究防范措施;学习《能源的转化和利用》时可以调查身边的节能情况,进一步探究能的转化途径等。其实,撰写小论文、小调查报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能力。
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紧密结合,可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可以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笔者认为要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探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陶行知教育文集》.胡晓风等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