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磨难皆成诗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到《诗囚》一书的时候,距离许永璋先生鹤归道山已是五年多时间了,距离许永璋先生给我们这一届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同学开“杜诗赏析”课程已是二十多个年头了。
  二十多年的时间不算短,而先生当年在课堂上那浓重的桐城口音,那激情澎湃的诵讲杜诗的情形,仍宛在眼前。犹记得先生讲课讲到兴处,当场给我们表演“吟诗”,他闭着双目,摇头晃脑的吟诵着杜诗,那一种陶醉,感染了在场每一位同学。
  我曾将这一幕描述给许结老师听。许老师说,我们这一届89年毕业的学生,大约是先生带的最后一届。
  我与许家算是有缘。二十多年前,有幸聆听了一学期许永璋先生最后一次开设的杜诗赏析课;十多年前,考研回到南大,又从许结老师学习古代文学。平时和许老师聊天时,零星会听他聊起父母一代当年的种种经历,但多是一带而过,似乎许老师有意无意间,并不想深入下去。
  去年许老师临行韩国前,曾提过一句,要为父亲写一本传记。没想到从韩国回来不久,书就出来了。许老师在书的“尾声”中说:“从3月30日开笔到5月4日收束,仅用了三十六天,而且还要除掉每周十课时教务花费的时间。”二十多万字,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完成,且“书罢修饰,竟无更改”,真下笔如有神,这也是父子间心灵的一种呼应契合吧。
  许老师称此书为“诗传”,诚然。综观全书,通篇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先生人生轨迹大抵分为三段:新中国成立前,在战乱颠沛流离;新中国成立后,从反“右”到“文革”,过着二十多年凄苦惨痛的非人生活;改革开放后,先生应匡亚明先生力邀,执教南大,才过上平和温馨的晚年生活。这三个阶段,特别是前两个阶段,先生留有大量诗作,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慨。“抗建新咏”、“三断集”等,均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之作。这些诗作,不仅仅反映了先生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世情世貌。读过杜诗的人,一定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先生这样的创作内容和创作特色,是来自于杜甫的影响。如《西征》一诗作于抗战时期,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先生从家乡出发,徒步五百多公里,翻越大别山,前往当时的安徽省会立煌县(今金寨县)。一路历经艰险,也体察了山河破碎、民生艰苦的时局:
  
  战伐越五载,事事难逢吉。此生实不辰,焉能安其室?前年近虎狼,驰驱日复日。今岁抗病魔,炎夏卧衡荜,倏忽惊秋风,两月足不出……东夷势正狂,寸衷独悲切。人事怅浮沉,惟恍复惟惚。哀哉反复场,何时艰难毕?幽怀靡可申,寒风来瑟瑟,江介杂腥膻,三边日喋血。缱绻聊咏歌,兴酣万虑灭。
  ……
  
  全诗一百三十八句,六百九十字,用杜甫《北征》韵,家国之感,与杜甫何其相似。
  《三断集》百阕“望江南”是先生在贤妻去世后的悼亡之作。所谓“三断”,即“断弦、断腿、断肠”。1960年,妻子疏梅心因白血病辞世。当时先生还囚禁于南京大连山劳改农场,七个弱儿小女还未成人,最小的孩子许结不满三岁。诗集是手抄在一小学生作文本上的。读来字字是血,句句是泪。下面选摘三首:
  
   其一
  君去后,日日望君归。老眼已穿云冥漠,梦魂相伴月依稀,徒剩泪横颐。(自注:归后,无日不望君,无夜不梦君,望穿梦断,惟泪横颐。)
   其二
  无穷泪,夜夜海山平。同地同天同穴愿,断弦断腿断肠声,儿女那知情?(自注:无边黑夜,无穷苦泪,每念三同之愿,辄兴三断之悲。众雏熟睡,谁识予情!)
   其三
  床头望,注视小儿眠。无息无声情脉脉,似真似幻蝶翩翩,梦里杂悲欢。(自注:床头遗像,似注视小儿眠。常于无声息中相对入梦。)
  
  绿衣之叹,词浅情深。古往今来,悼亡之词皆情真情深之词。这是历代悼亡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百阕“望江南”把先生内心最本色、最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悼亡,更是先生用心灵写就的一部“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爱情史。其体制之大,叙事之细,用情之深,古今悼亡诗无过之。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一首诗,或一个细节描写感动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这些细节许多都是许结老师亲历亲为,所以描写得那么真切感人。如妻子下葬时先生的嚎啕大哭;如“无夜不梦,无梦不啼,时或放声长啸,震惊四邻”;如被押着游街时正被放学的许结看到。因腿残,游到半途瘫倒,仍被架着游;如在家乡被折磨得蓬发纷披,长须覆面,当许结深夜偷偷探望时,竟拿出遗书作最后的托付……
  读到这些时,我的眼前总不断浮现当年课堂上那个瘦弱的、面目平和的老人。谁能想象,这么一个瘦弱的、面目平和的老人,却拥有如此坎坷悲苦的人生经历。这需要怎样的一种境界和胸怀啊!先生一生读杜、讲杜、研杜,而其数十年坎坷悲苦的人生境遇,竟也和杜甫何其相似。《诗囚》一书中多处提到“日者”之言。先生对命运的认可,你可以理解,先生和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人一样,头脑中拥有“顺应天时”“天命难违”的传统理念;但我更倾向认为,那是在那么一种严酷社会背景下生存的人们无奈或迫不得已的心理选择。据许结老师言,即在先生自由解放后的晚年,也常有深夜睡梦中“放声长啸”之举,由此可见这种伤害之深,岂是岁月可以轻易平复的。我在想,那一声长啸中,饱含了多少压抑不住的诗情啊!
  古人云,诗穷而后工。先生大半生悲困的人生境遇,从个人来说,诚不幸之事也。但当我们读着先生的诗作,当我们被先生诗作沉郁的风格、沧桑的诗境所感动时,我们不得不说,恰恰是这种经历成就了先生作为近现代旧体诗创作大家的地位。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无论是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流逝,还是记忆的流逝,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流水无情人有情。从另一角度讲,人的情感甚至是超时空的。诚如先生诗云:“我自何处来?来自茫茫情海波涛冲突之曲隈。我在何处住?住在浩浩太空雨露滋润之悲怀。”仅以此薄文,作为我对先生迟到但永远的纪念。
  
  (《诗囚——父亲的诗与人生》,许结著,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文献
w先生,贝塔星座星际局地球司亚太处负责人、地球学研究专家,曾飞往地球亚太地区的J国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考察。出发前,在贝塔星座的宇宙科学研究中心,w先生接受了将他换形为地球人类形貌的星际换形技术处理,以及相应的能量配置。这种处理和配置能保证w先生在地球上作为地球人类的普通一员,完全不被觉察地活动一个星期以上。  当然,贝塔星座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时间约十年左右,贝塔星座上的一星期,即相当于地球上的六七
贴标签,是商业营销中的有效招数。由于它的简明、醒目,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所以极富感召力,能极大地有助于推销。但若移植用在学术议程上,那就会适得其反,令人心生嫌弃,大大地贬低了论者的形象。因为学术论述要求详尽地罗列事实,提出充分的论据,展开缜密的推绎,能卓有成效地解决所呈现的矛盾,这样所作出的结论才能令人信服,予以接受。若是既没有提出足够的论据,又全然回避争议中的矛盾,只简单地就“靶子”醒目的标签,
2011年8月,伦敦遭遇骚乱,事后的报道很耐人寻味:“人们发现,残破的大街小巷里,惟有书店普遍安然无恙。它们平静地立在原地,仿佛不曾经历过这场现实中的劫难,似乎置身世外,又好像被人遗忘。”因为在欧洲历史上几次大骚乱中,书店向来是暴徒袭击的重要目标,而这次书店境遇,在许多人看来意味深长:是书店的震慑力量使暴徒远离,还是他们根本就不屑于理睬这个时代的书店?  答案众说纷纭,然而,却透露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为参加深圳的一个文学沙龙,期间,南翔送我一本书,就是所谓“深圳当代短小说八大家”之一的作品集《1975年秋天的那片枫叶》。说实话,我对“八大家”并不感冒,尤其是把王十月、盛可以等调离的作家列入其中,更让我感到汗颜,仿佛深圳文坛是个势利的父母,早年嫌儿子女儿生得不漂亮或身体虚弱,狠心地抛弃掉,等其中的两位成名了,又大张旗鼓对外宣布他们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只是因为我自己不在“八大家”之中,所以不便
(接第十期)  七、自然地理与城市。城市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演变的,虽然城市是由人类建造的,但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是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互动的产物。自然条件影响着城市规模的大小、特色优势、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城市自始至终享受着自然的赐予,承受着自然的制约,城市始终不变的目标和追求应该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的影响大致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生态气候三个方面。城市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大,城市本
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大家之一,卡西尔(Cassirer, Ernst, 1874—1945)在希特勒上台后曾有名言:“这是德国的末日。”随即弃汉堡大学校长之冠冕如敝屐,流亡去也。事实当然证明了卡氏的预见性和洞察力,但问题在于,希特勒以其暴行将极端的不名誉加予德国及其民众,这样的后果极为严重。至少,在二战后相当的长时段内,德意志民族必须承受“恶名”,这一点,从联邦总理勃兰特的“下跪”之举中我们多少当可
一    1898年戊戌政变时梁启超流亡国外,主要是在日本,其次是在澳大利亚、檀香山、加拿大、欧美等地生活了十四年。我们这位凤毛麟角式的先贤只活了五十六岁,在国外生活占去了他一生四分之一的时光(二十六岁至四十岁岁)。从《梁启超年谱长编》中得知,1903年他曾访问美国十个月,这年的5月16日,美国的外交部长约翰海会见了梁启超,5月17日美国总统老罗斯福也会见了他。从这些经历上看,梁启超在美国并非走马
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见到林贤治的名字已是2010年了。那年回国,逛书店,见到他的书就买,不论题目,不论价钱,虽没买齐,但心情很爽,很鼓舞。《漂泊者萧红》是和我所购的其他书一起从上海出发,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半月后才轻轻叩响我的门铃。  林贤治说他写萧红的起因是看到一篇杂志文章,说萧红身边两位最亲近的男士——萧军和端木蕻良嘲笑她的作品,萧红倍感失望,深受打击。林贤治“颇受触动,于是萌生作传意图”,路见不
李义山诗《安定城楼》中有句云:“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就其字面意思,是说自以为腐败的死鼠也是美味,生怕鹓鶵抢吃而猜忌不已。这其实是用了《庄子·秋水》的中一个寓言故事。那寓言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鸟,子知之乎!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时光回溯到1999年6月18日。  中午时分,李维东随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武装科考队在保护区西部木孜塔格峰一带执行科研与反偷猎任务。路上,忽然发现前方有大群秃鹫盘旋起落。有情况!李维东开着头车和队友们急速赶过去,发现遍地都是被剥了皮的藏羚羊尸体,在被秃鹫啄食得血肉模糊的尸身上,李维东等人发现了枪眼。盗猎疑犯还没有走远!李维东和队友们驱车追赶,路上,武装科考队领导考虑李维东枪法好,将全