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追自己的,只要自己追的。
上篇:爱情主格
女性更喜欢被动接受,”他们说,“除非她有些男子气。”可是,如今的爱情沙场上,却有越来越多柔媚的女性开始率先向男人们叫阵,不要追自己的,只要自己追的。是什么使女性从爱的“宾格”位置一跃进入“主格”状态呢?
个案一:“刺激源”出现
28岁的Tracy,是航空公司高级翻译。活泼聪慧的她是那些高大威猛的飞行员追逐的对象,可她一直形单影只,那些英俊的飞行员都没在他心上。让她牵挂的,是技术部一个文弱的男孩雷,这令所有人都不解。Tracy喜欢雷的纯情,可是雷没有的任何动静,Tracy主动打电话请雷吃饭、看电影、溜冰,雷显得很开心兴奋,可仍然绝口不提他们的事。Tracy感到伤心而又绝望。
心理师分析:
人类对于外来刺激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有一个“感觉阈限”,如果同一种刺激持续久了,感觉阈限就会升高,感受性就会降低,会对刺激“习惯化”——正如Tracy习惯了被英俊高大的男性追求,因此对这样的男性无动于衷,追她的人很难让她有爱情反应;而雷的内敛和文弱气质正好成为一个新刺激,让Tracy体验到了新鲜,所以产生强烈反应,一反女性被动的常态,奋起直追。同时,按照人际关系的互补定律,性格活泼的Tracy更喜欢文静的男孩,而文静的男孩大多和雷一般腼腆,Tracy也就只好更主动一点了。
心理师提醒:
主动追求爱情,是启动幸福程序的开端。一定要努力和这个人一起保持感情和婚姻的新鲜,一辈子都做那个令对方心动的“刺激源”。
个案二:心理地位提升
若枚是一个淑女。她内向、听话、羞涩,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被保护的对象。及至上大学,听老师课堂讲“女性主义运动”,老师说性别有时候是一个“陷阱”,大家都应该突破原有的性别意识,不要给自己太多性别禁锢……
慢慢的,若枚渐渐有所改变了:她不再甘心只是充当被保护的角色,不再只是躲在角落里偷偷凝视自己心仪的男孩。她开始“不小心”出现在自己喜欢的男性面前,并送他礼物……可是事与愿违,她发现,以前自己被动的时候,身边的男人都围着自己转;现在自己主动了,他们却开始用怪异的眼光看她,甚至开始疏远。若枚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对方和自己究竟谁出了问题。
心理师分析:
认知影响行为。若枚行为方式的转变,源自于老师有关“性别”的启发和教育。应该说,若枚是一个心态开放的女孩,很容易受新思潮的影响。大学老师的提示给了她触动,让她渴望解放自己被压抑的性格,在性别身份上跟男人平起平坐,自由地采取行动。这样的解放实际上是心理地位的提升,若枚不再按照别人的期望来定位自己,本来是人性的进步,没有任何问题,可遗憾的是,多数人尤其是男人们自己,还不习惯从原来的两性相处模式中走出来,仍然渴望女性通过显示柔弱来满足他们的英雄情结,这是女追男受挫的根本问题所在。要解决这种矛盾冲突,就需要两性的共同解放,让男人们也重新来做心理定位。
心理师提醒:
爱情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是平等,是心灵的门当户对。假如你所倾心的男人不能跟你产生共鸣,那么即使追求到手,也会令你大失所望。换一个值得你追求的目标再次出击吧。
个案三:标新立异
韦韦的逆反心理极强,青春期里就开始演绎各种不同寻常的故事,所有的故事其实只有一个主题:与别人尤其是父母唱反调。今年28岁的韦韦在爱情上坚持的原则:要么不谈,要谈就要谈得轰轰烈烈,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她前后追过很多个男子,也有几段美好的恋情,不过最后的结局都是她“甩”了别人。这种主动权在握的感觉令她分外满意,更加傲视群芳,觉得别人的爱情都不如自己的有意义。
心理师分析:
相比前面的若枚,韦韦有着明显的心理问题。她在爱情中主动出击的心态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就像一个孩子在游戏中寻求满足。标新立异不是坏事,但一味追求与众不同,就有自我意识模糊的嫌疑——因为不能明确地把握和认识自己,所以只能通过与外界的抗衡来表明自己的存在。这种状态下的女追男,不会带来真的爱情。
心理师提醒:
浩浩荡荡的女追男队伍里,韦韦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事实上,女孩比男孩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时候,更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爱情是心灵成熟的人们才能够享有的美味,要想真正地爱一回,就要先让自己成长起来,找到人生的价值,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认真找寻那份适合自己的感情。
下篇:爱情宾格
与爱情中的女勇士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群女性,她们极端被动,即使爱情到了眼前也不敢伸手,非要对方把自己逼得无处可逃了,或者至少造成无处可逃的假象时,才肯屈尊就范——即使这样的屈尊是渴望已久的。她们的心态又如何呢?
个案一:怕受伤,没有安全感。
沈丽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长大后,追求她的人很多,可是沈丽只是摇头,直到快30岁了,仍然没有谈过一次恋爱。沈丽自己心里也很难过,其实追求者中,颇有几个她想要接近的对象,但不知道为什么,对方一进攻,她就后退,缩进一个无形的壳中去,不敢应声。缘分一次次擦肩而过。
心理师分析:
造成沈丽“恐爱症”的,正是父母失败的婚姻。童年的阴影常常会伴随人的一生,而更重要的是——缺乏安全感,会令人不敢接近幸福。同时,家庭不和的孩子,内心都有一种强烈地自卑,不相信自己有获得爱的资格和能力,所以只能自己结一张网,把自己封闭起来。对于追求者,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自然只能一拒再拒、极度消极。
心理师建议:
躲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想走近爱情,沈丽们就要先医治自己内心的创伤。可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通过精神分析、认知治疗或者角色扮演,克服恐慌、建立安全感,有计划、有步骤地接近幸福。
个案二:集体无意识影响,从属心理。
罗其是典型的上海女孩。母亲曾经喜欢带着她在淮海路的梧桐树影下散步,循循善诱地告诉她如何做一个高贵的女人,如何把握男人。罗其牢牢地记着母亲的话,在男人面前,高傲地微笑,适当地发嗲,不冷不热地对待他们的进攻,让他们围着自己团团转。即使有了心里喜欢的人,她也懂得掩饰自己,不表现得过分热情。但罗其内心是有很大困扰的:一味消极地等待、被动地接受,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恋爱一回呢?
心理师分析:
人的心理和生理一样,也有遗传影响。个体的心理特征常常和集体的无意识紧密相连。比如罗其,她所在的家庭,有着关于婚姻的最实际的浪漫标准。这种标准经过代代相传,成为择偶标准。在母亲“嫁人即投胎”的意识影响下,罗其身在其中,自然会如此这般地“拿捏”感情,不轻易把自己交给追求者。因为她知道,好的还在后面。
心理师建议:
这样的消极被动,不存在什么心理障碍,只要自己内心认可、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对错之分。不过,假如你觉得自己骨子当中很有为爱而爱的冲动,很想摆脱从属意识的束缚,那就不妨遵从一下自我,感性地爱一回。
个案三:轻度的施虐心理。
阿云是公认的美女,不仅如此,她还有横溢的才华。阿云喜欢男人,更喜欢恋爱,不过,她的恋爱方式和别人有所不同——若干次的恋爱都长久地停留在对方苦苦追求的阶段。她喜欢欣赏追求者欲罢不能、患得患失的痛苦……但如此往复,她不仅蹉跎了青春,也令当初对她爱意浓厚的骑士们一去不返。
心理师分析:
美女总是容易被原谅,因为不论她怎么做,看的人都觉得是种享受;当这个美女又有才气的时候,谅解的心就更是多得数不清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阿云不愁继续她的爱情游戏——这个游戏中,她获得的最大满足来自于对倾慕者的折磨,更确切地说,是轻微的精神虐待。阿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其实是因为童年时代得到的关爱不够满足内心的需求,所以长大之后,通过延迟甚至破坏别人的满足来补偿自己。
心理建议:
立即停止把满足感建立在人家的失落之上的做法。想获得长久的幸福和心灵满足,就要勇敢地面对自己,要敢于承担爱的责任。□
上篇:爱情主格
女性更喜欢被动接受,”他们说,“除非她有些男子气。”可是,如今的爱情沙场上,却有越来越多柔媚的女性开始率先向男人们叫阵,不要追自己的,只要自己追的。是什么使女性从爱的“宾格”位置一跃进入“主格”状态呢?
个案一:“刺激源”出现
28岁的Tracy,是航空公司高级翻译。活泼聪慧的她是那些高大威猛的飞行员追逐的对象,可她一直形单影只,那些英俊的飞行员都没在他心上。让她牵挂的,是技术部一个文弱的男孩雷,这令所有人都不解。Tracy喜欢雷的纯情,可是雷没有的任何动静,Tracy主动打电话请雷吃饭、看电影、溜冰,雷显得很开心兴奋,可仍然绝口不提他们的事。Tracy感到伤心而又绝望。
心理师分析:
人类对于外来刺激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有一个“感觉阈限”,如果同一种刺激持续久了,感觉阈限就会升高,感受性就会降低,会对刺激“习惯化”——正如Tracy习惯了被英俊高大的男性追求,因此对这样的男性无动于衷,追她的人很难让她有爱情反应;而雷的内敛和文弱气质正好成为一个新刺激,让Tracy体验到了新鲜,所以产生强烈反应,一反女性被动的常态,奋起直追。同时,按照人际关系的互补定律,性格活泼的Tracy更喜欢文静的男孩,而文静的男孩大多和雷一般腼腆,Tracy也就只好更主动一点了。
心理师提醒:
主动追求爱情,是启动幸福程序的开端。一定要努力和这个人一起保持感情和婚姻的新鲜,一辈子都做那个令对方心动的“刺激源”。
个案二:心理地位提升
若枚是一个淑女。她内向、听话、羞涩,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被保护的对象。及至上大学,听老师课堂讲“女性主义运动”,老师说性别有时候是一个“陷阱”,大家都应该突破原有的性别意识,不要给自己太多性别禁锢……
慢慢的,若枚渐渐有所改变了:她不再甘心只是充当被保护的角色,不再只是躲在角落里偷偷凝视自己心仪的男孩。她开始“不小心”出现在自己喜欢的男性面前,并送他礼物……可是事与愿违,她发现,以前自己被动的时候,身边的男人都围着自己转;现在自己主动了,他们却开始用怪异的眼光看她,甚至开始疏远。若枚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对方和自己究竟谁出了问题。
心理师分析:
认知影响行为。若枚行为方式的转变,源自于老师有关“性别”的启发和教育。应该说,若枚是一个心态开放的女孩,很容易受新思潮的影响。大学老师的提示给了她触动,让她渴望解放自己被压抑的性格,在性别身份上跟男人平起平坐,自由地采取行动。这样的解放实际上是心理地位的提升,若枚不再按照别人的期望来定位自己,本来是人性的进步,没有任何问题,可遗憾的是,多数人尤其是男人们自己,还不习惯从原来的两性相处模式中走出来,仍然渴望女性通过显示柔弱来满足他们的英雄情结,这是女追男受挫的根本问题所在。要解决这种矛盾冲突,就需要两性的共同解放,让男人们也重新来做心理定位。
心理师提醒:
爱情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是平等,是心灵的门当户对。假如你所倾心的男人不能跟你产生共鸣,那么即使追求到手,也会令你大失所望。换一个值得你追求的目标再次出击吧。
个案三:标新立异
韦韦的逆反心理极强,青春期里就开始演绎各种不同寻常的故事,所有的故事其实只有一个主题:与别人尤其是父母唱反调。今年28岁的韦韦在爱情上坚持的原则:要么不谈,要谈就要谈得轰轰烈烈,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她前后追过很多个男子,也有几段美好的恋情,不过最后的结局都是她“甩”了别人。这种主动权在握的感觉令她分外满意,更加傲视群芳,觉得别人的爱情都不如自己的有意义。
心理师分析:
相比前面的若枚,韦韦有着明显的心理问题。她在爱情中主动出击的心态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就像一个孩子在游戏中寻求满足。标新立异不是坏事,但一味追求与众不同,就有自我意识模糊的嫌疑——因为不能明确地把握和认识自己,所以只能通过与外界的抗衡来表明自己的存在。这种状态下的女追男,不会带来真的爱情。
心理师提醒:
浩浩荡荡的女追男队伍里,韦韦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事实上,女孩比男孩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时候,更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爱情是心灵成熟的人们才能够享有的美味,要想真正地爱一回,就要先让自己成长起来,找到人生的价值,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认真找寻那份适合自己的感情。
下篇:爱情宾格
与爱情中的女勇士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群女性,她们极端被动,即使爱情到了眼前也不敢伸手,非要对方把自己逼得无处可逃了,或者至少造成无处可逃的假象时,才肯屈尊就范——即使这样的屈尊是渴望已久的。她们的心态又如何呢?
个案一:怕受伤,没有安全感。
沈丽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长大后,追求她的人很多,可是沈丽只是摇头,直到快30岁了,仍然没有谈过一次恋爱。沈丽自己心里也很难过,其实追求者中,颇有几个她想要接近的对象,但不知道为什么,对方一进攻,她就后退,缩进一个无形的壳中去,不敢应声。缘分一次次擦肩而过。
心理师分析:
造成沈丽“恐爱症”的,正是父母失败的婚姻。童年的阴影常常会伴随人的一生,而更重要的是——缺乏安全感,会令人不敢接近幸福。同时,家庭不和的孩子,内心都有一种强烈地自卑,不相信自己有获得爱的资格和能力,所以只能自己结一张网,把自己封闭起来。对于追求者,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自然只能一拒再拒、极度消极。
心理师建议:
躲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想走近爱情,沈丽们就要先医治自己内心的创伤。可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通过精神分析、认知治疗或者角色扮演,克服恐慌、建立安全感,有计划、有步骤地接近幸福。
个案二:集体无意识影响,从属心理。
罗其是典型的上海女孩。母亲曾经喜欢带着她在淮海路的梧桐树影下散步,循循善诱地告诉她如何做一个高贵的女人,如何把握男人。罗其牢牢地记着母亲的话,在男人面前,高傲地微笑,适当地发嗲,不冷不热地对待他们的进攻,让他们围着自己团团转。即使有了心里喜欢的人,她也懂得掩饰自己,不表现得过分热情。但罗其内心是有很大困扰的:一味消极地等待、被动地接受,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恋爱一回呢?
心理师分析:
人的心理和生理一样,也有遗传影响。个体的心理特征常常和集体的无意识紧密相连。比如罗其,她所在的家庭,有着关于婚姻的最实际的浪漫标准。这种标准经过代代相传,成为择偶标准。在母亲“嫁人即投胎”的意识影响下,罗其身在其中,自然会如此这般地“拿捏”感情,不轻易把自己交给追求者。因为她知道,好的还在后面。
心理师建议:
这样的消极被动,不存在什么心理障碍,只要自己内心认可、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对错之分。不过,假如你觉得自己骨子当中很有为爱而爱的冲动,很想摆脱从属意识的束缚,那就不妨遵从一下自我,感性地爱一回。
个案三:轻度的施虐心理。
阿云是公认的美女,不仅如此,她还有横溢的才华。阿云喜欢男人,更喜欢恋爱,不过,她的恋爱方式和别人有所不同——若干次的恋爱都长久地停留在对方苦苦追求的阶段。她喜欢欣赏追求者欲罢不能、患得患失的痛苦……但如此往复,她不仅蹉跎了青春,也令当初对她爱意浓厚的骑士们一去不返。
心理师分析:
美女总是容易被原谅,因为不论她怎么做,看的人都觉得是种享受;当这个美女又有才气的时候,谅解的心就更是多得数不清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阿云不愁继续她的爱情游戏——这个游戏中,她获得的最大满足来自于对倾慕者的折磨,更确切地说,是轻微的精神虐待。阿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其实是因为童年时代得到的关爱不够满足内心的需求,所以长大之后,通过延迟甚至破坏别人的满足来补偿自己。
心理建议:
立即停止把满足感建立在人家的失落之上的做法。想获得长久的幸福和心灵满足,就要勇敢地面对自己,要敢于承担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