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港年轻人讲述一个香港老人的异乡故事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ing_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师李泳麒通过《曾老漂流记》探讨了“Age Paradox”, 即“年龄的矛盾和困惑”。摄影师通过影像展现了这样一位住在英国伦敦“老人中心”的孤独老人,讲他的发明图纸和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这看似是一个“不正常”人的“荒唐事”,但摄影师从中看到了“双重现实”,一个曾老活着的世界,以及一个他构建出的、他所相信并存放其精神的“现实”世界。随着摄影师对曾老的多次探访,摄影师发现图像成为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曾老的身上有各种元素符号:异国梦、年老、孤独。正如摄影师所说:“我们一直把梦想投在他乡……而我们83岁的时候又是如何?”不能不谈到的一点是,“证据”是摄影师拍摄的一大探索。这组照片展览时,摄影师不仅仅使用了影像,还将曾老的设计手稿及使用过的工具与影像一同展示。这种“跨界”的做法增加了照片的说服力和展览的震撼效果。可见,作者已跳出摄影单一表现手法的局限,利用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表达观点。
  ——编辑手记
  
  《曾老漂流记》是我2009年在伦敦传播学院读硕士学位时的毕业作品。人在他乡,谁不想家?我们一直把梦想投放在他乡。孤身只影,远洋出海,不过落叶总是要归根的。
  留英一年,学生如我每天都要跑到不同的地方寻找可供拍摄的故事。要找故事不难,你我他总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可作报道用;但要找对真切的故事才是人生的意义罢,有如感情生活一样。对的不对的,真切的不真切的,眼睛骗得过的,心难存。
  我从一个华人社区组织中认识曾老。1967年他从香港只身坐游轮来到英国的利物浦。那是梦的开始,华人故事总离不开中国餐馆、生儿育女、等待开花结果。但人生就是这样,你以为是开花结果,谁不知是黄叶落索。人口老化是每一个城市总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福利政府以为只要能够提供一口饭,一碗汤,一个休息的地方,就能解决问题的全部。曾老在伦敦北部这个老人中心经已蜗居12年,每天所面对的就是同一个房间、同一种空气、或是同一张餐单。
  近两个月的时间,我每星期都会到访那个房间,希望了解曾老多一点。而每一次我都会留意到他那个未能关上的抽屉:一个不为人所理解的空間,一个塞满废纸的木盒儿。十月的某个星期二,我如常到访。曾老把抽屉打开,跟我分享一系列设计成果:过百张手绘图,军舰与及太空船设计。没有应当的比例,没有合理的数据,只有最真实的意图:想飞,要走。我要说一个故事,一个在暗室存活了12年的故事,一个你我他她心中最想知的故事。人走到了那一天,我们是如何活着。
  彼得·弗雷泽(Peter Fraser) 是我在伦敦传播学院最敬重的老师。他的摄影风格有别于一般纪实摄影师。一年来,他对智性摄影的提倡,对色彩及静物的专注,以至他的风采人生观,他的导修课让我毕生受用,尤其是他所提倡的“诗一般的真实”(Poetic Truth)。纪实摄影可以是历史文本,也可以是如诗一样的描写。诗歌可以是豪情浪漫,也可以是具智性的清明探索。
  我把曾老给我的第一张手稿交到复修专员手中,让他把手稿适当处理,并放置在一个素描用的手提箱中,成为展览的第一部。我把曾老给我的手稿用电脑素描好,将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帧(设计图、买卖合约及老人中心餐单等)装裱好作展览用。同时,我亦有28幅摄影作品把曾的故事从摄影中传译:从曾的面貌,到房间实境,以至他的梦。纪实摄影可以是诗的延伸,心的传译。我亦把这些影像作品辑成一部如护照一样的小书,让有兴趣的观众一层层地展开这个旅程。
  到了展览当天,我把摄影作品挂在墙上,总是觉得有点缺失。我需要一点智慧平伏这个故事。最后我选了一段藏传佛教的隽语,跟摄影作品放在一起,让曾老的智慧开光。
  《曾老漂流记》在伦敦及拉脱维亚展览过,我希望有一天能把曾老的点滴带到内地。蒲公英总要找到一片黄土地,休息,展开新一章。
  而我知道总会有这一天,我很感谢曾老让年轻的我留下一条静谧的伏线。
  
  摄影师简介:李泳麒,生于香港,在香港接受视觉艺术及西洋艺术史教育,徘徊在设计、艺术教育及书刊出版,最终发现纪实摄影才是心的全部。后获英国文化协会志奋领奖学金,于伦敦传播学院完成纪实及新闻摄影硕士学位课程,并在2010年有幸入选拉脱维亚国际摄影暑期学校(ISSP)摄影课程。现以摄影、写作及教育为生,正准备一个关于亚洲人与信念的摄影故事。
其他文献
从2010年发布的NEX-5C开始,无反光板结构、可更换镜头的微单相机成为索尼数码相机产品线的重要分支。这类相机采用与单反相机相同尺寸的影像传感器,取消了棱镜与反光镜结构,因此获得比单反更小巧的机身,也保证了与单反相同的成像画质。NEX-5N作为索尼微单机型NEX-5C的升级版,于8月25日正式发布。它是今年索尼微单产品线中最为重要的一款新品。7月下旬,笔者有幸提前拿到了索尼NEX-5N的样机,参
期刊
“走在石屎森林,一支支擎天石柱把原有的绿洲覆盖,灰白总是跟翠绿对着干。  諷刺,是在人工化的白色土地上,人们还是依恋真正的森林,试着重组亲手破坏的一切。  叶绿素于红外线摄影下呈现出独特的金黄色。  用镜头追逐及捕捉大街小巷从不起眼的绿林,引证花草树木金光灿烂的顽强生命。  在时空错配的城市空间,发掘现实的矛盾点。  都市化对大自然不断驱逐。”  ——萧伟恒    萧伟恒是一名纪实摄影师。通过相机
期刊
从法国到香港  早年留学法国Mulhouse艺术学院主修艺术的香港摄影师秦伟曾是法国的“国家艺术家”。1993年秦伟回到自己出生的香港,想用自己的所学为香港做一点事情。从自己的老本行雕塑到摄影,当代艺术一直是秦伟的主要探索领域。秦伟与许多香港摄影人一样,并没有将摄影看作是单独的一门艺术,而认为摄影是艺术表现的形式之一,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一起表现当代艺术。  秦伟在法国的学习和 “国家艺术家”的经历
期刊
说过香港50、60后的中坚摄影人,香港的新一代摄影人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而谈到青年摄影人,从70后到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的创作理念、拍摄手法和艺术眼界,都与艺术教育和摄影教育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这个专题中,我们特邀三位长期活跃在摄影教育一线的摄影人,冯汉纪、高志强、黄启裕讲讲他们对香港摄影教育的总结和看法。  在对香港优秀青年摄影师与摄影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当代的香港摄影和教育界一种声音愈唱愈
期刊
“当我在港岛盲人心光学校见到这些视障的孩子时,我觉得我好像在一个演了千百遍的电视剧里,了无新意。但逐渐,我发现自己是个局外人,因为我发现这里的学生们根本不希望被贴上‘需要帮助’的标签,相反,他们一直对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正常人’充满渴望。他们想成为‘局内人’。”摄影师Trevor说。  这组摄影作品的故事实际上描写了摄影师与视障学生通过影像建立起双向沟通关系的过程。  摄影师从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局外
期刊
你接受自己(的身体) 吗?你爱自己(的身体) 吗?你要面对自己(的身体) 吗?你是否已把自已(的身体) 忘掉?为什么你只相信广告传媒给你的身型标准?真的只有唯一的一套美的标准吗?有些时候那些故事多多少少也可以从他们所穿或不穿的、化或不化妆、所摆的姿势、所选的位置、地点背景、及一些围绕他们的对象中反映出来。  ——沈嘉豪《普通人》    从一只镜头开始人像摄影  其实,与沈嘉豪交谈过的人都能感觉到,
期刊
编者按:《窗》系列作品是香港商业摄影师张益平的一组湿版摄影作品。80年代初开始走上摄影及广告之路的张益平,一直从事严谨的产品类拍摄,从胶片到数码,见证了商业摄影在香港几十年来的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持续加快,张益平眼中的产品类商业摄影已经越来越缺少耐人寻味的创意,更多只是产品的展示和直观表现。他将这种惋惜之情表现在自己的《窗》系列作品中,借棕色色调和湿版摄影的手法,用人生与四季变化相比较,表达自己对
期刊
水作为摄影的主题充满多样性和挑战性,本期《实用摄影》在长达18页的专题中介绍了15种技术和技巧来应对大多数的拍摄可能。无需特殊的设备,你只需要准备好数码单反相机和一些不同的镜头即可。本期专题由Ed Godden和Andrew James为你提供拍摄水的指导。    1. 溅起的水珠  溅起的水滴在肉眼看来也许并不精彩,但是当你拍摄近距离特写时,却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奇的影像。拍摄方法如下:  1)在保
期刊
今年67岁的钱海皓中将,几年前从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位置上退下来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他不仅自己摄影,还组织其他同志一起开展摄影活动。每年数次约上大家到各地采风撷英。近年来,每逢春节,钱将军都要组织影友联谊活动,包括观片会、请摄影界专家讲课指导、请器材商介绍新款摄影器材等。在访谈时,钱海皓将军透露,眼下他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10月份在国家图书馆开幕的“祖
期刊
“其实这辑照片并没有政治意味, 我只是把自己看到的用相机捕捉下来而已。”采访时,蒋雅文这样声明。从这组《在》中,除了看到一张张老人真实的脸和他们充满故事的双眼,更能从中窥视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在香港“老人社会”、“地产霸权”成为越来越多香港年轻人关注焦点的时候,引发诸多思考。摄影师采用环境人像的拍摄方法,为画面补充了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待拆迁的房子、破旧的住所、高楼林立的街道、一箱箱沉重的啤酒……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