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美丽绽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斯林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更是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的精彩来自于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来自于课堂中的生成。显然,生成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深厚的教学功底,睿智捕捉,因势利导,应情而变,不断丰富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让小学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激扬生命的活力。
  一、精心创设,促进有效生成
  教师在课前要研读教材,在把握编者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精心预设,才能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出现留有足够空间与时间。所以,数学教师必须重视课前预设环节,以生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生成创设足够的空间,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要做一个长3米,横截面是边长0.3米的正方形,制作这样的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米?”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预设,如果直接让学生解答,学生会受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影响,得出3×0.3×4 0.3×0.3×2=3.6 0.18=3.78(平方米),显然学生的思维进入定势。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题目后,在讲台前出示了一个通风管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学生立即来兴致,显然教师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察,学生很快便发现通风管只有4个面,并且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算需要多少铁皮的时候,就不能算6个面。很快列出算式:3×0.3×4=3.6(平方米),得出正确的结论。
  精彩的生成来自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固然,课堂上面对具有能动与智慧潜能的学生,数学课堂会不时闪耀出思维的火花,但是课堂更多时候需要教师把控,这样的课堂才会行走在正确高效的轨道上。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预设,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提供金钥匙,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少走弯路。只要教师精心创设,就能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索,课堂就会多一些有效生成,多一些精彩。
  二、注重捕捉,活用意外生成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摇篮,是动态存在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超出教师预料的“节外生枝”、“意外”,对这些意外,教师要精心捕捉,不能置之不理或者冷处理,要灵活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亮点。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本360页的书,小明前4天读了这本书的20%,照这样的速度,读完全书还需多少天?学生审题以后,都投入解答中。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大多是这样计算的:360×20%=72(页),72÷4=18(页),360÷18=20(天),20-4=16(天)。显然,学生这样解答,过程详细,思路清晰:先算已经读的页数,再算每天看的页数,进而算出读完全书需要的天数,最后算出还需要的天数,无疑这样的解题过程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正当教师准备进入下一题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那样算,过程有些繁琐,我有更简单一些的算法。”听了这个学生的话,老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微笑着说:“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说:“可以这样列式,(1-20%)÷20%×4=16(天)。”立即有学生反对,有个条件“360页”没有用起来,这样算不对。那个学生继续说:“先算未读的占全书的百分之几,有1个20%,就有一个4天,所以最后的答案是16天。”这个学生说完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只要有课堂,就会有意外,这种意外的精彩需要教师拥有智慧的双眼,更需要我们适时捕捉,将其放大,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意外收获更易在学生心灵深处激气认同,荡起情感涟漪。上述案例,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教师没有不理不睬,而是引导学生说出想法,耐心倾听,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化误为悟,巧用错误生成
  哲学家黑格尔说:“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采取批评、指责的态度,因为那样会挫伤学生求知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应该精心点拨,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用错误启发学生的困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在学生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圆的直径是6厘米,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题目一出示,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认为题目非常简单,纷纷举手,说自己可以口算出结果:6×3.14÷2=9.42(厘米)。显然,学生未能触及知识的本质,出现了错误。此时,教师并没有着急否定和解释,而是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个半圆,学生立即进行了动手实践,不一会儿,便发现半圆除了画整圆一半的弧意外,还要画一条直径,很显然,在上面计算半圆周长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错误的根源,于是重新列出算式:6×3.14÷2 6=15.42(厘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错误”是一种异样的生成资源,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教师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仅容易导致这一知识障碍在学生心中形成死结,弱化学生内化新知的情感期待。上述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没有直接指出,更没有批评呵斥,而是循循善诱,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生成是彰显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法寶,是智慧课堂的最佳体现,更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要精心捕捉,敲门切入,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使生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在生成中彰显精彩,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其他文献
在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两大重要任务。“算理”指计算的原理和依据,即为什么这样算;“算法”指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即怎么样算。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则是算理的抽象,因此教学中要做到算理和算法并重,使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相互作用、共同促进。  纵观当下计算教学课堂,出现这样几种现象:  现象一:重算法、轻算理,导致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不知其所以然。虽然通过一系列反复练习,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速
摘 要: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教育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作者从课堂教学入手,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摘 要: 当前一直实行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关键是教师观念要改革。在新课改中,每个教师都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并不只是起始年级起始学科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师都从观念上加以接受,从行动上加以探索,追寻一条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之路,努力为学生架设“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只有当数学不再一板一眼时,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角色,才会学懂数学,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此时课堂才会是充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具有一定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人,这种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的,具有逻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知识场景呈现,其内容是源于学生生活情境,结合课本知识,导入基本思维的,同时更是注重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建构儿童实践智慧的过程。文章提出了“小学数学分析—解图—展过程教学策略”,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情境中思考问题、探索思路,培养学生对知识发散思
摘 要: 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数学教学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数学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离。数学课程改革提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根据改革后教学生活化现状,多角度解析当前数学生活化教学,努力加强教学生活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学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多项研究表明,数学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