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本身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反馈信息,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等方面着手,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创新落实在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
(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
(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
(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发挥语言、表情的积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文伯特的“体态效应”研究表明:人获得信息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面部的表情。由此可知,发挥语言及表情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加里宁也说过:“在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细微的事情。”孩子对教师的语言举止的观察有其独特的敏感性。为此,有的教师一走进教室,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动作神态逼真传神,“咱班同学最喜欢动脑筋,发言积极,相信你们这节课一定会学得更好。比一比,看谁在这节课学得最好,最肯动脑筋!”教师一番满腔热情,充满激情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相应的感情体验,恰倒好处的形态动作和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当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有的教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以赞许的目光注视:“真棒、很好,真会动脑筋”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对文体紧锁双眉,困惑不解,或回答文体有困难时,有的老师则用“别急、慢慢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根据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奋、疑惑、沉思、惊讶等表情,教师做出赞许或一个会心的微笑,促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各种智力活动的展开。
三、发重视课堂作业中的“异同”,让学生大胆地在异中求新
每次课都有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公式和法则,我们通常会通过做课堂作业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地去分析。如果采用实物投影,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并且能让学生亲自到投影仪上去操作,动手动脑学好数学。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可以把实物投影和课件结合起来应用,先在课件上让学生进行分析,列式计算或让学生根据情境编制各类应用题,既省时又直观生动。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把种种算法罗列出来后再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把学生作业当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投影出来让其他学生当作“小医生”来批改。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训练,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组织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后,做出最佳选择。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解法,不断地扩展思维空间,达到创新的要求。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
(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
(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
(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发挥语言、表情的积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文伯特的“体态效应”研究表明:人获得信息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面部的表情。由此可知,发挥语言及表情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加里宁也说过:“在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细微的事情。”孩子对教师的语言举止的观察有其独特的敏感性。为此,有的教师一走进教室,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动作神态逼真传神,“咱班同学最喜欢动脑筋,发言积极,相信你们这节课一定会学得更好。比一比,看谁在这节课学得最好,最肯动脑筋!”教师一番满腔热情,充满激情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相应的感情体验,恰倒好处的形态动作和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当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有的教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以赞许的目光注视:“真棒、很好,真会动脑筋”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对文体紧锁双眉,困惑不解,或回答文体有困难时,有的老师则用“别急、慢慢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根据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奋、疑惑、沉思、惊讶等表情,教师做出赞许或一个会心的微笑,促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各种智力活动的展开。
三、发重视课堂作业中的“异同”,让学生大胆地在异中求新
每次课都有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公式和法则,我们通常会通过做课堂作业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地去分析。如果采用实物投影,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并且能让学生亲自到投影仪上去操作,动手动脑学好数学。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可以把实物投影和课件结合起来应用,先在课件上让学生进行分析,列式计算或让学生根据情境编制各类应用题,既省时又直观生动。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把种种算法罗列出来后再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把学生作业当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投影出来让其他学生当作“小医生”来批改。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训练,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组织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后,做出最佳选择。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解法,不断地扩展思维空间,达到创新的要求。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