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有段时间,我总是很早到班上义务值日扫地。父母看我这样做,就很表扬我。但有一位县城来的亲戚姐姐对我说:你不能总去义务做一件为大家服务的事情,做久了,就成了你的责任了,哪天你没扫,肯定有人骂你——果然,后来应验了这话。因为父母的教育根深蒂固,我改不了,但我十分感念姐姐给我说的真心话,她比我父母更能够洞察人性。
中学时代,我有位往来密切的同学叫猫猫。某天,猫猫带来两个橘子,她把小的那个给我,更大的那个留给她最好的朋友。我倒不在乎吃到的橘子是大是小,我好奇的是她的行为方式与我不同。
因为我想起有一次家里买回几个橘子,父母大概是随机分的,弟弟要和我换大橘子,我给他了。一会儿他吃完了,我还没有吃,我又送给他了,父母就表扬我。类似“舍己为人”的行为似乎不止一次被强化,而我母亲,更是一个行为榜样,困难年代,她总是饿自己的肚子,把食物给祖母、父亲和孩子们。我是母亲身边最近的人,我就成了倒数第二个要处处克己的人。等我长大,我有个弟弟投资做生意,每次失败,我都要自己从银行贷款帮他还债。经过将近20年的挣扎,最后一次,当父亲又要我替弟弟还债的时候,我终于学会了拒绝,表达了我的愤怒,但心里竟然还是觉得内疚。朋友猫猫那种心中有自己,善于分远近亲疏,虽然与学佛之人要修炼的“无分别不执着”境界相悖,但却是世俗常情中,最温暖宜人的部分。
父母没有存款,父亲的退休金有段时间还不能按时到位。一个儿子得了癌症,只能自顾;一个儿子投资生意失败还在债务中;另外一个儿子远在北京,工作忙,心思也很直,不一定对父母的需求体察入微。记得有一次,给父母电话打到一半,我就挂了,先去给父亲存了一笔钱到他的账户,然后再接着给他打电话。弟弟很奇怪,说他也刚给父母打过电话,父母并没有说自己缺钱。我就说,对父母,你只能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从蛛丝马迹去研究他们的需要。我也曾提议给父母存一笔足够的钱在他们的账上,但我试过之后很失望,要么他们慷慨助人花了,要么就给弟弟还债了,总之也用不到他们自己身上。
但我希望一种理想境界存在:觉得像父母那样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的人应该得到回报。
有一次,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她的父母从小教她一句话:爹有妈有不如自己有。我的父母教我自立也说这样的话,但他们言传身教的都是对自己所付出的人的百分百信任,为了亲人背水一战,忘记自己,或者是永远最后想到自己。
我在北京是比较早买房的人,银行贷款还很多的时候,就把家族亲人一个一个接到北京。我还要工作带孩子,陪他们玩我很累,他们还带着孩子,招待他们就是出门两辆出租车,顿顿吃饭店。每次工资数都没有数就花光了,后来却落下他们对父母一句话:“姐姐有钱。出门就坐出租车,天天吃饭店,以后就姐姐给您们钱吧。”等我凑够第二套房子的首付时,我去签合同,都到了售楼处,老公给我打电话:你要留些现钱,万一父母和家人有需要呢?我一犹豫,房价涨到5倍。第三次去看房子,首付就差几万,亲人借钱不还,我也就此放弃。后来,房子涨到几百万,我感慨:我是把自己的种子拿来喂家人,误了自己秋天的收成。等我后来因为常年劳累,病得连床都起不来,只有丈夫同孩子在身边,忽然不能像过去一样对父母和兄弟们付出,内心竟也是内疚不堪。
所以,当我教育孩子的时候,我的难题是如何稍微教会儿子自我保护,尤其是在利益上能够“合理自私”,在人格上有“适度的自我”。中国的家族文化,虽然有互相扶持的温暖,但实在养了不少寄生虫和逃避义务的人。能干的多劳,心憨的活该,一心付出的人,如果没有分寸和限度,没有智慧的方式,培育的是贪婪,得到的结果是“活该”。在家如此,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
一方面,我有点遗憾父母给我的这种心憨,另一方面,又希望继续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他们并不“活该”。
我这样回顾自己的家教,并非鼓励人人自私。物极必反,过分自私给自己造成的不利,也许比盲目付出造成的自我损伤更大。
中学时代,我有位往来密切的同学叫猫猫。某天,猫猫带来两个橘子,她把小的那个给我,更大的那个留给她最好的朋友。我倒不在乎吃到的橘子是大是小,我好奇的是她的行为方式与我不同。
因为我想起有一次家里买回几个橘子,父母大概是随机分的,弟弟要和我换大橘子,我给他了。一会儿他吃完了,我还没有吃,我又送给他了,父母就表扬我。类似“舍己为人”的行为似乎不止一次被强化,而我母亲,更是一个行为榜样,困难年代,她总是饿自己的肚子,把食物给祖母、父亲和孩子们。我是母亲身边最近的人,我就成了倒数第二个要处处克己的人。等我长大,我有个弟弟投资做生意,每次失败,我都要自己从银行贷款帮他还债。经过将近20年的挣扎,最后一次,当父亲又要我替弟弟还债的时候,我终于学会了拒绝,表达了我的愤怒,但心里竟然还是觉得内疚。朋友猫猫那种心中有自己,善于分远近亲疏,虽然与学佛之人要修炼的“无分别不执着”境界相悖,但却是世俗常情中,最温暖宜人的部分。
父母没有存款,父亲的退休金有段时间还不能按时到位。一个儿子得了癌症,只能自顾;一个儿子投资生意失败还在债务中;另外一个儿子远在北京,工作忙,心思也很直,不一定对父母的需求体察入微。记得有一次,给父母电话打到一半,我就挂了,先去给父亲存了一笔钱到他的账户,然后再接着给他打电话。弟弟很奇怪,说他也刚给父母打过电话,父母并没有说自己缺钱。我就说,对父母,你只能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从蛛丝马迹去研究他们的需要。我也曾提议给父母存一笔足够的钱在他们的账上,但我试过之后很失望,要么他们慷慨助人花了,要么就给弟弟还债了,总之也用不到他们自己身上。
但我希望一种理想境界存在:觉得像父母那样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的人应该得到回报。
有一次,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她的父母从小教她一句话:爹有妈有不如自己有。我的父母教我自立也说这样的话,但他们言传身教的都是对自己所付出的人的百分百信任,为了亲人背水一战,忘记自己,或者是永远最后想到自己。
我在北京是比较早买房的人,银行贷款还很多的时候,就把家族亲人一个一个接到北京。我还要工作带孩子,陪他们玩我很累,他们还带着孩子,招待他们就是出门两辆出租车,顿顿吃饭店。每次工资数都没有数就花光了,后来却落下他们对父母一句话:“姐姐有钱。出门就坐出租车,天天吃饭店,以后就姐姐给您们钱吧。”等我凑够第二套房子的首付时,我去签合同,都到了售楼处,老公给我打电话:你要留些现钱,万一父母和家人有需要呢?我一犹豫,房价涨到5倍。第三次去看房子,首付就差几万,亲人借钱不还,我也就此放弃。后来,房子涨到几百万,我感慨:我是把自己的种子拿来喂家人,误了自己秋天的收成。等我后来因为常年劳累,病得连床都起不来,只有丈夫同孩子在身边,忽然不能像过去一样对父母和兄弟们付出,内心竟也是内疚不堪。
所以,当我教育孩子的时候,我的难题是如何稍微教会儿子自我保护,尤其是在利益上能够“合理自私”,在人格上有“适度的自我”。中国的家族文化,虽然有互相扶持的温暖,但实在养了不少寄生虫和逃避义务的人。能干的多劳,心憨的活该,一心付出的人,如果没有分寸和限度,没有智慧的方式,培育的是贪婪,得到的结果是“活该”。在家如此,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
一方面,我有点遗憾父母给我的这种心憨,另一方面,又希望继续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他们并不“活该”。
我这样回顾自己的家教,并非鼓励人人自私。物极必反,过分自私给自己造成的不利,也许比盲目付出造成的自我损伤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