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河南的独特优势。因此,大力弘扬优秀中原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彰显中原文化魅力,为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夯实文化根基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
一、中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继承,关键在创新。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开拓创新的过程。河南省在传承优秀中原文化、深挖文化资源方面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取得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文化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创意不足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自己品牌的打造和带动。尽管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开封清明上河园、焦作云台山等一批文化品牌正在走向全国,在全球叫响,但这些知名品牌还太少。从总体上看,河南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不强,社会影响力、吸引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原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与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濮阳东北庄和石家庄吴桥都是国家命名的杂技之乡。吴桥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濮阳东北庄的名气远在其之下,发展相对较慢。由于缺乏传承的活力,不善于创新,缺乏传承的活力,以至出现开封汴绣不如苏绣的名气大。因此,在如何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保障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等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2、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开发宣传不够
河南省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资源深厚,红色革命遗址数量多。从全国著名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到有着“小延安”美誉的原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所在地确山竹沟;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大别山,到曾弥漫着抗日烽火的太行山,无不展示着河南红色文化的恢弘气度。从焦裕禄精神到红旗渠精神,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色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不仅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要功能,而且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具有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作用。河南省红色旅游景区点多、线长、面广,但总体上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在开发宣传上还处于各自为战、零打碎敲的阶段。
二、中原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华传统文化时曾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这对于推进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是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传承的,没有传承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因此弘扬中原文化,就需要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方法,通过不断传承和创新来筑牢文化根基,使之真正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1、提升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文化的自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开端,文化的自信,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没有文化自觉也不会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观点,最初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有了文化自觉才能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强。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提高对文化的认同,从而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2、坚持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提升中原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创造力。中原文化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着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善于在继承前人文化创造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推陈出新。中原文化的精髓在于创新。优秀厚重的中原文化不仅是我们祖先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也是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中原诸多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在创新。如农耕文化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吕氏春秋》到《齐民要术》;汉字文化从“仓颉造字”到“甲骨刻辞”,从《尔雅》《方言》到《说文解字》;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到《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都是在继承前代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后代超越前代的文化成就。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时代生活,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适应时代需求。
3、充分利用优秀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
中原传统文化浓郁的地域特色,内在地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路径。因此,在今天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原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是制定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打造中原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中原乃至中国的名牌、中原人乃至中国人的名片。
第一、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河南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世代传颂的历史典故,斑斓多姿的民俗节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我们要重点围绕中原文化资源,大力推广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开封清明上河园、焦作云台山等一批文化品牌及“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旅游演艺精品节目。努力塑造面向全球华人的“根在中原,老家河南”品牌意识;深入挖掘老子、庄子、墨子、杜甫、张衡、张仲景等历史名人的典故;大力弘扬杨靖宇、许世友等革命前辈及焦裕禄、任长霞、李文祥等当代名人的先进事迹。从而彰显河南省的文化底蕴,打造河南省的特色文化产业。
第二、大力开发传统文化产品。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立足中原地区传统文化优势,积极拓展本地区富有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在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也要让它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策划开发一批具有中原特色、河南韵味且市场前景看好的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系列文化品牌。如:周口的宋河粮液,开封的糕点、汴绣,临颍县的民间雕刻艺术,温县的太极拳,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汝州的汝瓷,禹州的钧瓷,洛阳的唐三彩等,都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
文化者,以文化之,是一个国家根之所系、一个民族脉之所维。中原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地位特殊。中原文化孕育了河南特有的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河南日报,2017-01-24.
[2] 徐光春,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 张新斌.河南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3).
[4] 王仲裁.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11-4(2).
[5] 张仁辉,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与当前文化建设,宜宾日报,2012-04-12.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学院)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
一、中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继承,关键在创新。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开拓创新的过程。河南省在传承优秀中原文化、深挖文化资源方面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取得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文化产品品牌知名度低,创意不足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自己品牌的打造和带动。尽管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开封清明上河园、焦作云台山等一批文化品牌正在走向全国,在全球叫响,但这些知名品牌还太少。从总体上看,河南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不强,社会影响力、吸引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原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与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濮阳东北庄和石家庄吴桥都是国家命名的杂技之乡。吴桥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濮阳东北庄的名气远在其之下,发展相对较慢。由于缺乏传承的活力,不善于创新,缺乏传承的活力,以至出现开封汴绣不如苏绣的名气大。因此,在如何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保障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等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2、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开发宣传不够
河南省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资源深厚,红色革命遗址数量多。从全国著名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到有着“小延安”美誉的原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所在地确山竹沟;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大别山,到曾弥漫着抗日烽火的太行山,无不展示着河南红色文化的恢弘气度。从焦裕禄精神到红旗渠精神,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色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不仅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要功能,而且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具有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作用。河南省红色旅游景区点多、线长、面广,但总体上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在开发宣传上还处于各自为战、零打碎敲的阶段。
二、中原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华传统文化时曾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这对于推进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是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传承的,没有传承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因此弘扬中原文化,就需要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方法,通过不断传承和创新来筑牢文化根基,使之真正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1、提升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文化的自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开端,文化的自信,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没有文化自觉也不会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观点,最初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有了文化自觉才能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强。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提高对文化的认同,从而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2、坚持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提升中原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创造力。中原文化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着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善于在继承前人文化创造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推陈出新。中原文化的精髓在于创新。优秀厚重的中原文化不仅是我们祖先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也是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中原诸多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在创新。如农耕文化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吕氏春秋》到《齐民要术》;汉字文化从“仓颉造字”到“甲骨刻辞”,从《尔雅》《方言》到《说文解字》;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到《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都是在继承前代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后代超越前代的文化成就。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时代生活,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适应时代需求。
3、充分利用优秀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
中原传统文化浓郁的地域特色,内在地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路径。因此,在今天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原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是制定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打造中原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中原乃至中国的名牌、中原人乃至中国人的名片。
第一、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河南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世代传颂的历史典故,斑斓多姿的民俗节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我们要重点围绕中原文化资源,大力推广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开封清明上河园、焦作云台山等一批文化品牌及“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旅游演艺精品节目。努力塑造面向全球华人的“根在中原,老家河南”品牌意识;深入挖掘老子、庄子、墨子、杜甫、张衡、张仲景等历史名人的典故;大力弘扬杨靖宇、许世友等革命前辈及焦裕禄、任长霞、李文祥等当代名人的先进事迹。从而彰显河南省的文化底蕴,打造河南省的特色文化产业。
第二、大力开发传统文化产品。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立足中原地区传统文化优势,积极拓展本地区富有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在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也要让它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策划开发一批具有中原特色、河南韵味且市场前景看好的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系列文化品牌。如:周口的宋河粮液,开封的糕点、汴绣,临颍县的民间雕刻艺术,温县的太极拳,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汝州的汝瓷,禹州的钧瓷,洛阳的唐三彩等,都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
文化者,以文化之,是一个国家根之所系、一个民族脉之所维。中原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地位特殊。中原文化孕育了河南特有的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河南日报,2017-01-24.
[2] 徐光春,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 张新斌.河南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3).
[4] 王仲裁.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11-4(2).
[5] 张仁辉,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与当前文化建设,宜宾日报,2012-04-12.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