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且不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衍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锡伯族文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无论在服饰、饮食亦或歌舞方面,都与其他民族有着截然的区别,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承已久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逐渐消失。基于此,为确保多民族的共同发展,文章将以辽宁地区为例,试对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开展做出分析,以期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
关键词:辽宁地区 民俗文化 锡伯族
引言
新中国以后,我国逐依照地区、文化,以及民众夙愿,将全国划分为56个民族,但到了新世纪之后,虽然民族不同,但在很多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在民俗文化方面,逐渐被汉化,失去了属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因此,为保证民俗文化的继续传承,加强起保护工作,将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
一、关于锡伯族的概述
锡伯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口语称之为“Siwe”,在明朝万历年间,“锡伯”一词出现,其民族的起源虽然尚未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但在清朝时期,由于国家发展需要,朝廷将部分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居民征调至西北地区,到了当代,我国的锡伯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的新疆地区与东北的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地区,其中以辽宁地区居多,约占百分之七十,主要生活在辽宁的沈阳、开原、凤城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但辽宁地区的多数锡伯族人民,逐渐在社会的发展,失去了民族特色,无论是在服饰、饮食,还是歌舞方面,都日益趋近于汉族,因此,如何确保锡伯族文化的继续传承,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二、锡伯族民俗文化现状
1、服饰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锡伯族与各民族共处,尤其是辽宁地区的锡伯族受汉族、满族、蒙古族的影响较大,服饰文化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体。为便于骑马和操作,男子都喜欢穿左右开叉的长袍或短衫,下穿长裤,扎裤脚,系腰带,颜色以青、兰、棕等深色为主。后来由于几次大迁徙以及与各民族杂居等原因,男子的服饰与满汉的服饰出现了很多相同之处。相比来说,女子的穿戴要更讲究些。姑娘们都是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戴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妇女穿旗袍,扎裤脚,喜欢戴耳环,手镯和戒指等饰品;年老的妇女在春夏秋三季里多包白头巾,冬季戴棉帽。
2、饮食文化
辽宁地区的锡伯族以小麦、大米、玉米、高粱为主食,喜欢蒸馍、发面饼子、面条、高粱米饭、韭菜合子、南瓜蒸饺等。在秋季常常撒网捕鱼做成最具民族风味的鱼汤高粱米饭,冬季喝油茶,打野味。过年时,锡伯族家家杀猪做“血拌猪肉”(每当宰猪,将清炖的猪肉、杂碎都切成碎片或碎块后与灌肠煮熟的猪血拌在一起,同时辅以佐料、蒜泥、葱花、盐等,其味道鲜美,再肥的肉也不感到腻)、“全蒸猪仔”。此外,锡伯族食品还有二汤面、韭菜饼、萨斯坦、酸汤子等,样式丰富,口味特殊。
3、舞文化
锡伯族将自己民族的舞蹈称之为“贝伦”,它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蝴蝶舞”,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蝴蝶舞中的“蝴蝶”,并不会出场,而是体现在舞蹈表演者的想象之中,这种舞蹈多数情况下,都采用锡伯族的传统乐器——东布尔,另外一种是“萨满舞”,这种舞蹈一般是由专职的司祭者——“萨满”安排的,多出现在大型的祭祀活动的,民众以“歌、鼓、舞”的形式,向神灵祈求狩猎和农事的丰收。
三、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保护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扶助在辽宁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中,政府可以直接投入资金进行帮扶,例如:政府可以在锡伯族比较集中的社区里出资建立专门的舞蹈培训中心,对有兴趣学习锡伯族传统舞蹈的孩童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促进其舞文化的传承;政府可以出资举办大型的传统厨艺比拼活动,同时通过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扩大人们对传统的饮食文化的了解。
2、加强特色旅游推广力度
开展民族旅游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旅游活动盛行的今天,将锡伯族的民俗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而锡伯民众也可以在这种旅游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旅游形式可采用开展农家乐,让游客在居民家中尝试自己煮食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粱米饭,穿传统的民族服饰,也可以开展服饰刺绣,妇女教游客学习锡伯族刺绣技法,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妇女也能有所劳作与收获。
3、重视教育的作用
辽宁地区的锡伯族民俗文化要得以保护重获生机,必须建立广泛的受众对象。毫无疑问学校是最重要的生源和最佳传承的交汇点。政府可以与教育部门进行合作,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教材,将民俗文化纳入知识体系中,可以在学校可以在正规的课程开设之余,开设服饰制作、刺绣、饮食文化、传统舞蹈的学习等相关课程,加强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可以以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为试点。若条件允许,還可在大学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大学生对其的认可程度,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辽宁地区的锡伯族民俗文化虽然流失严重,但笔者认为,只要在国家的倡导下,地区政府加强扶持力度,采用如开展旅游活动等方式,加以推广宣传,并且在教育方面不断提升,独具特色的锡伯族民俗文化,一定会长久的流传下去,成为民族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参考文献
[1]刘杨,张畅,等.辽宁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魅力中国,2018(11)
[2]崔英棉.新疆锡伯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考察[J].教育评论,2014(5)
关键词:辽宁地区 民俗文化 锡伯族
引言
新中国以后,我国逐依照地区、文化,以及民众夙愿,将全国划分为56个民族,但到了新世纪之后,虽然民族不同,但在很多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在民俗文化方面,逐渐被汉化,失去了属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因此,为保证民俗文化的继续传承,加强起保护工作,将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
一、关于锡伯族的概述
锡伯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口语称之为“Siwe”,在明朝万历年间,“锡伯”一词出现,其民族的起源虽然尚未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但在清朝时期,由于国家发展需要,朝廷将部分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居民征调至西北地区,到了当代,我国的锡伯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的新疆地区与东北的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地区,其中以辽宁地区居多,约占百分之七十,主要生活在辽宁的沈阳、开原、凤城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但辽宁地区的多数锡伯族人民,逐渐在社会的发展,失去了民族特色,无论是在服饰、饮食,还是歌舞方面,都日益趋近于汉族,因此,如何确保锡伯族文化的继续传承,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二、锡伯族民俗文化现状
1、服饰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锡伯族与各民族共处,尤其是辽宁地区的锡伯族受汉族、满族、蒙古族的影响较大,服饰文化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体。为便于骑马和操作,男子都喜欢穿左右开叉的长袍或短衫,下穿长裤,扎裤脚,系腰带,颜色以青、兰、棕等深色为主。后来由于几次大迁徙以及与各民族杂居等原因,男子的服饰与满汉的服饰出现了很多相同之处。相比来说,女子的穿戴要更讲究些。姑娘们都是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戴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妇女穿旗袍,扎裤脚,喜欢戴耳环,手镯和戒指等饰品;年老的妇女在春夏秋三季里多包白头巾,冬季戴棉帽。
2、饮食文化
辽宁地区的锡伯族以小麦、大米、玉米、高粱为主食,喜欢蒸馍、发面饼子、面条、高粱米饭、韭菜合子、南瓜蒸饺等。在秋季常常撒网捕鱼做成最具民族风味的鱼汤高粱米饭,冬季喝油茶,打野味。过年时,锡伯族家家杀猪做“血拌猪肉”(每当宰猪,将清炖的猪肉、杂碎都切成碎片或碎块后与灌肠煮熟的猪血拌在一起,同时辅以佐料、蒜泥、葱花、盐等,其味道鲜美,再肥的肉也不感到腻)、“全蒸猪仔”。此外,锡伯族食品还有二汤面、韭菜饼、萨斯坦、酸汤子等,样式丰富,口味特殊。
3、舞文化
锡伯族将自己民族的舞蹈称之为“贝伦”,它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蝴蝶舞”,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蝴蝶舞中的“蝴蝶”,并不会出场,而是体现在舞蹈表演者的想象之中,这种舞蹈多数情况下,都采用锡伯族的传统乐器——东布尔,另外一种是“萨满舞”,这种舞蹈一般是由专职的司祭者——“萨满”安排的,多出现在大型的祭祀活动的,民众以“歌、鼓、舞”的形式,向神灵祈求狩猎和农事的丰收。
三、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保护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扶助在辽宁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中,政府可以直接投入资金进行帮扶,例如:政府可以在锡伯族比较集中的社区里出资建立专门的舞蹈培训中心,对有兴趣学习锡伯族传统舞蹈的孩童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促进其舞文化的传承;政府可以出资举办大型的传统厨艺比拼活动,同时通过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扩大人们对传统的饮食文化的了解。
2、加强特色旅游推广力度
开展民族旅游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旅游活动盛行的今天,将锡伯族的民俗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而锡伯民众也可以在这种旅游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旅游形式可采用开展农家乐,让游客在居民家中尝试自己煮食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粱米饭,穿传统的民族服饰,也可以开展服饰刺绣,妇女教游客学习锡伯族刺绣技法,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妇女也能有所劳作与收获。
3、重视教育的作用
辽宁地区的锡伯族民俗文化要得以保护重获生机,必须建立广泛的受众对象。毫无疑问学校是最重要的生源和最佳传承的交汇点。政府可以与教育部门进行合作,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教材,将民俗文化纳入知识体系中,可以在学校可以在正规的课程开设之余,开设服饰制作、刺绣、饮食文化、传统舞蹈的学习等相关课程,加强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可以以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为试点。若条件允许,還可在大学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大学生对其的认可程度,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辽宁地区的锡伯族民俗文化虽然流失严重,但笔者认为,只要在国家的倡导下,地区政府加强扶持力度,采用如开展旅游活动等方式,加以推广宣传,并且在教育方面不断提升,独具特色的锡伯族民俗文化,一定会长久的流传下去,成为民族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参考文献
[1]刘杨,张畅,等.辽宁地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魅力中国,2018(11)
[2]崔英棉.新疆锡伯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考察[J].教育评论,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